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论美》[7]
(一)授课人简要陈述
《论美》是一篇议论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新课改使学生已经习惯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将努力渗透这一理念,并在教学中努力扩大教学容量,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明确作者的审美观念,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最后,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请参与听课的各位老师提出教学的不足,以促使改进和提高。
(二)谈优点
备课组长:A老师执教的《论美》,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寓教于乐,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真实的佳课。下面老师们先总结这节课的优点。
教师甲: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比较到位,目标制订比较全面、具体、适宜,充分体现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思想情感这三维目标,体现了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周岁抓取脂粉钗环故事入手,到当今社会“整容”热门话题,引出我们如何认识美的研讨,并进行“内在美与外在美,谁更美”小小辩论,直至最后的实践活动,每项活动设计都能较好体现本课宗旨,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师乙:我觉得该老师驾驭、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强,可以说是娴熟自如。
评析一节课的好与坏,除了看目标完成情况,还要看老师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节课树立了全新的教材观,用好、用活了教材,真正实践了“用教材去教知识能力,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可见教者驾驭教材能力很强。
教师丙:就教学程序而言,这节课可以说是清晰流畅。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名著故事片段导入激发兴趣,创设氛围,到引导学生感知美的丰富性,再到“内在美、外在美,谁更美”的这一关键话题,最后达成共识,并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最后以活动来学以致用,整个教学兼顾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流程的层次性的统一,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另外,A老师的课充满**,点燃了学生智慧情感的火花,营造了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师生间关系民主、平等、自由、和谐,整节课上教者始终微笑教学,和蔼可亲,运用赏识性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另外,小组学习法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更让教师真正成了协同学生进入课堂的伙伴。
教师丁:这堂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虽说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本节课备课充分,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设计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在问题中生成能力与情感。巴班斯基曾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效果方面,本课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正是有效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扩大了课堂容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三)指出不足
教师丙:关于教学目标,我觉得应体现开放性与生成性。有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但课堂中目标是有变数的,其内容有很大的不定性,教学时往往教者不能“如愿以偿”,因此,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仍须加强,否则课堂就是教者“作秀”了。
教师乙:我觉得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才利于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还应有更加渊博的知识储备,本课内容涉及美的许多知识,虽不必过多向学生传授,但在学生研讨美的话题涉及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才行。
备课组长:下面我来总结一下,瑕不掩瑜,在这节课中,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跳起来摘果实”,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中体验了快乐,体验了成功,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同时,A老师还要继续与参加听课的各位教师交流,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以改进课堂教学,共同促进专业发展。
[1] 案例选编自:http:/www.pep.com.cn/xe/jszx/jxyj/kcjcyj/201106/t20110601_10468-61.htm.
[2] 黄永和,等.“协同教学”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月刊(台湾),2004(1):17-21.
[3] 黄永和,等.“协同教学”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月刊(台湾),2004(1):17-21.
[4] 摘自:朱英,徐跃峰.“归类识字3”协同教学设计及分析.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1):28-29.
[5] 整理自笔者的课堂教学笔记。
[6] 整理自笔者的教学观摩课笔记。
[7] 整理自笔者的备课小组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