有一位先生在一个公司干了十多年,在部门副经理的位置上待了五年,迟迟升不上去。本来两年前有一个扶正的机会,原经理调入总部,空下的位子完全有可能由自己顶替,但总部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居然另从他处调来一个人来当经理。这位先生没有当上经理,本来也没有什么心理抵触,问题是:新来的经理和自己经常会有一些小小的摩擦。
在一次冲突后,这个副经理决定不再在这个经理下面受气,于是决定找猎头公司帮自己找个匹配的公司。他在家里将这个决定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问他:“你是不是对这个公司没有了兴趣?”他回答:“不是的,自己很舍不得走,只是无法容忍经理的管理方式。”“那么,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试着帮你的经理找个更好的职位呢?”
这个主意不错。副经理想:如何才能让经理挪动呢?出阴招、告黑状之类的方法显然不可取。他们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觉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帮助经理升职去总部,这是一个积极的、双赢的方法。
有了这个策略后,副经理更加努力了,不仅带领团队将业绩做得相当出色,还在很多重要场合突出经理的领导有方。他这样做的效果很快就出来了,首先经理与自己的冲突减少了,不久之后,经理就因为能力强而调到总部担任更重要的职务。经理在临走时,大力向高层推荐副经理接任自己的职务。结果,副经理果然被马上扶正。
我们举上面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一定要用脑子去智取,不要蛮干。方法得当方为强者。做得不开心,一走了之,这个人人都会做。西方流行着一句十分有名的谚语,叫作:“用用你的脑子。”许多名人一生都谨记着这句话,为人类解决了很多难题。
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而且,最终的强者也将是解决方法最得当的那部分人。
世界著名的电脑厂商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前任总裁华特森就是一个特别注重办事方法的人,而且他十分舍得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培训员工们思考问题的能力。他曾对外界信誓旦旦地说:“IBM每年员工教育训练费用的增长,必须超过公司营业的增长。”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全世界IBM管理人员的桌上,都会摆着一块金属板,上面写着“想”。
1911年12月,华特森还在国际收银机公司担任销售部门的高级主管。
有一天,寒风刺骨,**雨霏霏,气氛沉闷,无人发言,大家逐渐显得焦躁不安。
华特森突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大的“想”字,然后对大家说:“我们共同的缺点是,对每一个问题没有充分思考。别忘了,我们都是靠动脑赚得薪水的。”
在场的总裁约翰·巴达逊对“想”这一字大为赞赏,当天,这个字就成为这个公司的座右铭。3年后,它随着华特森的离职,又变成了IBM的箴言。
其实,“想”是华特森从多年的推销经验中孕育出来的。
他在1895年进入国际收银机公司当推销员。他从公司的“推销手册”中学到许多推销的技巧,但理论与实际总有一段距离,所以他的业绩很不理想。
同事告诉他,推销不需要特别的才干,只要用脚去跑,用口去说就行了。华特森照做了,还是到处碰壁,业绩很差。
后来,他从困厄中慢慢体会出,推销除了用脚与口之外,还得靠脑。想通了这一点后,他的业绩大增。3年后,他成为业绩最高的推销员。这就是“想”的由来。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孩童时代的聪明早被传为佳话。小高斯和同学们在计算1~100的自然数之和时,都在用脑。小高斯用脑找了一条捷径,方法得当,几分钟就算出正确答案;而其他人则用脑将一个又一个数字相加,费时费力得出的答案还较难保证不出错。
思路决定出路,想到才能做到。一个人的思想是一块富饶的土地,你可以让它变成硕果累累的良田,也可以任它成为杂草丛生的荒地——一切取决于你是否有计划地播种与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