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效益不错的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营销人员,他们出了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剃度为僧,要木梳有何用?这岂不是神经错乱,故意刁难人吗?不一会儿,应聘者接连拂袖而去,几乎散尽。最后只剩下3个应聘者:赵宇、刘华和陈群。
负责人对剩下的3个应聘者交代:“以10天为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成果向我汇报。”
10天期到。负责人问赵宇:“卖出多少?”赵宇说:“一把。”负责人又问:“怎么卖的?”
赵宇讲述了自己的辛苦,以及受到和尚的责骂和追打的委屈。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又脏又厚的头皮。赵宇灵机一动,赶忙递上了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又问刘华:“卖出多少?”刘华说:“10把。”负责人又问:“怎么卖的?”
刘华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刘华找到了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刘华的建议。那山共有10座庙,于是买下10把木梳。
负责人又问陈群:“卖出多少?”陈群说:“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
陈群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如云,施主络绎不绝。
陈群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的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作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然后便可做赠品。”
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并请陈群小住几天,共同出席了首次赠送积善梳的仪式。得到积善梳的施主和香客,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也更旺。这还不算,住持希望陈群再多卖一些不同档次的木梳,以便分层次地赠给各种类型的施主和香客。
把木梳卖给和尚,大多数人听了都会觉得这件事太荒谬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和尚是用不着木梳的。这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我们遇到问题时,总习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结果我们就只注意到了“和尚用不着木梳”这个常识,而忽略了木梳除了实用价值,还可以拥有其他的附加价值。
陈群想到木梳的附加价值,他把木梳作为一种礼品卖了出去。不是这个办法太高深莫测,一般人想不到,而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根深蒂固地形成了一种观念:木梳是梳理头发的工具,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在思考问题时,固定思维模式给我们带来倾向性,解决一般问题的时候可以起到“驾轻就熟”的积极作用。但是,很多时候它是一种障碍、一种束缚。所以,如果我们想让自己更成功,就要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观念,你会发现机遇自然会接踵而至。
人生的选择应该是主动的,就好比在笔直的路上前行,中途转个弯,探访不同的小径,或许会发现另一片美丽、开阔的风景,获得意外的收获。机遇就是人生路上改变命运的一条小道,只要转一下弯,就能获得一片丰收。
摩斯年轻的时候,想当一名艺术家。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他信心十足地来到美国准备开创他的艺术生涯。然而,由于他的作品趋向于欧洲风格,过于专注浪漫主题的表现,所以在讲求实际的美国并不受欢迎。
1837年,美国政府决定以历史画装饰国会大厅,需要挑选四位艺术家负责这项重要的工作。摩斯十分希望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员,然而在揭晓的名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经历了这次失败,摩斯发现艺术并不适合自己的发展,于是决定放弃它,开始追求另一种人生。
摩斯想起几年前到欧洲旅行时,在船上和几个朋友谈到当时人们新发现的电磁现象,他决定以此为研究方向。在历经无数次失败后,摩斯终于发明了电报机,为人类通信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摩斯在碰壁之后果断回头,最终获得了成功。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危机与转机,往往只是一线之间,只有懂得变通,才能抓住转机。在心境转变的同时,人生的成功机遇才可能出现在身边。
机遇如同一条新路,此路不通仍有它路,何必在不成功的道路上一错再错?假如在机遇面前不懂得变通,只会落入自己设下的陷阱之中。
生活中,因为不愿意变通让自己陷入人生谷底的人比比皆是。所以,年轻人在机遇面前,要有变通的智慧,懂得变通才能抓住改变命运的机遇,才能赢得成功。顽固只会赶走机遇,让自己与成功无缘,毕竟机遇不等人。如果坚持“我不能那么做”,你很可能在十年以后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