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与成功是对立的统一体(1 / 1)

从一个家境贫寒、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年仅9岁就远离家乡到百里之外城市“打工”的命运弃儿,到成为令全世界人瞩目的松下电器总裁和董事长,松下幸之助走过了一条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

松下幸之助曾被美国《时代周刊》尊称为“经营之神”与“管理之神”,还曾被日本高中生评选为“最尊敬的人”。他现在不仅是日本国民精神的象征,也是世界上众多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他那近乎传奇的创业故事,激励与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

松下幸之助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称呼,它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一种拼搏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爱民爱国、尽心敬业的品格;一门经营与管理的学问。有人说松下幸之助的一生简直就是一个阿修罗(战争之神),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在不停地战斗,为了自己的理想、荣誉,为了日本的繁荣、富强而不停地战斗。

在财富的金山与美誉的簇拥中,松下曾对自己的成功之路发出如下感叹: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若遇到挫折就气馁,失去奋斗的意志,那么永远无法成功。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遇到不顺利的时候只有继续努力,才会获得成功。做生意就像真刀实枪的决斗,绝不可稍有疏忽或懈怠,要一直到获得胜利为止。无论经济景气与否,应有的态度和决心都是一样的。我认为,一个真正的经营者,愈是在不景气的环境中,愈能巩固向上发展的基础。”

绝处逢生的小工厂

1917年6月,23岁的松下幸之助辞去了令人艳羡的电灯公司检查员工作。同年7月,他用自己所有的积蓄——100日元,加上从朋友那里筹集到的100日元,开了一家生产电器插座的作坊式工厂。

同年10月,松下在花光手头所有的钱后,电器插座终于正式上市。他原本指望产品上市后能迅速回收一些资金,以支撑工厂的持续运转。但事与愿违,在产品上市后的10多天里,他总共才收到10日元的货款!

怎么办?松下并没有因首战失利而陷入颓唐,相反,他还是如最初那样斗志昂扬。他的下一步准备是从产品改良着手,试图用高性能的产品突破销售的窘境。

然而,产品的改良是需要资金的。此时的松下已经到了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地步,到哪儿去筹这笔钱?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和他一同创业的森田君和林伊三郎为了生计,不得不先后离开了松下的电器制作所。

孤军奋战,松下会退缩吗?他会回到那个仍希望他回去工作的电灯公司吗?不,他不会。他宁愿独自地、默默地、苦苦地支撑着他的事业,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

眼看年关快到了,那一年,大阪的冬天格外冷。松下幸之助的改良新插座制作因资金匮乏陷于停顿,照这样硬撑,家庭工厂在来年只有关门这条路了。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当年12月份的一天,松下非常意外地接到某电器商会的订货单:急需1000个电风扇的底盘。对方说:“时间很紧,如果你们的产品质量良好的话,每年需要两三万台的批量都是有可能的。”

松下并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找到他这家濒于倒闭的家庭小作坊而下订单的。在第二次改良插座之际,他曾去过一些电器行做市场调查,也为第二次产品的销售事先联络感情。松下只是介绍他准备推出的新型插座,压根没谈及过电风扇底盘。

电风扇底盘是川北电器行订购的。他们原来用的底盘是用陶器制作的,既笨重,又容易破损,于是,想到改用合成树脂材料的。他们挑选了好几家制造商,最后才确定为松下的这家家庭工厂。川北电器行认为松下生产的插座不好使用,但作为原料的合成树脂本身却没有问题;松下的家庭工厂没有成品,因此需全力以赴地制作电风扇底盘。为此,川北电器行还暗地里来探视考察过。那时候,大阪的电器制造厂家大都小打小闹,不过松下的小作坊还不算特别寒碜。

松下马上把改良插座的计划搁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底盘制作中。妻子井植梅之只好作出重大牺牲,把陪嫁首饰押到典当铺去。松下凭着这点珍贵而又可怜的资金,找模具厂定做模具。一连7天,松下都蹲在模具厂亲自监督模具的制作。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耽误了,以后就不会有第二次。模具做好后,松下压制了六个样品亲自送往川北电器行鉴定,他们说:“可以,请立即投入批量生产,12月底先交1000只。如果好,紧接着再订购四五千只不成问题。”

松下带着他唯一的工人——妻弟井植岁男这位日后三洋电机的创始人投入制造,披星戴月。当时的设备只有压型机和煮锅。岁男刚刚15岁,个子特别矮小,力气也小,因此,压型全由松下一人担当。当时的压型机还没有配动力,全靠手工,这可是件笨重的体力活,但松下一心为赶时间出产品,并不觉得十分辛苦。岁男负责将成品擦亮,松下调料时他蹲在地上烧火。整个车间和卧房烟雾弥漫,刺鼻且有毒的柏油气味熏得人眼泪鼻涕俱下。

每天的进度是100只,不到月底,就把1000只订货交清。电器行的职员满意地说:“不错不错,川北老板一定会很高兴,我们会再给业务让你们做。”

松下收到160日元现金,除去模具材料等费用,大约赚了80日元。这是松下家庭工厂第一次盈利,这次盈利的意义不单是金钱的回报,更重要的是给了松下创业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

多年以后,松下幸之助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永远不要绝望”这一话题时,有一位年轻的听众问道如果做不到怎么办。松下幸之助斩钉截铁地回答:“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抱着绝望的心情去努力工作。”

松下幸之助所谓的“抱着绝望的心情”,并不是一种负面的、悲观的心情,而是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坚忍不拔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靠的正是“抱着绝望的心情”去努力、去打拼的结果。

面对一个个困难迎难而上

从1917年的创业到1945年,松下的事业虽然也有不少波折,但总体上还是发展良好,是日本商界的璀璨明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松下公司于1939年应军方要求从生产民用品转到生产军用品,并相继成立了造船公司和航空公司,为日本军方提供船舶和飞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了。第二天,松下幸之助把全公司员工都集合在礼堂,宣布立即由军需生产转变为民生必需品的生产方针。但盟军总部陆续发表了战后处理与民主化的政策,基于这些政策,日本的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受到了动摇。松下电器在一纸命令之下,不得不停止生产民生必需品的计划。但松下没有妥协,他向有关单位提出强烈抗议。经过再三说明,终于在9月14日核准收音机生产,其他产品也陆续得到准许。到了10月间,整个工厂已经完成了生产准备。

1945年11月,开始战后第一次销售收音机、电炉等产品。由于这一段时间的人事费用及转变生产所需费用的增加,销售额一个月不到100万日元,借款额已达2亿日元以上。每个月光是利息,就得负担80万日元以上。设备不足、原料供应困难,引起生产效率低下。种种恶劣条件加在一起,使得生产无法如期进行。然而,松下深信经营将会好转。因为这次困难,完全是经济混乱的缘故,受影响的并非只有松下一家,只要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定能打开一条光明大道。

当时有不少工会采取破坏性行动,但松下电器公司的融洽劳资关系,从未因此而丧失相互间的了解与协调,因而能在社会经济混乱的时代,一面提高劳动条件,一面为拥护松下电器的发展基础,合作无间。然而由于薪水不断调整,产品却被控制在公定价格之内,因此松下电器生产的产品愈多,辞职的员工愈增加,局面非常艰苦。

1946年3月,松下电器被盟军总部指定为“财阀”,一切和松下电器与子公司有关的资产,全都被冻结了。松下坚决不接受这个指定,他认为松下曾经的营业项目属于和平用途的家电产品,只是一度在军方的要求下不得不加入军需工业,但也为此举债,成了战争受害人。因此,松下被指定为财阀完全错误,必须加以纠正。以后4年,松下去驻东京的盟军总部共50多次,不断提出抗议。

在他的坚持下,终于在1949年底获得“财阀”的解除令。至于限制公司的指令,也在1950年解除,松下电器终于又能够自由地展开企业活动了。

1948年1月,松下电器还遭遇到另一个新的危机。为了抑制战后严重的不景气,政府从1948年春天起,开始紧缩金融,因此物价上升的趋势缓和了许多。然而产业界却遭到了严重的资金困难,企业纷纷倒闭。松下电器在1946年初的每月销售金额为370万日元,到了1947年,已经增长到每月1亿日元。但进入1948年之后,增长就开始缓慢下来了。当年秋季,资金仅有4630万日元的松下电器,借款已高达4亿日元,而且还有3亿日元的未付支票、未付款项,使得员工薪水不得不从10月份起分期付给了。在这期间,松下从银行融资贷款3亿日元,希望得以改善。由于产品预期涨价比原来预定晚了很多,好不容易借出来的资金,为弥补一时之急,几乎都用光了。第二年的情况更加恶化了,松下制订了重建经营的根本方针,也就是进行工厂的整顿,仅留下一些优良产品,采取集中生产的方式,以减低成本,再加强促销,以求收益提高。

松下电器毅然执行机构改革,除了任命松下正治为副社长外,不增加公司的其他高级人员。在总公司设置总务部、制造部、资材部、营业部等幕僚单位,并采取总监制,各部门独立核算,彻底执行生产合理化。从1949年1月12日起,每位员工的生产额,由21000日元升到56000日元。公司进一步加强销售网,从2月到10月,松下亲自由北海道到九州,拜访全国各地的代理商、经销店,和他们进行洽谈。然后成立了代理店的亲睦组织“国际共荣会”,同时恢复战前的联盟店制度。

本来销售路线十分混乱,各代理店都与两家以上制造厂商交易,忠诚感无从谈起。共荣会成立后,松下要求代理店共度难关,迈向共荣的前途,并全力辅助代理店,巩固他们的向心力。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立营业所,在营业所管辖下,以县市为单位,分别设立办事处,全力强化销售体制。

1950年3月,松下电器再度实行机构的大改革,以工厂独立会计制彻底合理化为基础,恢复传统的事业部制度。同时,采用了革命性的“销售公司制”,这一项新制度简化了销售业务,使工厂能够将更多的力量投入生产。松下与代理店的关系,又恢复到了“松下是代理店的工厂,代理店是松下的分公司”的状态,在战后混乱时期发挥了安定作用。

通过以上松下电器所经历的众多坎坷可以看出,松下幸之助不愧被称为“阿修罗”。是的,松下幸之助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不停战斗的战神。

松下幸之助认为一个企业遇到危机,陷入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害怕困难、见难而退,在采取有效的对策之前,先输了志、泄了气,如此的话,即使外部条件再有利,企业也无可救药。世界上优秀的、成功的企业,并不是因为它们从来没有遭受挫折,而是因为它们百折不挠,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成大器。因此,当你处于困境,首先应该树立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危机、摆脱困境。

也许迎难而上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人遇到困难总是抱怨环境不好,运气不佳。失望、悲观实际上都是害怕困难的表现。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挫折,即使困难微不足道,也会没有重新焕发斗志的希望。

松下也反复强调,企业经营遇到困境时,不要责备外界环境,不要怪运气不佳。他认为:“做生意跟真刀实枪比武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拼杀中谁也没有绝对胜利的把握……如果赔本,其原因绝不是‘时’与‘运’不好,而是经营方法不得当。所以,如果将经营不当的结果,看作是时运不济,这根本就是错误的。”

松下幸之助一直认为,作为优秀的企业、优秀的经营者必须有迎难而上的精神。他说:“在‘动**不定时代’,的确不容易预测将来的趋势,因此经营困难当然很多。但严格说来,这种困难不是现在才有,过去有过,将来也会,每天都存在。困难越多,才越能让有雄心、有志气的人觉得有意义。没有这种雄心或志气的人,在面对逆境时会因动摇、迷惘,而被时代淘汰。如果经营者如此,他所主持的公司,必然不会成功。”

松下幸之助的这段话可谓十分中肯。的确,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困境,如果知难而退,企业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只有不畏惧困难,迎难而上,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从困境中重新站立起来。

其实,不单是企业要迎难而上,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具有像松下幸之助一样的毅力,在危机四伏或四面楚歌之际,表现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气概。美国的杰弗利·泰蒙斯在其《经营者的头脑》一书中说得好:“真正的成功者不会被失败吓倒,他们在困境中发现了机会,而大部分人看到的只是障碍。”

人生羊皮卷

精良的斧头、锋利的斧刃是从炉火的锻炼与磨削中得来的。很多人,具备“大有作为”的才智,但是,由于一生中没有同逆境搏斗的机会,没有充分地被困难磨炼,不足以刺激起其内在的潜能,而终生默默无闻。挫折与成功是一对对立的矛盾统一体。在你承受挫折的同时,往往也是你增长见识、增长能力、增长成功概率的良好时机。有时候,挫折甚至会带来超过自身价值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