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庖丁也“解牛”(1 / 1)

会吃不生病 小雨 340 字 1个月前

想来好笑,幼时读《庖丁解牛》,竟一度萌发出当屠夫的伟大志向。当时觉得庖丁“提刀四顾,踌躇满志”简直太有成就感了。长大后,屠夫没当成,吃的肉却不少。吃肉多了,便也了解一些牲畜的知识——了解了牛肉的饮食知识,不知是否也可能称之为“解牛”?牛从头到尾,可供食用的肉共分十三部分。

(1)牛颈肉

(2)牛肩肉

(3)肩胸肌(肩里脊肉)

(4)肋里脊肉(排骨肉)

(5)短腰肉(沙朗肉)

(6)腓力肉

(7)后腹肉

(8)肩腹肉

(9)内腿肉

(10)后腿肉

(11)外腿肉

(12)臀肉

(13)牛腱(胫肉)

牛脚后踢的力大无比,尤其是斗牛,其分解动作是先屈腿,令后腿及臀部使力,才伸腿,以前腿及陉腱出力;之外,肩部与颈项一定要配合踢的动作,即使不在斗牛场内,上述所提到的部位,也都是牛平常活动及劳动时运动较频繁的部位,因此所含的脂肪相对降低,热量较少。

其中,脂肪最低的部位是前腿肉与后腿肉,每100克只含脂肪6.3克左右,热量约627千焦。脂肪含量最丰富的部位要属胸腰腹的肉,这是牛承载体内脏腑器官最吃力的重心,也是最不容易运动到的区域,其所含脂肪每100克高达38.8克,热量则是1797千焦。

尽管胸腰腹肉不被某些拒吃高脂肪的人接受,然而有的菜肴就必须采用较多脂的部位,或是配用一部分多脂的肉来润滑口味与口感,如炖浓汤、红烧肉等。而较低脂的腿部肉,一样有人会嫌其肉质较硬涩,则可用来煎牛排。总之,好厨师懂得如何做调适性的选择,既能满足口欲,又能均衡摄取营养,这是会吃不生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