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新的契机(1 / 1)

第一,尽管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比城市儿童差,但大部分流动儿童仍然在城市生活中开阔了视野,他们能够更多地接触新鲜事物,增长见识,对美好生活产生更强烈的向往。

第二,城市的教育水平相对来说要高于流出地学校,流动儿童大多反映来城市后老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硬件设施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也促进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并为文体特长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第三,来到城市后,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不同地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发展。

第四,流动儿童随父母一同迁徙到城市,有利于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改善家庭功能,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保证了父母对儿童的监管,减少了留守可能导致的危险因素。

(一)北京市流动儿童生活现状及学校适应的主要特点

流动儿童大多来自河南、安徽、河北、湖北和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他们大多是在父母来京之后从流出地转来。流动儿童在京多为长期居住,2/3流动儿童在京居住时间在2年以上。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其职业多为个体经营户和体力劳动者。

北京市流动儿童入读公立校的比例占在校流动儿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流动儿童中,63.2%的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很容易,29.3%的家长感觉费了一番周折才入学,7.1%的家长认为入学很难,0.4%的家长表示孩子进城后未能入学。

与公立学校和混合学校相比,打工子弟学校在教室环境、学校硬件设施、参加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机会等方面均较差。

混合学校和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学校满意度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混合学校中的流动儿童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最小。

流动儿童在学业行为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但是他们有较高的继续教育需求,94.5%的流动儿童希望自己初中毕业后继续读书,其中78.8%的流动儿童希望自己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流动儿童当前最迫切的愿望是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的改善。

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混合校及公立校儿童,具有较低的自尊水平、较低的主观幸福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和被歧视感,并表现出较多的问题行为。

(二)阻碍流动儿童受教育及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政策的滞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规模迅速增长,流动儿童的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但国家的户籍管理制度和教育供给制度却仍然未能很好地作出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调整,导致流动儿童的入学和升学仍存在诸多困难。

北京市流动儿童的总体生活状况不容乐观。流动儿童家庭大都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住房条件简陋,生活物资匮乏,周边环境相对恶劣。流动儿童父母职业以个体经营(如卖菜、修车)和重体力劳动(如建筑、装修散工)为主,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儿童缺乏基本的学习条件(如书桌)和安静的学习环境。此外,多数流动儿童因家庭子女多,所能享受到的生活和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低于城市儿童。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虽然流动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但教育能力有限。多数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缺乏必要的监管;父母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对子女学习的辅导能力;一些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意识不强等。

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过程缺乏稳定性。因流动儿童的父母职业不稳定、收入不稳定和居住地不稳定,可能造成他们频繁转学,转回家乡的流动儿童还面临着由于教材版本不一致而导致的学校适应困难。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待遇较差而工作量又很大,教师的流动性较高,使得儿童的学习缺乏系统性。

打工子弟学校面临的问题直接影响儿童的受教育质量。打工子弟学校普遍面临资金支持缺乏、教育资源有限和教师素质较低等问题,导致流动儿童的受教育质量较差。

公立混合校可能存在的问题。由于公立学校对借读生的考试成绩不计入教师的教学考评中,因而一些流动儿童可能受到与城市儿童不同的待遇。另外,一些公立校存在资源闲置的现象,而另一些公立校则可能过度饱和,教育资源的整体布局有待优化。

升学问题是制约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瓶颈。流动儿童若在流入地继续上高中,需要交纳高额的借读费,并且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而各省市的教材版本、教学方法与要求不尽一致,高考试卷也不一样,这就给返籍高考的学生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