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不必逆耳说(1 / 1)

青年人大多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口里藏不住一句话,看到认为不对的事情就忍不住大加鞭挞,并自己安慰自己,说什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其实,有时候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把良药弄得苦口,以致病人怕吃,是医学不发达的现象;把忠言弄得逆耳,以致犯错的人不能接受,是说话人之过。

我们都有这种经历,我们并不是不愿意听别人批评,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评。有时,我们还真希望有人来指点指点,我们看书请教别人,我们做了事情、说了话、写了文章、自己不会或不敢下判断,这时候我们何尝不希望有人能出来告诉我们哪点好,哪点坏?有的时候,我们因为别人能够忠实地、大胆地指出我们许多错误,而对他感激涕零,永世不忘。

可是,有些批评,我们听了却觉得难受、委屈和气愤,感到自尊心、自信心都大受打击。

同样是批评,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效果呢?关键在于别人对我们的同情与了解的程度。我们始终欢迎的是那些非常了解和同情我们的人,对我们进行坦诚而又充满热忱的批评。卡耐基在《美好的人生》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有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

苦口的良药和不苦口的良药放在一起,每个人都会选择不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和悦耳的忠言比较起来,悦耳的忠言也许永远占上风。

近来医学发达,大概苦口的良药渐渐被淘汰了。有些仍然是苦口的,但在苦口的良药外面,大多也有一层“糖衣”。而我们的逆耳忠言外面,一样地需要加一层“糖衣”。这就是同情和了解,坦诚和热忱。

其实,用“糖衣”来比喻同情和了解不太恰当。“糖衣”虽然是甜的,但“糖衣”里面仍然是苦的,把苦药放在口里多嚼一会儿,“糖衣”被口水溶化了,下面仍然是苦得使你要把它吐出来的良药。

而对人的同情与了解,和我们的忠言的关系,绝不同于“糖衣”和苦药的关系。“糖衣”与苦药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而同情与了解,和我们的忠言却是交融在一起的。同情与了解是我们忠言的核心。

忠言,是建立在对人的同情与了解的基础上,你的忠言,被人听进耳,记于心,咀嚼得越透,领会得越深,别人就觉得你对他的了解越透彻,觉得你对他的同情越深。

可以这么概括地说:对别人的忠言,我们不必计较它“苦不苦”,“逆耳不逆耳”,只要它的确是“忠言”。对我们自己讲给别人的忠言,还是尽可能包上“糖衣”。因为在沟通中,也很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