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员合作教学的特点(1 / 1)

总体来说,全员合作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全员性

影响合作教学的因素是多维的,即便是有许多因素是潜在地起着作用。例如,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做教师前的教育经历、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受教育的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怎样教学生。当然,性别、宗教信仰与文化等因素也是影响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同时,还包括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的支持、整体的文化背景等。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仅是生活在学校中,离开学校后合作品质的延续也是应该被关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包括家庭在内的全员性因素也必然地受到关注。因此,合作教学关于人员的概念已经被扩展,除了包括学校教师、行政人员、助理人员之外,也包括学生、家长、大学教授、各领域的专家,甚至是社区人员等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每一个因素与个体。当然,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上,全员自然还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其间涉及的生生、师生和师师互动是全员合作教学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完整性

全员合作教学的完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全员合作教学的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完整性发展,这一点具体体现在认知、情感、技能和人际方面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上;其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在一个完整的学校合作文化中实现。对于全员合作教学中的合作来说,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教学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形成过程。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学生的整体发展归入与学生发展的全体教育工作者以及包括家长在内的相关人员的视野之中就是一种必然所在,因为也只有在一个完整环境中实施合作教学才能保障个体持续和谐成长。

(三)动态性

全员合作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活动。首先,全员合作教学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完成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其次,全员合作教学中的组织形式是动态的。比如,在杜郎口中学,它们的学习小组实行异质分组,一般每月重新分组一次以便让每个小组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期望,使每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保持更好的互补性。同时,学习小组动态化还能够使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之间形成以合作发展为主导的良性竞争,避免小团体意识的形成。

(四)生成性

全员合作教学不是静止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或教学组织形式,它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在不同的教师理念中所呈现的方式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赋予了全员合作教学的生成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预设性而言,全员合作教学的生成性体现为,它充分开发了学校的课程资源,使得教学主体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这些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无疑为教学的生成性提供了资源性基础。同时,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师师甚至其他教学因素都在更丰富、更灵活的课程资源中进行多维的合作与互动,从而迸发出灵性的火花与智慧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