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约翰·沃森(Thomas J.Watson),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始人。1896年进入美国“全国收款机公司”担任推销员,1914年进入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任公司经理。1924年改计算制表记录公司为IBM公司,成为IBM的创始人。1956年,老沃森去世。
老沃森是20世纪前半叶伟大的企业家之一。作为一名销售天才,他说服商家们放弃分类账簿而使用穿孔卡这种原始的会计机器来计账,使IBM闻名遐迩。但是,把IBM引入计算机行业的是他的长子小沃森。
1956年,小沃森取代父亲成为IBM首席执行官后,他领导公司度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长期的、惊人的迅猛增长时期。他塑造的IBM是美国战后繁荣时期最脍炙人口的成功故事——每当人们谈到美国公司和“组织人”的话题时,他们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这家公司。到1971年小沃森离开IBM的时候,公司已经彻底击败了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和斯佩里-通用自动计算机公司(Sperry-Univac)这些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无论是规模还是地位,它都超过了这些曾一度主宰美国商界的老牌大公司。在他任职期间,IBM为股东创造的财富超过了商业史上任何一家公司。这一成就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因此,在1987年美国《财富》杂志宣布,沃森是“当代最伟大的企业家”。
老沃森的成就是伟大的,但对于他来说,令他更为欣慰的应该是他的儿子:小沃森——为IBM锦上添花的伟大的企业家。正是老沃森独特的教育和以身作则的风范,成就了IBM家族的辉煌。老沃森并没有给小沃森什么特别的照顾,但是给了小沃森一个最为关键的忠告:
“一个人的成就通常不会高于他的梦想,就像一座房子不会盖得比它的设计图更好一样。你的人生将达到何种高度,取决于你有怎样的梦想,以及你的梦想在你的人生中是否居于支配地位,并引导你的行为。”
沃森童年的小马车
成功的企业家们超出凡俗之处,在于他们敢于梦想,并忠实于梦想。他们坚定不移地行走在通往希望的道路上,不会因生活际遇而偏离自己的轨道,也不会在外界**面前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这样,他们的注意力被有力地集中起来,指向一个目标,从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沃森童年时,有一件事让他记忆深刻。一次,他和伙伴们在马路边嬉戏玩耍,一辆漂亮的马车趾高气昂地掠过泥泞的道路,溅起的泥水弄脏了他们的脸和衣服。沃森用手擦擦脸上的水渍,看着远去的马车,下意识地握紧小拳头,暗暗发誓:我将来一定也要有这么一辆车!
这辆马车属于一个成功的商人,在当地人眼里,它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一个伐木工的儿子想拥有这样一辆马车,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沃森相信这个梦。他没钱、没背景、没学历,但他有梦想,并愿意为他的梦想付出努力。他认为这已经足够了!
沃森做过几份临时性的工作,因为薪水少,都很快便放弃了,后来他做了一名沿街叫卖的推销员。这份工作很辛苦,但如果干得很出色的话,收入也不低。沃森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沃森虽然一门心思赚钱,却没有损人利己的念头。他认为,依靠不正当手段获得成功,是不值得别人尊敬的。他的基本原则是:“一笔好的生意应该使买卖双方都受益。”
沃森总是从对客户有益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推销方式。当时美国的农户都不富裕,想购买钢琴或缝纫机一类贵重商品,现金却不一定充足。于是,沃森允许他们用牛、小马、燕麦来支付账单,他再将交易所得的家畜和农作物弄到市镇上去出售,换回现金。这样做比正常交易辛苦一倍,但生意做成后,买方卖方都高兴,这使他的客户群越来越大。
沃森是本地最好的推销员之一,收入却不如他所愿,每周仅12美元。这点薪水,是买不起马车的。他由此想到,业绩固然重要,但还需要有一位慷慨的老板。于是,他毅然辞掉工作,只身来到布法罗城找机会。在这里,他受雇于一个名叫巴布罗的股票推销员,此人表示可以按一定比例给他提成。沃森干得很卖力,业绩也很好。一年后,正当沃森为即将到手的大笔提成暗暗心喜时,巴布罗却卷款而逃,带走了所有的钱。这样,沃森白忙一场,两手空空。
鉴于这一教训,沃森认为,他不仅需要一位慷慨的老板,更需要关注这位老板的人品。本着这种想法,他花了很长时间寻找新工作,最后受雇于信誉卓著的现金出纳公司。他的老板叫帕特森,被誉为“现代销售之父”,深谙经营之道。在帕特森指导下,沃森很快成为公司最优秀的推销员,他的职位也不断提升。十年后,他跃升为公司副总经理。他的收入很高,拥有马车绝无问题。不过时代变了,拥有一辆轿车才是新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于是,他拥有了自己的小轿车。他童年的梦想实现了!
然而在沃森心目中,拥有一辆车早已不是“出人头地”的全部内涵,他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要成为老板,创办一家比现金出纳公司更大的公司。沃森毅然放弃高薪职位,向帕特森递上了一份辞职报告,带着妻儿来到纽约,寻找新的机遇。他的择职条件很高,薪水和职位固然是考虑因素,但他更需要一份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他拒绝了许多公司的邀请,其中包括一些令许多人向往的知名公司。
过了几个月,沃森发现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这家公司因经营不善已是负债累累,正濒临倒闭。很多求职者都回避为这种公司服务,沃森却怀着一份天才的激动,感谢上帝给了他这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他花了几个星期时间分析这家公司的处境和发展状况,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家公司所生产的产品都是办公自动化工具,具有广阔的前景。
于是,沃森加入到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成为其中一员。自此,他开始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创业之旅,并将这家小公司逐渐培养成了走在世界前列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他还连续多年担任国际商会主席。沃森实现了他人生最大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人人都有梦想。可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梦想只是一种胡思乱想的幻象,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确信它的真实性;梦想只是精神生活的自我安慰,而没有在他们的行列中取得主导地位。由于没有行动作支撑,梦想的图景永远不能变成现实的结构。之所以会成功的人,他们总是让梦想支配自己的行动——渴望尊重,就应该有让人心悦诚服的理由;渴望财富,就应该有为之奋斗的决心……他们愿意为梦想付出努力,所以,他们终能心想事成。
要永远忠实于自己的梦想
没有目标的活动无异于梦游,没有梦想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许多人把一些没有计划的活动错当成人生的方向,即使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最后还是哪里都到不了。
要攀登人生山峰的更高点,必须要有实际行动,但是首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地。没有明确的目标,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望不见更不可及。如果我们想要使生活有突破,确定目标很重要,只有设定了目标,人生之旅才会有方向、有进步、有终点、有满足。
然而在生活中,有不少人缺乏明确的目标。他们就像地球上的蚂蚁,看起来很努力,总是不断的在爬,却永远找不到终点,找不到目的地。没有了目标,活动就没有焦点,只会让自己白费力气,得不到任何成就与满足。
有一位大学生经常在报纸上发表作品,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天分很高,有这方面的潜力,但他在毕业时却没有选择从事这个行业。他觉得新闻工作就是报道一些琐碎的事情,没有发展机会。可是5年后,他却不无懊悔地说:“老实说,我现在的待遇也不算低,公司也有前途,工作又有保障,但是我压根儿心不在焉,我很后悔没有一毕业就参加新闻工作。”从这位学生的身上可以看出,他对于现在的工作没有热情。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缺乏**,那么将来在本行业就不会有什么前途。
如果这位学生当初投入新闻行业的话,或许他早就小有成就了。
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确定事业的目标,因为有了目标才会成功,目标是促使你有所成就的真正动力。
威廉姆斯·玛斯特恩,一位非常杰出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向3000人问过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而活着?”结果表明,有94%的人说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94%啊!正如有句谚语所说:“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真正地活着。”玛斯特恩的调查也不幸地证实了这一点。许多人过着如梭罗所说的“宁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忍耐、等待、彷徨,期望他们的人生目标在某个神灵的激发下瞬间降临。同时,他们只是在生存着,重复着生活的机械动作,从未感受过生命的精彩。他们看着自己的生命之光迅速地飞逝,变得越来越恐惧,害怕自己还没有体会到任何真正的喜悦和生命的内涵,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设定明确的目标,是所有成就的出发点。那些94%的人之所以茫然地生活着,就在于他们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也从来没有踏出他们的第一步。
当你研究那些成功人物的事迹时,你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都会定出如何达到目标的计划,并且花费最大的心思和付出最大的努力来实现这个目标。
美国著名诗人弗洛斯特在第一次接触到雪莱的诗时深受触动:“啊!这个东西正是我所要的。”他觉得自己与雪莱的作品一见钟情,以至心心相印。他不但找到了指定的读物,还找到了图书馆中收藏的所有英国诗集。读了雪莱、济慈等人的诗集之后,越读越觉得诗才是他选择的目标,从此他迈向了诗坛,自己的诗作发表后,便一发不可收。
人们一般都知道,优秀的企业或组织都有10年至15年的长期目标,毫无疑问,一个人也应该从这样的企业规划与发展战略中得到某种成功的启示:为自己计划10年以后的人生事情。如果希望10年以后变成怎样,那么现在就必须朝这个方向发展。
人生羊皮卷
一个心中有目标的人,就可能成为创造历史的人;一个心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个平庸的人。
目标绝对重要,它不但调动我们的积极性,而且激发我们的人生。你应该从今天就开始制定目标,为自己的未来而规划航向。思想家罗伯特·F·梅杰说:“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你很可能就走到了不想去的地方。”因此,你应该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要原地转圈或盲目地走到自己不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