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至圣先师孔子身体日见衰微。于是,他每天拄杖立在门前,眺望着远方的驿道,苦苦等待着最心爱的弟子子贡回来。
孔子不知等了多少天,才见驿道上一辆轻车扬起风尘,向他这边疾速行来。
车到近前,子贡跳下车,上前问候老师。
当时,孔子埋怨道:“子贡啊子贡,你怎么才回来啊?”
然后,孔子吩咐子贡安排自己的后事,登床阖目而逝。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000年前孔子等候门生子弟,等待自己死期的旧事,在香港杜月笙家里重演。
1951年6月底,杜月笙坐在居室与客人闲聊,忽然发现自己双足失去知觉,丧失了行走能力,站不起来了。
家人将他抬上床,他吩咐家人立即拍电报给民住在台湾的陆京士,请他来一趟。
大家商量这电文应该怎么拟,最后确定了4个字:“尽速飞港。”
隔了一天,杜月笙再次要求家人二次发电,并口述电文:“病危速来。”
陆京士接到第二封电报,意识到事情不妙,急忙订了8月1日飞香港的航班,并打电报告诉杜月笙。
可不曾想,8月1日那天香港大风暴,航班推迟到次日,躺在病**的杜月笙听到这消息后,说:“我知道他今天不会来的,我早就知道的。”
8月2日早晨,万墨林飞跑过来报告:“京士兄已经飞到香港的松山机场,正在坐车飞赶过来。”
家人欢呼,杜月笙却满脸害怕,害怕这个消息是假的,喃喃地说:“假消息,假消息,这是你们编造出来哄我开心的。”
话虽如此说,可到了吃饭点,杜月笙却不肯吃饭,就这么躺在**等着陆京士来。
终于,陆京士冲了进来,杜家全家人簇拥着他到杜月笙的床前。
杜月笙伸出一只干瘦的手掌,与陆京士的手相握。他握住了一只充满生命活力的手,握住了一只通向未来的手。那一瞬间,无数往事在他眼前掠过,几乎让他泪水横流。
这是他视为儿子的年轻人啊,从上海旧时代的“工运”起,他们两人就走在了一起。
还记得上海南市,距杜月笙之家咫尺之遥的抗日血战,陆京士率领年轻的忠义救国军力阻日军20几个师团,掩护正规军撤退;还记得他向戴笠请求无论如何都要从战场上救回陆京士;还记得他尽出青帮弟子,沿江布围,只为了从日军的重重围困中抢回这个他视为希望的年轻人。
他老了,陆京士还站在这里,风华正茂,但那夹杂着浑浊的激**时代已经永远过去。
当他悄然走开,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也不会留下,除了眼前这个年轻人。
希望与青春,等待与静默。这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