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新旧冲突(1 / 1)

固汉 西北忘川 1123 字 12天前

“伯初今天神采奕奕,是有备而来,果然让我们大开眼界!”

窦固扭头对耿秉说道:“只是这连弩数量有限,怕来不及大量装备吧。”

耿秉点点头,看着校场之上这一万五千铁骑,幽幽的说道:“孟孙兄说的极是,我已经将图纸上报朝廷,由于需要在之前的弓弩上改动,所以成品率并不高,估计在年底从地方到中央能送来五千张就不错了,毕竟铁矢消耗太大,每张连弩配百支箭矢,那个消耗量……”

所以大军出征前,能装备一半人马就已经不错了。

“哈哈,没了张屠夫,不吃带毛猪……之前没有连弩我们不照样打的匈奴落花流水!”窦固看着眼前肃穆庄重的军阵,不禁感慨道。

耿秉双拳紧握,眸子里闪过一丝担忧,附和道:“也是,这一次,定要他们插翅难逃!”

就在三个都尉在为连弩感慨的时候,萧尘却在期盼着赵代答应他的那些火铳以及虎蹲炮。

但是萧尘还不知道,轰天雷的事已经被朝廷下令禁止了。

但是对于轰天雷,朝廷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是以赵代为主年轻一代的支持派。

他们认为黑炸药可以改变战争模式,运用的好了,可以大幅度减少军队伤亡,同时也能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是不曾有的攻城利器。

另一种是以赵熹老家伙为首的反对派。

他们洋洋洒洒提出了七条理由,分别是:

一、因为黑炸药储存不便,受潮后无用,干燥时易爆,混合不均匀也只是纵火之物,比起火油还不如。

二、如果目标伏地,或者队形太过密集,黑炸药的杀伤性并不大,伏地破片斜向上飞出;队形太密集,则在炸点周围三四人可以阻挡大部分威力,如果是骑兵的话,两匹战马便可以挡住轰天雷的威力,总体来说杀伤力甚至还不如一次性能订死数人的床弩。

三,轰天雷体积过大,携带不便,每人仅能携带两三个,如果再多的话就会影响其他物资的携带;体积过小又会影响威力,实属鸡肋。

四、轰天雷靠手投掷,距离还不如弓弩,太近的话还会伤及自己,至于用其他方式投掷,投掷器械体积势必很大,多有不便,另外何时爆炸也不好掌握。

五,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前往西域路途遥远,运送配好的轰天雷将占用本来就很紧张的补给空间,所以也得不偿失,有那多余位置还不如多送些连弩箭矢之类的东西。

六、黑炸药本可以就地取材临时配置,但是配方泄露的话,一旦传到西域或者帝国敌对势力耳朵里,将会给进攻方——汉军造成巨大损失,所以不但不发展轰天雷,而且与轰天雷配方有关的记载全部销毁,技术不许外泄。

七、汉军本来兵强马壮,碾压周边各个部落,不需要画蛇添足要这无关战局的轰天雷,照样能打的匈奴屁滚尿流。

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有守旧势力的反对,作为庙堂之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公侯大臣们,哪里会体会到前线作战部队的辛苦。

他们一来没见过轰天雷的实物,二是赵代从武威郡回来之后,由于路途遥远将木炭硝石硫磺粉末一路颠簸,导致分了层,所以赵代当众试爆了一个轰天雷,却威力不尽如意,更加让人肯定了这只是纵火之物的印象。

尽管后来赵代试爆成功了,但是先入为主的观念,让人对黑炸药不屑一顾,已经无人观看。

最最主要的是,赵代他亲爹,当朝太尉赵熹坚决反对。

所以甚至都不需要一番争论,结论都显而易见。

论私,赵代是儿子,赵熹是爹!仟仟尛哾

论公,赵代空无一职,人微言轻;他爹太尉,一言九鼎。

赵熹还是两朝元老,在太尉之位前后十六年之久,就连当今圣上都会礼让他三分。

所以关于轰天雷的事当时甚至都没传到当朝天子汉明帝首肯,就被太尉府消灭在自家大门内。

不甘心的赵代联系他人上奏朝廷,结果没出还没出门,就被三公九卿那些老头子截胡了,轻而易举的被一帮老头子消灭在概念当中了。

赵代体验了一把被人封杀的感受,堂堂一大活人,喊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

以至于轰天雷之争在别人眼里就是赵代从武威郡带弟弟赵虎的骨灰回来后,邀请众人放了一把烟火,然后又求着当天观看烟火之人再来看他的烟火。

最终导致父子不和,而且赵代甚至找人上本参他亲爹,更让人不齿。

至于真相,似乎除了当事人,再无人知晓吧。

赵代深深感受到了无处发声的痛苦,他有口难辩,更别说他还是当朝太尉之子,尚且如此!

那么普通百姓,那些身无分文的流民又如何发声呢?

想到这些,赵代不寒而栗,他看到了门阀世家抱团后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到时候门阀世家盘根交错,两头通吃。

用萧尘的话来说,朝廷成了信息孤岛,对外界不知不晓,一切消息都来自门阀世家想让朝廷知道什么就要什么!

低层百姓也什么都不知道,朝廷说了什么,他们还得从那些士族嘴里知道。

赵代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甚至有一种冲动。

有一种抱着轰天雷去炸了朱雀门的冲动,那是皇帝出入门,赵代希望以此好引起朝廷对轰天雷的重视。

但是赵代毕竟不是莽夫,他对他爹抗争无望的情况下,很明智的选择了蛰伏,全身心投入到帮萧尘完成那些器械的制造。

再说自己真的那么干了,怕也只是自己白死,从执掌朝政的那些人嘴里黑的都能说成白的,此类故事他听多了,不外乎多他一个。

因为有个叫萧尘的少年曾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还说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所以,再等等!

当然赵代并不是躺平认命了,而是开始按那少年的说法,开始天天往外跑,表面是游山玩水的纨绔子弟,实际上专挑那些流民聚集的地方跑。

用那少年的话来说,是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