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不摆小聪明,做人靠智慧(1 / 1)

做人靠的是智慧,而不是所谓的小聪明。生活中很多小聪明的人,一生一事无成,而只有那些大智若愚的人,最后成就非凡。

宰相的气度也是有限的

我们通常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的气度大往往能容忍很多的事情。死脑筋的人或许认为一个人的气度大,就可以随意去得罪。反正即使得罪,也是得罪君子,没准对方还会以德报怨。事实上,宰相肚里之所以能撑船,不仅因为宰相自己的气量大,而更重要的是有智者驶舵。

古时候一个宰相请理发师理发。理发师理到一半时,也许是过分紧张,不小心把宰相的眉毛给刮掉了。哎呀!不得了了,理发师暗暗叫苦。他顿时惊恐万分,深知宰相必然会怪罪下来——如果那样,自己可吃不了兜着走。

理发师是个常在江湖上行走的人,深知人之一般心理:盛赞之下无怒气消。他情急智生,猛然醒悟,连忙停下剃刀,故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仿佛要把宰相的五脏六腑看个透似的。

宰相见他这模样,感到莫名其妙。迷惑不解地问道:“你不修面,却光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什么呢?”

理发师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说:“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并不大,怎么能撑船呢?”宰相一听理发师这么说,哈哈大笑:“那是说宰相的气量大,对一些小事情,都能容忍,从不计较的。”

理发师听到这话,“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小的该死,方才修面时不小心将相爷的眉毛刮掉了。相爷气量大,请千万恕罪。”

宰相一听心里暗自一惊:眉毛给刮掉了,叫我今后怎么见人呢?不禁勃然大怒,正要发作,但又冷静一想:自己刚讲过宰相气量大,怎能为这小事,给他治罪呢?

于是,宰相便豁达温和地说:“无妨,且去把笔拿来,把眉毛画上就是了。”

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有度量,他就能容忍一切。任何人的度量都是相对的,没有人能够做到超然超脱,对万事万物都丝毫不介怀。这就告诫我们在日常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以为得罪了君子也无所谓。事实上,君子虽然不计较,但是他很容易漠视你。我们与人交往,要运用智慧,让别人大度起来,也让自己大度起来。

思路小结

要明白不要用恣意行为去测量别人的度量,一个人之所以有度量,很多时候完全是因为和他交往的人有智慧让他大度为怀。

认为自己对的,就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

一个人做人做事,虚心听别人的意见固然没有错。但是如果认定自己是对的,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或者仅仅是考虑程序上的公平,就否定了自己的意见,这是不可取的。死脑筋的人或许认为做任何事情,要想有效,一定要少数服从多数,只有这样,事情才会取得圆满的结果。事实上,按照这种推论,它无法解释真理为什么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有些时候看起来是很“独断专行”的,在大事情上他们变得固执,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固执,才成就了他们的伟大事业。倘若他们听从一些妥协的方案,最后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林肯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将六个幕僚召集在一起开会。林肯提出了一个重要法案,而幕僚们的看法并不统一,于是七个人便激烈地争论起来。林肯在仔细听取其他六个人的意见后,仍感到自己是正确的。在最后决策的时候,六个幕僚一致反对林肯的意见,但林肯仍固执己见,他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

表面上看,林肯这种忽视多数人意见的做法似乎过于独断专行。其实,林肯已经仔细地了解了其他六个人的看法并经过深思熟虑,认定自己的方案最为合理。而其他六个人持反对意见,只是一个条件反射,有的人甚至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方案。既然如此,自然应该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因为,所谓讨论,无非就是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选择出一个最合理的。既然自己是对的,那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做人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固然要听群体的意见和呼声,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做出决断。一个没有判断力的领导人,终究不会成就什么大事。事实上,很多时候,群体的决策,要么趋于妥协,要么容易误导,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要高人一等的建议的,所以很多时候决策就变成考量一个人的理由是否充分,那对那些根本就不大会表明自己的态度的人来说,何尝不是剥夺了他们发表意见的权利。在这种决策体系下,韩非这样的人物注定意见是不会被采纳的。

我们说,一个决策之所以要听取很多人的意见,其原因是偏听则暗,要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考虑清楚。但是绝不意味着在事情的决策上一定要找所有意见的中间值。一个人做事情就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让群体的呼声迷失了自己的思考。

思路小结

要学会果断地去应对事情,永远不要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果断

行动。

由少到多,让人喜上眉梢

做人不要一开始就表现最好,要考虑到持续的发展,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你一开始表现过好,给别人的期望就高,以后会给自己带上很是沉重的负担。给别人的期望最好是由少到多,降低别人的预期,这不仅会给自己一个施展的空间,而且也会让别人喜上眉梢。死脑筋的人总是认为要表现就表现最好,到最后,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我们曾经第一次见到感觉很好的人,后来就渐渐不怎么样了。

公司自从多年前成立,就骏业宏发、蒸蒸日上,可今年的盈余竟大幅滑落。这绝不能怪员工,因为大家为公司拼命的情况,丝毫不比往年差,甚至可以说,由于人人意识到经济的不景气,干得比以前更卖力。

这也就愈发加重了董事长的心头负担,因为马上要过年,照往例,年终奖金最少加发两个月,多的时候,甚至再加倍。

今年可惨了,算来算去,顶多只能给一个月奖金。

“让多年已经惯坏了的员工知道,士气真不知要怎么滑落!”董事长很是发愁。这好像给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现在突然改成两颗,小孩一定会吵。想到糖,董事长突然之间想到了小时候到店里买糖,总喜欢找同一个店员,因为别的店员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称,再一颗颗往回扣。那个比较可爱的店员,则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后一颗颗往上加。说实在话,最后拿到的糖没有什么差异。但他就是喜欢后者。

没过两天,公司突然传出小道消息。

“由于经营不佳,年底要裁员……”

顿时公司变得人心惶惶。每个人都在猜,会不会是自己。最基层的员工想:“一定由下面杀起。”上面的主管则想:“我的薪水最高,只怕从我开刀!”

随后公司就宣布:“公司虽然艰苦,但大家同一条船,再怎么危险,也不愿牺牲共患难的同事,只是年终奖金,绝不可能发了。”听说不裁员,人人都放下心上的一块石头,那不至于卷铺盖的窃喜,早压过了没有年终奖金的失落。

眼看除夕将至,人人都做了过个穷年的打算,彼此约好拜年不送礼,以共度时艰。突然,董事长召集各单位主管召开会议。看主管们匆匆上楼,员工们面面相觑,心里都有点七上八下:“难道又变了卦?”

没几分钟,主管纷纷冲进自己的单位,兴奋地高喊着:

“有了!有了!还是有年终奖金,整整一个月,马上发下来,让大家过个好年!”

整个公司大楼,爆发出一片欢呼,连坐在顶楼的董事长,都感觉到了地板的震动……

思路小结

要注意经营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不要让别人对自己期望过高,不要让别人的期望成为自己的负担,要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别人的期望,通过一种由少到多的方式,让别人感觉到自己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增强别人对自己的信赖。

迎向危险,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遇到困难,谁不希望能够躲避过去?没有人真心希望困难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但是当我们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躲避和不躲避其实是个选择题,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选择躲避的权利。死脑筋的人或许认为困难可以留给别人,不用自己扛着。但是倘若每一个都这么想,一个团队就毫无战斗力可言。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个人在作战,根本就没有选择躲避的权利。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勇气和心血融入到困难中去,敢于冒险,不断突破,我们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我们就是失败。

一只狼被两个猎人堵在一个“丁”字形的岔道上。一人端着枪在后面,一人端着枪在前面,狼被夹在中间。在这种情况下,狼本来可以选择岔道逃掉,可它并没有那么做,而是迎着枪口冲了过去。

狼为什么会如此“冒险”?猎人说:“狼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它们知道,只要夺路成功,就有生的希望。如果扑向一人,可以向它射击的就只剩下一个了,而且剩下的这个人还会因为前方有自己的伙伴而不敢随意开枪。反过来,如果选择了没有阻挡的方向,它将成为两个猎人肆无忌惮的猎取对象,就是死路一条。”

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最大的陷阱就是选择太多。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去选择一条捷径,让自己逃避困难。但是很多时候,困难就像绵亘在愚公家门口的大山一样,根本就没有捷径可循。与其拿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捷径,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去用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它。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每一个人都会往自己最有利的道路上去走。但是当我们做出这样选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我们付出了什么?我们付出了在困难中不断磨炼自己才干的机会,不断增强自己勇气和信心的机会,这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存之本。

很多人很聪明,但是他们往往缺少智慧。一个人做人做事,在很多时候要朝着最艰难的路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线生机。比如有时候在公司里面,领导的不器重摆在面前,有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于是想到不过一碗饭,便跳槽了。结果到最后,用一生的时间跳来跳去,一事无成。相反,那些留下来的人,逐渐改变了对领导的看法,最后成就非凡。因为领导的态度是可以通过时间来改变的。这何尝不是聪明人和有智慧的人的

区别。

思路小结

要学会往最艰难的路上走,有时候最艰难的道路往往是最好的捷径。

不要恃才傲物,盛气凌人

一个人聪明或许是好事,但是凭借自己的聪明盛气凌人或者到处显摆,就绝对是缺陷。聪明的人很容易看不起别人,认为别人没有自己有能耐。死脑筋的人更是认为聪明人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恰恰相反,真正能做事情的恰好不是那些所谓的聪明人,而是那些用心的人。有大智慧的人,唯恐将自己的聪明智慧藏得不深。而只有那些有小聪明的人,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聪明。

一个城里人和一个乡下人同坐火车。

城里人说:“咱们打赌吧!谁问一样东西,对方不知道,就付一块钱。”

乡下人说:“你们城里人比我们乡下人聪明,这样赌我要吃亏的。要是我问,你不知道,你输给我一块钱;你问,我不知道,输给你半块钱。你看怎么样?”

城里人自恃见识广,吃不了亏,答应了。

乡下人问道:“什么东西三条腿在天上飞?”

城里人答不上来,输了一块钱。之后,他向乡下人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也不知道。”乡下人老实承认,“这半块钱给你。”

为什么有那么多聪明的人要显摆自己的聪明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事实上,人们或许带有偏见去看不起一个不聪明的人,但是人们带有更大的偏见去看待显得很聪明的人。

历史上很聪明的人,如杨修、祢衡,最后又得到了什么样的结局呢?还不是被没有他们聪明的人给杀掉了。一个群体固然需要聪明人,需要聪明人来想办法为群体谋利。但是一个群体是害怕聪明人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这正是一些有大智慧的人在取得成就之后,往往礼贤下士,十分谦逊的理由。只有懂得韬光养晦的人,才能走得长远。

不要将聪明当优点,当你感觉到自己很聪明的时候,应该学会谦逊。当别人夸奖你聪明的时候,你应该学会低头。现代社会人们的说法其实很隐晦,当说一个小孩子聪明的时候,估计是说这个小孩子头脑灵活。但是当说一个大人聪明的时候,你可要小心了,他的意思是你很精明。事实上,这些说别人聪明的人何尝不是显摆自己的聪明呢?毕竟,你精明归精明,还是被我看出来了。

思路小结

要学会隐藏自己的聪明,更不要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的聪明,生怕别人不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对聪明是避之唯恐不及。

如果我是他的话,我该怎么想

无论是寻求别人的帮助,还是和别人正常交往,都应该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说话。人们喜欢和能为自己着想的人交往,同时也只会对与自己相关的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死脑筋的人做人做事往往光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他们没有想过,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过得怎么样,和别人有什么关系。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古时候,一个叫彭玉麟的官员,有一次路过一条狭窄的小巷。一个女子正在用竹竿晾晒衣服,一不小心竹竿掉下,正好打在彭玉麟的头上。彭勃然大怒,指着女子大骂起来。

那女子一看,正是官员彭玉麟,不禁冷汗冒了出来。但她猛然间急中生智,便正色地说:“你这副腔调,像行武的人,所以这样蛮横无理。你可知彭官员在我们此地!他清廉正直,假使我去告诉他老人家,怕要砍了你的脑袋呢!”

彭玉麟一听这女子夸赞自己,不禁喜气上升,而且又意识到自己的失态,马上心平气和地走了。

该女子的做法是站在彭玉麟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仍然还有一些狡黠。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要真诚。你的不真诚,人们是很容易感受到的。而要做到对人真诚,关键在于你的假设前提,不管人性恶也好,人性善也好,与人交往,你首先要学会接纳别人。哪怕对方是一个所谓的恶人,如果对你没有造成任何伤害,你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所以,要想真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首先就要学会接纳与你交往的人。哪怕他身上有你看不起的恶习或者他的坏习惯让你很不舒服,你至少不要表现那么明显。我们喜欢自己喜欢的人,但我们不要在场面上厌恶我们厌恶的人。如果你很厌恶一个人,你完全可以不和这个人交往。

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还要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看自己身上有哪些恶习是对方所不能接受的,一定要将这些恶习隐藏好,没有必要招惹不必要的厌恶。事实上,当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说话,去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和别人交往会变得很轻松。

思路小结

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无论是对别人的夸奖,还是对别人的请求,都要让对方感觉到很舒服。

别人给你戴“高帽子”,切忌得意忘形

与人交往,要善于识别别人是夸奖还是奉承。对于夸奖,做人要谦虚谨慎;对于奉承,一定要进行抵制。奉承就好像毒药一样,让人对自己失去判断。死脑筋的人往往喜欢别人给自己戴高帽,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这正好表明了一个人失去了对自我的认识,这种状态是很危险的。

清代京城有一位大官,特别会奉承人,一次由于种种原因出外做官,临走之前,去拜别老师,老师告诫道:“在外边做官也不容易,一切事必须小心谨慎。”这位大官很自信地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便送一个,应该不会有不愉快的事。”老师听了,大怒道:“我辈都是刚直清正之人,何必那样做!”大官忙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爱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老师点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大官告别老师,出门对人说:“我本来准备一百高帽,现在剩下九十九顶了。”

我们不但要防止别人的奉承,而且不要随意去奉承别人。是不是奉承,其实很多时候都听得清楚,看得明白。你对别人奉承,夸奖别人本身没有的优点,其动机是值得怀疑的。一个为了自己的目的去奉承别人的人,一定很虚伪。谁愿意和虚伪的人交往呢?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千万不要凭着自己的聪明或者语言的华丽去奉承别人,这样不但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且会让别人感到反感。有人或许认为,夸奖别人是为了和别人处理好关系,但是你完全没有标准地去夸奖别人,就一定会被别人认为是奉承。相反会破坏两个人的关系。我们要去夸奖别人,一定要寻找别人身上的优点。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的优点,我们要夸奖别人就一定要对优点进行褒扬。有的人看别人总是看不上,注定他对别人的夸奖是不切实际的,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随意给别人戴高帽,哪怕是玩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誉,都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你的言语一定会在别人心目中形成印象。一个善于奉承的人显然是虚伪的人,而拿奉承的话乱开玩笑的人一定很轻浮。

思路小结

要善于识别别人的高帽,自己不给别人戴高帽,当别人给自己戴高帽的时候,也不要迷失了自己。

机智回答问题,四两拨千斤

有些时候,我们会受到质疑。当我们听到反对的声音时,我们是站起来和对方针锋相对呢?还是拍案而起,扬长而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用一种很智慧的方式,机智地回答别人的问题。既给自己台阶下,也给别人台阶下,避免别人的纠缠。

一次,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被邀赴宴,宴会上,他恰好和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士并排坐在一起。

“达尔文先生,”坐在旁边的美人带着戏谑的口吻向科学家提出疑问,“听说你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我也属于您的论断之列吗?”

“那当然了!”达尔文白了她一眼,彬彬有礼地答道。

“我像猴子吗?”美人带点嘲弄地说。

“不过,您不是普通的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漂亮的猴子变来的。”

历史上有很多机智回答别人质疑的故事,正是因为采用了一种机智的方式,避免了正面冲突,所以让双方都有很好的台阶下。当我们遇到反对声音的时候,我们最好好好考虑一下有没有比较机智活泼,或者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回答。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种方式,很多问题就变得简单起来。

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去回答别人的质疑,不仅过去很需要,今天也很需要。越是棘手的问题,越要学会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来回答。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只有尊重了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其实,生活中很多质疑的声音,并不是问题本身有问题,而是对方想让你听到他的声音。当你对他的质疑表示尊重的时候,他也就感到心满意足了。当然通过一种幽默的方式去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自恃聪明,对别人冷嘲热讽。

思路小结

要学会锻炼自己的幽默才能,当你机智地回答质疑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现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劝说别人要有技巧和方法

劝说一个人是有办法的,即使再刚愎自用的人也能听得进劝告。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寻找劝说别人的好办法。死脑筋的人往往会遇到给别人提醒,别人反而不领情的情况。他们觉得很委屈,“我是为他好,才提醒他”。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动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方法。以一种别人愿意接受的方法去劝说别人,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在北京龙泉寺。章非常气愤,宣布绝食。

章太炎绝食,震动四方。第二天,他的几个著名入门弟子钱玄闫、马寅初、吴承仕等去看望他。从早到晚,弟子们劝他复食,章太炎躺在**,两眼翻白,一味摇头。

这时,深知先生个性特点的吴承仕灵机一动,想起了三国故事,便说:“先生比祢衡如何?”

章太炎瞪了一眼说:“祢衡怎么能比我?”

吴承仕连忙道:“刘表当年要杀祢衡,自己不愿戴杀士之名,就指使黄祖下手。现在,袁世凯比刘表高明多了,他不用劳驾黄祖这样的角色,叫先生自己杀自己。”

“什么话?”章太炎一听,一骨碌翻身跳下床来。

弟子们一看情形,赶忙趁机拿出了荷包蛋等先生爱吃的食物,让他吃下去。

生活中有人很关心他周围的人,对别人提出了很多劝告。但是没有人愿意听从他的劝告。原因就在于他没有使用一种恰当的方法。而要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就需要一方面找准别人的弱点,利用别人的弱点进行劝说。比如某一个人特别喜欢听夸奖的话,你就要多夸奖他,然后适时地对他进行劝说。就像良药苦口一样,你要放足够多的糖。这些糖不会影响药效的。另一方面,你要学会在别人心目中建立分量。很多人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不是因为这个人的意见不对,而是这个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够。当你通过各种办法建立起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的时候,你说的话就有了足够的价值。

有一个人,以前很穷,他告诉同村的人说粮食放到米仓是会生霉的,但是没有人相信他。后来这个人富有了,他又告诉同村的人说,犁头挂在墙上是会被老鼠咬坏的。结果这次所有的人相信了他。这也提醒我们一定要善于倾听那些在我们心目中无足轻重的人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往往对我们也很有帮助。

思路小结

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劝说别人,不要说别人固执己见,很多时候是我们懒于去寻找好办法。

夸奖无处不在,可从侧面做文章

要夸奖别人,就要善于在别人身上挖掘主题。如果别人实在没有值得夸奖的,那就要善于从侧面做文章。死脑筋的人或许认为这种做法影响他们的诚实。事实上,一个人说假话,固然不对,但是你也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一个人对别人奉承固然不好,但是你也可以不说别人身上的缺陷。

阿赫默德是一个十分威严的国王,但他只有一只眼睛和一条臂膀。有一天他召来了三位画师,命令他们为自己画肖像。国王对三位画师说:“我希望有张像样一点的画像,请你们用彩笔精心描绘我身跨战马奔赴边疆的英姿!”

号角嘹亮吹响,宫殿富丽堂皇,王位上坐着十分严厉的国王。过了好大一会,头两位画师诚恐诚惶,献上了他们的作品。

国王站起身来仔细端详,不看倒不要紧,一看不由得怒发冲冠,愤怒满腔。

他认不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他清醒地知道,骑在马上的不是他本人!

他愤怒地咆哮道:“我只有一只眼睛一条臂膀,而骑在马上的这位君王却是两只手握着弓箭,两只眼正视着前方!我要你立刻予以回答,你怎么能这么不老实,敢粉饰我的形象?”画师无话可说,恼怒的国王于是下一道旨令:“画师弄虚作假,判处流放!”

当国王拿起第二幅画像的时候,更是不由得浑身颤抖,怒火万丈。他觉得自己无上的尊严受了污辱,大声吼道:“你这个画师,好一副歹毒心肠!这样的画,丑化了自己的君王,而只能让仇敌开心,你真是个居心叵测的小人,专画我一只眼和一条臂膀!”于是这个写实主义的肖像画师,年纪轻轻便被杀了头。

第三位画师瑟瑟发抖,浑身如筛糠。他颤巍巍捧上了另一幅肖像。画面上的国王,侧身骑马,不是面向看画人,因此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有没有右眼,也不晓得他是不是只有一条臂膀。所有人都只看见一条健壮的左臂,紧紧地握着一张盾牌,还有一只完好无损的左眼,像鹰隼的眼睛一样锐利明亮!

国王十分高兴。结果这个狡黠的画师备受青睐,从此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到临终的时候,他的胸前挂满了勋章。

思路小结

要学会寻找别人身上的优点,即使真的找不到优点,也不宜口无遮拦地将别人的缺点表露无遗。

做人有底线,要有防人之心

做人固然要真诚对待别人,但是当影响个人生存和未来发展的时候,人一定要给自己留一手。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死脑筋的人往往将自己所有都托付给别人。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一旦有了伤害你的能力,他们就会潜意识地想伤害你。

有一个人擅长角力。他的技术十分高明,浑身的解数足有720种,而且每次出手都各有不相同。徒弟当中,他最喜欢一个长得高高大大的年轻人。他把自己的本事教给他719种,只留下一样不肯再传。那年轻人本事高明,力大无比,谁也敌他不过。于是他跑到国王面前夸口,说他所以不愿胜过师傅,只因敬他年老,又看他到底是自己师傅。其实,自己的本领和力气,绝不比师傅差。不信可以让他和师傅较量一下。

国王一听来了兴趣,叫人选了一处宽大的场地,把满朝达官贵人都请了来。叫师徒二人比赛。

那青年走进场地,耀武扬威,好像今天的胜利者非他莫属。即使他的敌人是一座铁山,也会被他轻轻地推倒。

师傅看到他的力气比自己大,于是使出最后一着,一把将他扭住。这个时候这个年轻人还不知怎样招架,就已经被师傅举过头顶,抛在地上。满场的人都欢呼起来。国王叫人拿了一件袍子奖给师傅。然后很生气地对那个年轻人说:“你妄想和你师傅较量,可是你失败了。”

这个青年不服气地说道:“他胜过我并不是凭力气。那是因为他留下一手没有传。就凭这小小的一点本事,今天把我打败了。”

那师傅不紧不慢地说:“我留下这一手也正是为了今天。因为有人说过,不要把本事全部教给你的徒弟,万一他将来变成敌人,你怎样抵挡得住?从前还有个吃过徒弟亏的人说,也不知是如今人心改变,还是世上本来就没有情义。我向他传授射箭技艺,最后他们却把我当做天上的飞鸟。”

为人处世,一定要留下自己的生存之本。这种“本”的东西是不能轻易交付给别人的。我不是在教你自私,而是在教你学会自我保护。当你有一个秘密的时候,你要想永远地保守它,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告诉任何人。当你忍不住将这个秘密告诉你的朋友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害了他。因为秘密一旦泄露,你们的朋友关系就没有办法维持了。

思路小结

要学会给自己留一手,这一手是自己的生存之本。没有人有能力接受你的毫无保留。

要目标远大,但更要脚踏实地

人之所以经常感觉到自己诸事不如意,或者深深地感觉到挫败感。往往不是因为自己生不逢时,而是因为太看重自己,不知道怎么样把自己放低。死脑筋的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放低呢?人抬高自己不是很好吗?生活的哲理不是这样的。

有个青年人,他对生活十分不满,内心很不平衡,贫穷一直在折磨着他,他常觉得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有一次他乘船出海,一个老渔民的话让他茅塞顿开。

这个老渔民,在海上打鱼打了20多年,面对大风大浪,总是从容不迫,青年人十分敬佩。

青年问渔民:“您每天打多少鱼?”

他说:“其实每天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只要不是空手回来就可以。”

青年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大海,突然想听听老人对海的看法。他说:“海是够伟大的,滋养了那么多生命。”

渔民说:“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海那么伟大吗?”

青年人一时找不到原因。

老人接着说:“海能装那么多水,关键是因为它位置最低。”

正是海的位置最低,所以才能笑纳百川,包罗万象。

我们要学会把自己放到最低。有人担心这样的话,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事实上,只有自卑的可怜虫才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把自己放低的人往往能够得到别人更多的尊重和机会。你的姿态很低,与你交往就平易很多;你的地位很低,别人有什么事情就愿意和你一起去做。同时,社会中对强者的毁灭往往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而对弱者的同情往往是泛滥的。你把你的姿态放低,虽然不是为了去装弱者,但是至少你不会表现出自己是强者。即使你在别人心目中还是强者形象,那么你肯定不是那种有了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的强者。

我们不要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没有人生活在别人眼光之中。那种因为一个人姿态高低而态度大相径庭的人,一定十分浅薄。这种人如果哪天看得起你,也不是因为你个人,而是因为你的地位。

我们不要做一个趾高气扬的人,不要做一个洋洋得意、沾沾自喜的人。我们固然要抬头看天,但绝对不是把自己抬到天上去。我们要脚踏实地地拉车,一天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思路小结

要善于将自己放低,我们不怕别人看不起,只怕自己没出息。

对付顽固不化的人,要往问题的“祖坟”上刨

虽然说服别人有方法可以寻找,但是一个人不可能说服所有的人。尤其是那种顽固不化的人,与其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不如寻找他们顽固不化的原因。死脑筋的人往往自我意识很强,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这种自我意识有时就是一种病态,我们要对此多加提防。

有一个盲人,对他来说,最大的不幸是眼睛看不见了;对全村人来说,最大的不幸是他居然成了一个大哲学家。整个村子都被他搅乱了,因为他逻辑地证明了世界上并没有光这东西。

他说:“我有手,我能触摸和感觉,所以给我显示一下光在哪里。如果东西存在,它就一定能被触摸到;如果东西存在,它就一定能被感觉到;如果东西存在,你敲打它时,我就一定能听见声音。”村民们被他搅得很心烦,因为他们不能收集到任何证据。

他说:“我有4个感官。你把光带到我面前,我能通过我的4个感官看见它是不是在这里。”村民说:“因为你是瞎子,你没有眼睛,所以你不能看见。”

他大笑说道:“这些都是你们的梦呓。眼睛是什么?你怎么能证明你有眼睛而我却没有?请你们告诉我你们的光,它是什么东西,请解释给我听。”

村民们不能那么做,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觉得十分沮丧,这个人是瞎的,而他们有眼睛,他们知道光是什么。但是他们想不到办法跟一个瞎子解释光是什么。

后来,佛陀来到了这个镇子。他们把这个哲学家带到佛陀那儿,请求佛陀说:“你试着给他解释吧,我们已经失败了。这个人理由十分充足地证明了光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能被摸到,不能被闻到,不能被尝到,同样也不能被听到。所以它怎么可能存在呢?你是有智慧的,你能给他解释吧!”

佛陀说:“你们都是群大傻瓜!光是不能被解释给一个盲人听的。这个努力本身就十分荒唐。我认识一个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医生。你们把他带到他那儿,他会治好他的眼睛。”

于是哲学家被带到了那个医生那儿,他的眼睛受到了治疗。6个月后,他开始看得见东西。然后他跑到佛陀那儿,他跪下来对佛陀说:“现在我知道了,光是存在的。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那些村民不能证明它,现在我也知道了,你做得很对,送我到一个医生那儿去。我需要治疗——而不是哲学。”

我们自己是不是死脑筋的人?如果是,我们应该学会改变。我们身边有没有死脑筋的人?如果有,不要试图用道理去说服他们。

思路小结

要善于分辨哪些人可以说服,哪些人不可以说服,不要用统一的方法去劝所有的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生的福祸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古时有智慧的人往往善于祸福的转化,最后取得了大成功。死脑筋的人往往为了福而沾沾自喜,为了祸而怏怏不乐。其实是不懂得祸福转化的道理。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

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因为有了福而沾沾自喜,福往往会转化为祸。因为有了祸而怏怏不乐,祸会愈演愈烈。对待福祸的两种态度,都只会让事情更糟,而不是让事情更好。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考,当有了福我们更加努力,当有了祸我们不折不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祸福怎么样,对我们自己都是有利的影响。其实一个人的处境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心境来转化的。

思路小结

要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做好福祸的转化,让它始终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