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电影警告我们“不要与陌生人说话”,但事实是我们一生中的“非陌生人”,哪一个又不是源于“陌生”?
下面我们将介绍8个与陌生人谈话所应掌握的技巧。
1.不要小看自我介绍
“接近对方”的语言艺术,绝不应该是一种花言巧语,而是以真诚、热心、礼貌、得体为主,因此,接下来将陆续介绍9种和人初次见面时,迅速建立良好关系的语言艺术。
和陌生人见面,第一个步骤便是介绍自己。
可以由第三者出面介绍,也可以自我介绍,不论采用何种介绍方式,都不宜采取太冷淡或太随便的态度。
特别是自我介绍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恰当得体。那么,怎样的介绍才算恰当得体呢?
一般来说,介绍的语言既要简洁明了,又能使对方从你的介绍中找到继续谈下去的话题;既要使对方通过你的介绍对你有所了解,又不使对方觉得你在自吹自擂。接下来,我们比较以下3种介绍法:
A.我是×××,请多多指教。
B.我是大华实业公司业务部经理×××,请多指教。
C.我是大华实业公司业务部经理×××,是××大学经济系毕业生,××教授是我的老师,我曾在××集团担任过销售顾问。
第一例的介绍过于简单,相信对方在听了介绍后,除了名字以外其他一无所知,很难把话题接续下去,做进一步的交谈;第三例则太过画蛇添足,显得有些啰唆,有自吹自擂之嫌,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而不愿意与你做更深入的交谈;第二例则既简洁,又能使对方找到接下去交谈的话题。
如:“啊,大华实业公司,我在报上看过介绍你们公司的文章。你们的公司现在经营得怎么样?”或者是:
“啊,你是做销售工作的,我对这项工作也很有兴趣。你一定很有经验,可以在这方面指点我一些吗?”
这样,双方就能很自然地找到话题,使气氛热闹起来。
2.找出最适当的称呼
运用称谓,看来似乎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其实,它在语言艺术中,却是不可掉以轻心的一个关键。
有一次,一位心理学家应邀到一处少年管教所为犯错误的青少年辅导。当他面对年纪轻轻的罪犯时,一时间不知道怎样称呼对方。
如果称对方为犯人,必然会让对方产生反抗心理,对辅导教育反而是不利的;称先生,显然也不合适,最后他用了“误触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这一个特别的称呼。谁知,这一称呼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青少年罪犯听到这一称呼时都专注地凝视着他,有的还激动得哭了。辅导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认识一位善于演讲的作家,他曾和我分享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心得:针对不同的听众对象,选用适当的称呼,要比千篇一律地称“朋友们或听众们”的效果好得多。
如果面对的是青年听众,那么“青年朋友们”的一声称呼,就是把自己和青年置于平等的地位;对大学生称之为“未来的××师,××家”,确实更能激发他们的自豪感;把护士称之为“白衣天使”,尊敬之情溢于言表。
凡此种种,随情适景的称谓,无疑会使双方在感情上更为接近。
3,巧用“我”这个字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是经常会讲到的。但“我”字怎么用,却大有学问。
“我”字讲得太多,过分强调,就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己的印象,这会在对方和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必须掌握“我”字运用的分寸。方法之一是少用“我”字,多运用复数或省略主语。譬如:
“我对我们公司的员工最近做过一次调查统计,(我)发现有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来自奖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议)是不是可以……”
第一句用了“我”,主语已经很明确,那么后面几句中的“我”不妨统统省去。这对句子意思的表达毫无影响,且能使句子显得更简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能使“我”不至于太突出。
方法之二是配之以平稳和缓的语调以及自然谦和的表情、动作。具体而言,讲“我”时,“我”字不要读成重音,声音不要拖长,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扬扬,语气也不要过分渲染。应该把表达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而不是突出做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听的人,觉得你高人一等,是在吹嘘自己。
方法之三是以“我们”一词代替“我”。以复数的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的第一人称,可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情感的交流。
4.懂得发问的艺术
在与不熟悉的人交往的过程中,巧妙的提问,不仅能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还能使交谈随着自己希望的方向一层层展开,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
有的人问话一出,便立即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双方相见恨晚,成了好朋友;有的人问话一出,却使对方无言以对,使场面变得尴尬,双方只得以“再见”收场。可见,发问也是一种说话艺术,对“拉近”双方的关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家饭店招聘服务员,有两位年轻人来应聘。
第一位应聘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您吃鸡蛋吗?”顾客摆了摆手,似乎答不出来,对话就此结束了。
第二位应聘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请问您吃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顾客笑着回答:“一个鸡蛋。”
可见,第二位应聘者的说话策略相当成功。他在这里运用的是限制性提问。这类提问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提问中便限制了对方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对方的思路引向提问者所希望的答案上。二是这类发问能使对方从中感受到提问者的诚意,在心里有亲切之感,觉得盛情难却,不好意思拒绝,即使原来想拒绝,也会不由自主地改变主意,顺着问话人的意思做出答复。但这类提问一般只适用于预期目的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如果对情况不是很了解又无明确的目的,就不宜用这类提问方式。
情况不是很了解又无明确目的的时候,提问的范围宜大不宜小,宜活不宜死,必须给对方的回答留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这时,暗示性提问也是常被采用的方式。
如果你住在学生宿舍,别人用了你的洗脸盆,用完后忘了把水倒掉,于是你便很有礼貌地问了一句“请问您……洗脸盆还要用吗”,那效果总要比直接问“你怎么还不把洗脸水倒掉”或者说“请快点把洗脸水倒掉”好得多。
暗示性提问的特点在于婉转含蓄,不会使对方感到难堪,可以因此避免许多误解和矛盾,有时还会使对方觉得你很有礼貌、有教养而产生好感,从而使双方的来往更加频繁。
5.借力使力
在人际交往中,除了上述谈到的投其所好、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以外,与其相类似的还有“借力使力”法。
你可以因人因事因物,就地取材、就近取材,以特定的物和事为媒介,作为引发交谈的“因子”。
比如一个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份报纸,你如果想结识他,便可以以报纸作为媒介,对他说:“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您手里拿的是什么报纸?有什么重要新闻吗?”这样,你与他的对话就有了开始的可能。
6.转移话题
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鸡同鸭讲的状况,这时就需要灵活应变,另辟蹊径,寻求话题的转机。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前夕,根据顾问们设计的步骤,他先与一位大学毕业的中国留美学生通过电话,告诉对方他将访华的消息,问对方有什么需要他转告母校的。
这位学生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接到里根总统本人的电话,顿时慌张失措,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里根知道“此路不通”,立刻调转话头,亲切地问:“你来美国有多长时间了?过得习惯吗?”
对方顺着里根的问话,从一些日常小事谈起,情绪逐渐平静下来。里根接着再趁势自然地把话题转回到原来的话题上,这位学生也很高兴地请总统转告他对祖国人民及母校师生的问候。
这个电话发展至此才获得了预想的结果。
转换的话题能否起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其关键在于当事者要善于从第一回合的接触中撷取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弄清楚对方的心理、性格、素养等特点,寻找出能被对方接受、理解,又能为谈话找到出口的话题。
因此,话题的转移不是随心所欲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无话找话说,而是为展开原来的话题创造有利条件、铺平道路。因此,新话题的切换,必须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加上通盘考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消除紧张情绪
一般来说,处于不平等地位的人际往来,在接触的初始,往往会具有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的存在常常成为双方接近的障碍,但是只要通过适当的语言,转移对方的紧张情绪,便能消除这种障碍。
消除对方紧张心理的方法有很多,如前面列举的美国总统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使用鼓励性的言语,就成功转移了对方的紧张情绪;而幽默风趣的话语只要运用得当,也能在自己和不熟悉的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双方很快熟络起来。
转移紧张情绪的方法尽管很多,但如果没有对人的平等和尊重的思想感情作基础,是很难收到好效果的。
8.熟记对方的姓名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如果遇到一个并不十分熟悉的人能叫出自己的姓名,就会对那个人产生一种亲切感。相反的,如果见了几次面,对方还是叫不出你的名字,便会产生一种疏离感、陌生感,增加双方的心理隔阂。
在人们的心目中,唯有自己的姓名是最美好、最动听的东西。许多事实也已经证实,在公关活动中,广记人名,有助于公关活动的展开,获得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
有一个人叫小吉姆·法里。此人从来没有进过一所中学,但是在他46岁时,已经有4所学院授予他荣誉学位,他也成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主席,美国邮政总局局长。
卡耐基去访问小吉姆·法里,请教他成功的秘诀。他说:“工作卖力。”卡耐基说:“别开玩笑啦。”
小吉姆·法里接着反问卡耐基:“那你认为理由到底是什么?”卡耐基回答:“我知道你可以叫出一万人的名字。”
“不,你错了。”他说,“我能叫出五万人的名字。”
这项能力,使法里先生帮助罗斯福进入了白宫。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一次宴会上,看见席间坐着许多不认识的人,他找到一个熟悉的记者,从记者那里一一打听清楚了那些人的姓名和基本的信息,然后主动和他们接近,并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
当那些人知道他竟是著名政治家罗斯福时都大为感动。从此以后,这些人都成了罗斯福竞选总统时的忠实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