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教育结构日渐高层次化(1 / 1)

教师教育论 周洪宇 648 字 24天前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师教育结构一直稳定在中等教师教育、高等师范专科教育和高等师范本科教育这三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从未来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教师教育结构将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取消中师和专科层次,加大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比例,是中国教师教育层次结构变革的总体走势。

从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教师教育的层次递升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教育的普及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达到中下等收入水平(即人均GNP 700美元)的国家,就很可能采用高等教师教育取代中等教师教育。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一些时候就已经取消中等教师教育层次,小学教师由大专或本科学校培养。美国1979~1980年的小学教师,具有学士学位的占59.2%,具有硕士学位的占40.3%[1];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埃及、厄瓜多尔、古巴、泰国、波兰、叙利亚、墨西哥、斯里兰卡、委内瑞拉等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已经或正在实现取消中等教师教育层次。由此可见,用高等教师教育层次取代中等教师教育层次不仅在发达国家早已实现,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已出现。相对而言,一般沿袭苏联教师教育体制的国家进入这一替代过程比较缓慢。

就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由师专、师院(师大)两个层次所组成的教师教育层次结构还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并且继续成为中国教师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之间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严重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和差异又必然导致中国教师教育在发展规模及质量上的差异。中国现有约89万所小学,其中约70万所地处农村;约9万多所中学,有约8万多所地处农村。在这些中小学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尚未具备应有的学历和资格。要使这样一支人数庞大的教师队伍能够真正名副其实,教师教育现存的两级结构层次,在一段时间内还要继续存在下去。

但是也应看到,在大城市及沿海、开放地区,或是教育基础比较好,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教师教育的两级结构已始出现了变化的迹象。如江苏省已用专科层次替代中师层次培养小学教师。上海则一步到位,将中师、师专这两个层次直接过渡到师院(师大)这一层次,将培养小学教师的层次提高到大学水平,成为中国小学教师学位化的先锋。国家教育部也敏感地把握住这一发展趋势,于1999年3月16日出台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了到2003年,将86所师范院校增加到100所,将144所师专增加到200所,将897所中师压缩到500所的学校布局调整目标。这种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不仅符合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也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目前中南大部分地区的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90%以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小学生入学人数在逐渐减少,而中学生入学人数则相对增多),更顺应了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潮流。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教师教育的两级结构将最终过渡到一级。

[1] 耿文侠、冯春明:《跨世纪我国师范教育发展趋向》,载《天津师大学报》,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