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洛士的胜利(1 / 1)

西方有一个谚语叫“皮洛士的胜利”,它来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一场战事。

公元前280年,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应邀援助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率领2万多士兵和20头战象出征意大利,在赫拉克里亚及奥斯库伦与罗马军队进行了血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他自己的损失也相当惨重:士兵大量战死,战象所剩无几。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皮洛士感慨道:“如果再来一场这样的胜利,我也完蛋了。”

后来,“皮洛士的胜利”就成了代价惨重、得不偿失的胜利的代名词。

“皮洛士的胜利”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做任何决策之前,我们都必须经过仔细的成本估算,如果采取此决策,所得大于所失,就大胆地放手去做;如果所得等于所失甚至小于所失,就应该放弃这个决策,千万不要干吃力不讨好的事。

宋人沈括曾算过一笔战争细账:动用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军队到远方作战,其后勤补给人员至少需要30万人,而运送辎重的兵员最少也要3万多人,这些兵员一次最多也只能行军16天。如果改用牲畜代替人力运送粮草,虽然效率大大提高——负载的粮食多而耗费的人力少,但牲畜很容易在路途中生病死亡,在这种情况下,牲畜和其所驮物资都要白白丢弃,因此牲畜运送与人运送相比,利弊各半。

无独有偶,《孙子兵法》这部流传几千年的战略圣书,也并不是以战略或战术问题的探讨开篇,而是先提到了战争成本:无论胜败,一次军事行动的成本都是日费千金的人力、物力投入。孙子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说的就是从敌人那里获取给养的重要性。因为长途运输一份军粮在路上的消耗,相当于好几份军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不同的成本—收益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或者说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增加对方的投入成本,以己方尽可能小的成本,换取尽可能大的效用。

田忌赛马就是一个通过增加对方的付出成本而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范例。田忌的上、中、下三等赛马都比齐王的同等级赛马略差,但是在著名军事家孙膑的指导下,田忌运用“下驷对上驷,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的策略,在总体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了与齐王赛马的胜利。

仔细想想,田忌之所以能获胜,关键就在于输掉的第一场。齐王虽然不费吹灰之力胜了这一场,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上等马与下等马之间的实力差距被白白浪费掉了,并且还因此输掉了后两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