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1 / 1)

学习。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学习很重要,并且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十分努力。但是也有个别留守儿童不爱学习,出现贪玩、逃学的现象。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产生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并且有时成绩会产生波动。

个性。绝大部分儿童用内外向的标准评价自己,冲动易怒是留守儿童表现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性特点。在发展较差的儿童中,冲动易怒和外向开朗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性特点;在发展相对较好的留守儿童中,懂事听话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特点;在女生中,内向孤僻、懂事听话和倔强要强都表现得比较明显。有些儿童发生了性格上的改变,大多变得沉默内向或成熟懂事,他们全部为发展相对较好且双亲均在外打工的儿童,其中男孩居多。

情绪。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主要涉及孤独、委屈难过、敏感自卑和忧虑四个方面。其中,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儿童的“代表性”情绪体验,忧虑情绪则是留守儿童“偶尔或有时”的情绪体验。与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儿童相比,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儿童存在更多的孤独体验;与小学留守儿童相比,初中留守儿童则存在更多的敏感自卑和忧虑情绪。

本研究还发现,随着留守时间的变化,留守儿童的情绪体验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过程。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其一,有影响到影响逐渐减弱或者消失;其二,不愉快的情绪一直伴随;其三,没有影响到有影响。三种模式中,从“有影响到影响逐渐减弱或消失”是一种较为健康的变化模式。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制约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形成了对父母离开自己的正确认识、借助朋友转移注意力以及与父母联系的增多等。这提示我们,对于存在“不愉快情绪一直伴随”的留守儿童,可以通过澄清儿童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认识、帮助其建立和扩展朋友网络、增加父母与儿童的联系频率等方式,引导他们的情绪向积极方向转变。对于存在“没有影响到有影响”模式的留守儿童来说,如果能够在父母离开初期即通过这些方式进行积极引导,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后期消极情绪的出现。

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适应结果既存在积极方面,也存在消极方面。积极适应的结果主要涉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助人行为,消极适应结果则主要有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三个方面。访谈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助人行为主要体现为对他人的物质帮助,如借钱或者其他东西给同学;留守女生比留守男生具有更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留守男生则比留守女生存在更多的违纪行为;无论是违纪行为、攻击行为还是退缩行为,均不是留守儿童群体的“代表性”表现,只是“偶尔或有时”的问题行为。

冲突。家务增多是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儿童中共同遇到的问题。与亲人发生冲突是留守儿童所遇到的另一种不愉快经历,在单亲监护中主要表现为与兄弟姐妹吵架,在隔代监护中主要表现为与现在监护人的冲突。思念父母是隔代监护、自我监护和亲戚监护儿童所共同经历的一种不愉快经历。其中,几乎所有留守儿童都会因为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在身边而不愉快,这在性格内向的孩子中尤其多见。在这些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中,被别人欺负的遭遇也比较多,女孩尤甚,被别人说没有父母要的经历比较多见。总的来说,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所经历的不愉快种类要多于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

未来的思考。学习是留守儿童想的最多的问题,但仍缺乏对学习意义的思考。此外,对于亲人尤其是父母和自己兄弟姐妹的关注也较多。个别儿童也表现出对家庭较多的责任感,却很少考虑自己的未来,对于自己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如何发展不甚明确,平时思考的也不多。并且,考学或选择职业的目标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