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成功的创业者,首先要做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并具有出色的经营才能。所谓经营才能,是指创业者驾驭企业的能力。它是各种能力的集合体,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作用的,不同层次的集合体。它由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和增效能力三个层次组成(见表2-1)。其核心能力是创新;必要能力是决策、指挥、组织;增效能力是控制和协调。这种能力集合体,是由它的地位、作用与职责所决定的,也是创业者有效行使职责、充分发挥作用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
表2-1创业者经营才能结构
第一层次核心能力创新能力
第二层次必要能力策划能力、指挥能力、组织能力
第三层次增效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
(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善于敏锐地察觉旧事物的缺陷,准确地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大胆的、新颖的推测和设想,继而进行周密论证,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通常说的“人无我有”的决策,“出奇制胜”的销售策略,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
创新能力的形成,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创新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偶尔所得。它有一个从旧到新的渐进过程。经营者要想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创新,非从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中吸取营养的启示不可。这个阶段包括积累知识、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收集国内外资料、分析前人的经验等内容。在这个阶段中,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信息的收集、筛选、归纳、整理起着很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经营者必须站得高,看得远,视野开阔,把眼光投向未来,才能使创新的思维结出丰硕的成果。
2.酝酿阶段
经过较长时期准备后,经营者在某一方面的信息已有相当多的积累和掌握,这时对于创新中的问题和困难,就要进行反复的思考。思考过程中需要经营者刻苦钻研,在深谋远虑上下功夫。
3.确立阶段
经过较长时期的酝酿之后,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构思就会逐步形成。在中外企业经营管理的历史上,突发性的、富于戏剧性的创新是不乏见的。有的经营者在林间散步时,因见到某花卉,从而引起了改变产品的花色和款式的决策。有的经营者的一种新的构思甚至出现在梦境之中。有的经营者在出外旅游中受到启发,引出了管理上一系列的创新。这些都是事实。是由于企业家大脑中的潜意识未因日常活动而中断,一旦遇上了“契机”,一个创新的观念就会跃然而出,好似在黑暗中见到曙光,给人以无比的喜悦。经营者在创新活动中的这种“领悟”,并非一时的“灵感”所致,而是一种渐进过程的中断,一种思维的飞跃,是大量艰苦探索的丰硕成果。
创新能力是内在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一种效应。管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其个人的气质、动机、情绪、习惯、态度和观念,以及才能等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富有创新能力的人,一般具有下列一些主要特征:
(1)兴趣十分广泛,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从平凡中发现奇特,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找到异常之处,从细微中见到方向。
(2)对环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找出实际存在和理想模式之间的差距,能察觉到别人未注意到的情况和细节,能不断发现人们的需要的能力,并巧妙地运用这些需要和能力的潜力。
(3)具有立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特点,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想出较好的点子和办法,提出非同凡响的主张。
(4)富于独立意识,对现成的事物不盲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勇于脱出一般观念的窠臼。
(5)颇具自信心,深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遭到阻挠和非难,也不改变信念,总是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直至成功。
(6)敢于面对常人无法忍受的困境,鼓足勇气,大胆探索,直到取得突出的成果。
创业者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除了要致力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外,还要重视创新方法的学习和研究,这对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策划能力
策划能力是经营者根据外部经营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实力,进行创意性的构想,是制定方案中确定企业发展方向、目标、战略的能力。
1.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与前述的创新能力不一样。创新能力是对尚未出现的问题进行设计、设想,对未来做出敏锐的洞察,对“明天”进行立体思维。而策划能力是对现实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作出判断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2.适应能力
企业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的,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做好策划。这对经营者来说,应当敢于面对自己不可能具有多种专业知识的现实,增加适应能力,组织和依靠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用组织能力去弥补技术能力的不足。经营者的这种适应性,是强化策划能力的手段之一。
3.优化能力
一个优化决策,它既具有对实际的“足够低度”,使决策切合实际需要,又具有对权力的“足够高度”,使决策能有效贯彻。这两个“度”的交点,就是决策的“优化点”。经营者从多种可行性方案中进行抉择时,必须有掌握优化点的能力。同时,经营者还要认识到“优化”不是“最佳化”,而是“满意化”。在实际中不存在“最佳化”的理想状态,而只有接近于“最佳化”的状态。
4.自检能力
策划付诸实施后,主客观条件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比如,当出现某种新的工艺技术时,就又可能引起生产经营上的某种突变。为了使策划能在动态环境中运用自如,经营者应不断对已做出的决策进行检验,并及时调整和修正,以保证策划的正确实施。
要有效地发挥策划能力,经营者要考虑做到一下五个问题:
(1)当一项决策摆在企业家面前时,经营者首先要考虑到这项策划所涉及的职权范围和限制因素,然后分辨出该由谁来作决定。
(2)经营者要考虑策划的价值。鉴别一项策划有没有价值的最好办法,就是反思一下,假如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失掉些什么东西,这样很快就可以看出策划的重要性。
(3)经营者要考虑策划的时间性。策划的价值与策划的时间是有关联的,最佳时间的策划,就可以获得最大的价值。如果条件不成熟,就贸然做出决定和选择一项策划,那是冒险;条件成熟而拖延做出决定和选择,优势会转化为劣势,那会坐失良机。
(4)经营者要考虑策划的根据和后果。经营者在策划前,一定要亲自审查所掌握的情况、事实和资料,从而提高策划的科学性。同时,要考虑到一项策划带来的后果和反响,采用必要措施来补救一些策划的偏差面,克服可能带来的任何一点消极的因素。
(5)经营者要考虑各个方案的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经营者在进行策划时,要仔细衡量每一种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利弊分析,把握亏损和获益的准确数据,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从中选择出最优方案。
(三)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指经营者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上,从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衔接上,高效地、科学地组织起来的能力。经营者这种组织能力的发挥,可以使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保证其高效率地运转。
作为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其组织能力,包括以下几项基本的内容。
1.组织分析能力
指经营者对企业的现实状况,依据组织理论和原则,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这种能力使经营者能够对企业现有组织状况的效能进行全面分析,对其利弊进行正确的估计,能够找出现有组织结构的问题。
2.组织设计能力
经营者要善于从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以提高企业组织管理的效率、效能为目标,对企业组织机构的基本框架进行设计。框架设计要求经营者考虑整个企业设立几个系统,设置几个层次,主要部门的上下左右关系等,根据框架设计,再进一步完善各组织系统。
3.组织改革能力
经营者的组织改革能力,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执行改革方案的能力;二是评价改革方案实施的能力。前者指经营者所在贯彻改革设计方案时,有引导改革行动的能力,使改革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后者主要指经营者对改革方案实施后可能带来的利弊,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以利于企业组织的日趋完善,组织的效能不断提高。
经营者要有效地发挥组织能力,要注意:
(1)要把企业组织看成是一个动态概念。人们往往把“组织”看成是建立一套固定的机构或部门,一旦创建以后,就万事大吉。这种看法,极不利于经营者组织能力的发挥。组织是个过程。经营者的组织能力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必须与企业经营目标相适应。如大批量生产转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无论在职能部门和生产部门都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机构和生产流水线都将会重新调整和组合。
(2)要集思广益地设计组织改革方案。一个完善的组织改革设计方案,不可能由经营者关在小房间里冥思苦想出来,就是想出来了也是很难实现的。经营者的任务就是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拟订出组织改革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其中每一个部分、每个细节,则必须依靠各个主管部门负责人共同思考,共同设计;还必须发动全体职工为改革组织结构献计献策。这样做,经营者就能集中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使设计方案更趋完善。从实践来看,最好请一些企业外面的专家或咨询机构,来企业中“会诊”,以便找出问题,避免走弯路。
(3)创造一个有利于改革企业组织的气氛。在企业组织后面,都是人的活动,经营者要发挥自己的组织才干,必须经常教育员工树立组织改革的观念,使他们充分了解组织改革的重要性,以减少改革中的抵触情绪,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气氛。
(四)指挥能力
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组织、权限,按照经营目标的要求,通过下达命令,对下属进行领导和给以指导,把各方面工作统筹起来的能力。
1.正确下达命令的能力
命令,是指挥的一种手段。没有命令,也就说不上指挥。不能正确下达命令,就无法有效的指挥。所谓“正确下达命令”,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下达命令内容的正确性;二是强调下达命令方式的正确性。
经营者下达的命令,必须前后连贯,命令之间不能相互矛盾,朝令夕改,弄得下属无所适从。
2.正确指导下属的能力
经营者要使自己的命令能切实贯彻执行,除了命令本身的正确和下达命令方式的正确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要正确指导下属,使下属的经营行为,符合经营者命令的要求。这是令行禁止的重要保证。
经营者正确下达命令的能力,是强调指挥能力的单一性;而经营者正确指导下属的能力则是强调指挥能力的多样性。因为经营者面对不同类型的下属,由于这些下属的年龄、修养、性格、籍贯、学历的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必须对他们采取“因人而异”的指导方式和方法,从而使每一个下属对同一命令有统一的认识和行动。对于经营者来说,坚持命令单一性和指导多样性的统一,是其指挥能力的基本内容。
经营者有效地发挥指挥能力的标志,是下属是否真正服从其指挥;是内心服从,还是表面服从。一个经营者,有了指挥权,不等于就能有效地发挥指挥能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下属对经营者指挥的态度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
(1)不服。在中小企业中有少数员工,对企业经营者的指挥,无论从内心到表面,都表示出不服气。
(2)慑服。在中小企业中有部分员工,由于老板独掌大权,怕长不了工资,怕“炒鱿鱼”,因此不管企业经营者指挥正确与否,在表现上都是服从的。而当经营者不在场时,往往就会另外一个样,牢骚满腹,意见一大堆。
(3)佩服。中小企业中大部分员工,因为老板懂行,当生产经营上发生问题时能把原因说得清清楚楚,能把责任分得明明白白,对什么都认认真真,因而对其十分佩服,感到在这种老板的手下干事,就得认真,来不得丝毫差错。在这种情况下,员工虽然心理上是紧张的,但又是佩服经营者的。
(4)悦服。如果经营者不仅在生产经营上懂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对员工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这样,在经营者行驶指挥权时,就会出现一呼百应的局面。这时,员工接受经营者的指挥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所以,经营者指挥能力有效发挥的关键是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彻底转变“见物不见人”的传统管理观念。唯有如此,才能提高经营者指挥能力的有效性。
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这三种能力是经营者的必要能力。其中决策能力是核心,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经营者的决策能力比起其他两项能力要低一些。因此,经营者更需要下功夫迅速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以适应中小企业在未来新的经济环境下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控制能力
控制能力,是指经营者运用各种手段,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保证经营目标如期实现的能力。
1.自我控制的能力
自己做的工作,自己最明白。经营者要经常对各项工作进行反思,哪些做得及时,哪些没有做好,都要一并考虑并确定下一步如何进行改革。要做到这一点,经营者要对完成企业经营目标具有自我控制力,对自己的行为自我调整。同时,还要使自己的部属以及全体员工逐步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2.发现差异能力
控制,是为了防止和减少差异现象的发生。因此,发现差异能力是控制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发现差异能力,是指对执行结果与预定工作目标之间发生的差异,能及时测定或评议的能力。掌握发现差异能力,是改进工作的开始,是工作能力提高的表现。这对于经营者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经营者如果不具有对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的发现能力,那就无法控制全局,从而使企业遭到严重损失。
3.目标设定能力
差异,是现实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如果目的不明确,也就说不上什么差异了。经营者要实现有效控制,就要具有目标的设定能力。设定目标,必须是定性与定量相统一。只有定性,没有定量,就难以将目标与实际结果相比较,就没法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虽然有些工作极难定量,但大多数工作是可以定量的。因此,经营者只有做好数的定量化、质的定量化、时的定量化,才能使“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经营目标有成功的保证。
要有效地发挥经营者的控制能力,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要全面加强企业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制定企业管理的各项指标,健全各种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整理各项原始记录和统计报表,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控制。
(2)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全面、准确、迅速、明白的信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难以控制,更不用说有效控制了。这个系统要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不同的信息。而且要提供优化的、准确的、经过筛选后的信息,这样才有利于控制工作质量的提高。
(3)要提高全体职工的责任心。实现有效控制,要靠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实现个人自我控制。如果没有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即使有再好的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再现代化的手段,也是不行的。因为“输入”进去的是不正确的数据,通过“转换”,“输出”的也只能是不可靠的“信息”,这对控制根本就不起作用。
(六)协调能力
是指解决各方面矛盾,使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密切配合,统一行动的能力。
1.善于解决矛盾的能力
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由于职责分工上、工作衔接上和收益分配上的差异以及认识水平上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矛盾。处理不好,有时矛盾还会激化,会对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整体行为,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经营者就应该善于分析矛盾的原因,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
2.善于沟通情况的能力
企业内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不协调现象,往往是由于信息闭塞、情况没有沟通。为此经营者应该具有沟通情况、交流思想的能力。这一点,在协调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上,尤为重要。作为经营者是通过他的部属集中指挥、统一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因此,经营者与他们要经常通气,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统一行动,才能更好地发挥经营者的各种能力。
3.善于鼓动和说服人的能力
要使企业的全体职工都能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奋发努力,经营者应该具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鼓动和说服能力。为此经营者还需具有一定的演讲技能和谈话能力,既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清道理,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要以真挚的热情,感染和打开别人的心扉,给人以激励和鼓励,催人向上。
强化协调能力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协调的本质是对人际关系的协调。经营者要重视人的各种心理需要的研究,在工作中对职工合理的心理需要,要创造条件,给予满足。其次,应该是坚持以下原则:即协调与控制相统一;说服教育与批评处分相统一;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协调能力得以有效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