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章钜《浪迹丛谈》记此事引王襄《广汇》之说,即本《识小录》所载,所异的是不把识画人的名字标出,他又以为王忬之致祸是由于一诗一画:
王襄《广汇》:“严世蕃常索古画于王忬,云值千金,忬有临幅绝类真者以献。乃有精于识画者往来忬家有所求,世贞斥之。其人知忬所献画非真迹也,密以语世蕃。会大同有虏警,巡按方辂劾忬失机,世蕃遂告嵩票本论死。”
又孙之
《二申野录注》:“后世蕃受刑,弇州兄弟赎得其一体,熟而荐之父灵,大恸,两人对食,毕而后已。诗画贻祸,一至于此,又有小人交构其间,酿成尤烈也。”
按所云诗者谓杨椒山(继盛)死,弇州以诗吊之,刑部员外郎况叔祺录以示嵩,所云画者即《清明上河图》也。
综合以上诸说,归纳起来是:
(1)《金瓶梅》为王世贞作,用意:(甲)讥刺严氏;(乙)作对严氏复仇的《督亢图》;(丙)对荆川复仇。
(2)唐荆川谮杀王忬,忬子世贞作《金瓶梅》,荆川于车中阅之中毒卒。
(3)世贞先行刺荆川不遂,后荆川向其索书,遂撰《金瓶梅》以毒之。
(4)唐、王结怨之由是荆川识《清明上河图》为伪,以致王忬被刑。
(5)《金瓶梅》为某孝子报父仇作,荆川因以被毒。
(6)汤裱褙识王忬所献辋川真迹为伪,唐顺之行边与王忬忤,两事交攻,王忬以死。
(7)《清明上河图》为王鏊家物,世蕃门客汤臣求之不遂,托王忬想法也不成功,王忬只得拿摹本应命,汤裱褙又自发其覆,遂肇大祸。
(8)严世蕃强索《清明上河图》于王忬,忬以赝本献,为旧所提携汤姓者识破。
(9)世蕃向世贞索小说,世贞撰《金瓶梅》以讥其闺门**放,而世蕃不知。
(10)世贞赂修工烂世蕃脚,不能入直,严氏因败。
(11)王忬献画于世蕃,而贿不及汤裱褙,因被指为伪,致陷大辟。
(12)王忬致祸之由为《清明上河图》及世贞吊杨继盛诗触怒严氏。
以上一些五花八门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很多,其实包含着两个有联系的故事——《清明上河图》和《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