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新文化运动(1 / 1)

晋元高级中学 周飞

这里附录的是周飞先生2012年的一节课。周飞先生是上海新生代特级教师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课融**与哲理于一炉,又擅长以小见大,尤其对以画入史别有心得。读者在阅读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经过20年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普及。这节课里使用了大量的日记、油画等材料作为教学素材,但是并没有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也没有出现一掠即过的装饰性展示。每一页展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支撑住了教学的中心。

2.周飞先生的语言华丽而有**,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也因此产生了独特的课堂感染力。除了语言的华丽,特别显示出叙事功力的还有不落痕迹的转折。

3.参照吕登来与孔繁刚的课例,体会将小零件与大视野融合后的效果。

师:新文化运动距今已有近一个世纪了,我一直在想,如何能生动再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呢?幸运的是,当年我的学校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他,就是胡适。

“华童公学师生合影”(晋元高级中学校史陈列室)

他留下了450万字的日记,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使我们有机会通过一个青年的视角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

我想同学们现在最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大学者当年在小学任教时过得怎么样?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在有限的记载中,负面的评价居多,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失意的一段黑色记忆。他对此的说法是:“何以堪耶?”

胡适的苦闷难道仅仅是家道中落、校规刻板造成的吗?校史陈列室的一张老照片给了我启示。

你能从这张照片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生:校长是外国的。

师:这位校长的姿态是怎样的呢?

生:傲慢不逊的。

师:对。这张照片生动地折射出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状。

正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胡适来到美国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求学生涯,从《胡适日记》当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远在大洋彼岸的,二十出头的胡适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变化,对这些事件有着详细的记录:

我们看第一组日记,这里的“世界第一大共和国”指的是:

生:中华民国。

师:对。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时的胡适“恨不能飞归”为国效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唤起的巨大希望。可惜,希望很快就破灭了,为什么?

生: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成果。

师:而且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颁布了“尊孔令”。对此,胡适的评价是“全无意义”,“可笑可叹”。

我们再看第二组日记。1915年是个多事之秋。欧洲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远东的控制。而这时的日本加紧了在中国的扩张。在这一年里,日本对中国做了什么呢?

生:与袁世凯签订了《二十一条》。

师:这时的胡适为祖国忧心忡忡,所以半夜起来用电话向报社询问消息。而我们知道之后袁世凯终究还是接受了《二十一条》,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到8月,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的野心大白于天下,对此胡适作出了评价:此事“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他最终之垮台。”

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巨大希望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对此,胡适感到苦闷,但又无能为力。

正当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面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既感焦虑,又无能为力,在这彷徨苦闷之时,一位中年人踏上了从日本回国的征程,他将吹响震惊国人的号角,他将带来一场风暴。这个人是谁呢?

生:陈独秀。

师:陈独秀参加过反清运动,加入过暗杀团,创立了革命组织。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的残酷现实,使他越来越感受到:一个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洗礼的古老民族,即使把皇帝赶下龙廷,新生的共和制度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欲救亡还须先启蒙。他想到办一份杂志,把杂志办成思想炸弹,把旧思想、旧文化炸得粉碎,建立起新伦理、新道德、新文化。而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因而定名为《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就像“舟车之两轮”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光阴飞逝近一个世纪,今天它仍然掷地有声。

但在当时残酷的现实面前,陈独秀发出的呐喊,只在少数知识精英中得到了响应,广大民众还是麻木的。《新青年》发行量很有限,仅仅 1000 册左右,远远谈不上什么“运动”,也没有影响到太多的青年。陈独秀没有放弃,仍然执著地在黑暗中探索前行。

一年后,几乎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新青年》的命运:

第一件事是“迁址北京”,《新青年》站上了全国性文化舆论高地。

这要归功于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在蔡先生思想指引改造下的北京大学出现了群星璀璨、名师云集的盛况。

16位当时最优秀的学者来到了北京大学。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幅油画还有个名字叫“宽容”。画面上既有穿洋装的北大教授陈独秀、胡适,又有穿长袍马褂的辜鸿铭和黄侃等人。各种思想在北京大学自由传播,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兼容和宽容。特别是蔡元培先生三顾茅庐力邀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就立即受到了北京大学师生的拥护和欢迎。北京大学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舆论高地。

北京大学的巨大影响使一批最优秀的知识精英,汇聚到《新青年》旗下。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纷纷加入,编务不再由陈独秀独力承担,而是集思广益,《新青年》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撼动了思想文化界,开始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第二件事是“掀起文学革命”,打开新文化运动突破口,使思想解放进一步深化。

这是胡适日记中的一个目录,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什么信息?

生:胡适开始创作白话诗。

师:好。我们可以发现胡适在1916 年关注的重点从国内时局转移到了文学改良。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此时的胡适开始和谁联系了?

生:陈独秀。

师:胡适受西方写实主义文学影响,深感中国文学脱离了现实和群众,于是产生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并切身尝试用白话写诗,向《新青年》投稿,与陈独秀通信,多次谈到国内文学的种种弊端。通过胡适,陈独秀敏锐地找到了新文化运动从“小众”通往“大众”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文学革命。他预言:“中国文学之雷音”将在神州大地震响。陈独秀催促胡适赶紧成文。 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张旗鼓地要求“改良文学”。作为呼应,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目标。

这两者的主张还是有各自侧重点的。

生:胡适侧重于文学形式,陈独秀侧重于文学内容。

师:对。前者以学者立言,后者以革命家立言,一个着重从文学史的研究中揭示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必然性,一个侧重从时势的发展上揭示文学变革的必要性。随着一篇篇佳作的横空出世,胡适声名鹊起,在美国的学业也即将完成,在陈独秀的推荐下,北京大学邀请胡适回国担任教授。1917 年 9 月,他来到北京,从此新文化运动的两大领袖正式联手。陈独秀充满**、勇往直前,像火;胡适学贯中西、富有理性,像水;两人密切配合,把运动不断推向**。

据统计,在《新青年》上发表作品最多的为陈独秀、胡适。但在这两人的评价中,文学革命中成绩最大的是鲁迅。为何鲁迅得到陈独秀、胡适的交口称赞呢?或许比较这两篇文章会有所启发。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用文言文写的,鲁迅却写出了《狂人日记》这篇白话小说。鲁迅借着狂人之口,揭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将反封建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相结合,鲁迅的实践是一座里程碑。《新青年》从1918年起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符号。

文学革命运动像是新文化运动的一支先锋部队,把目标指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文字,这是从文字、语言、语法全方位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这是近来的一则新闻。中国当代常用汉字不过3500字,教育部拟更动其中44个汉字,当即引起轰动,门户网站上百万人点击。新文化运动要求从文字到句法的全方位的变动,当然更要引起轩然大波。在当时引起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论战,即使在北京大学也有不同的声音。

当时北京大学有一位著名的老师叫黄侃。在一次在讲课中,他举例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家人拍电报回家,如果用白话就只需要11个字:“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而用文言就只需要4个字。于是,胡氏也在自己的课上反唇相讥。胡适说,如果行政院请我去做院长,我觉得才疏学浅不能胜任,要如何拍电报推辞?结果学生用文言拟就的电报最少也要12个字,而胡适的白话答复则只要5个字。胡适以此说明,只要使用恰当,白话也能做到比文言文更简练。

《新青年》发行量大增到 20000 册。白话文贴近大众,有利于民众的启蒙。白话文的推广有一日千里之势,之后全国出现的刊物,绝大部分都是使用的白话文。1920 年 1 月,教育部同意推广国语,一二年级课本改为白话文。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为切入口,文化平民化成为文化教育界的新潮流,社会教育蓬勃展开,使普通中国人都能读书识字,引入新思想、新观念,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文学革命的显著成效使思想解放的风暴愈刮愈猛烈。在风暴中,原来在象牙塔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来到了普通大众当中。这两位先生在暗夜里为国人点亮了耀眼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

与文学革命一样,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也遭到了顽固势力的不断抨击。

面对社会各种保守势力的责难,陈独秀代表《新青年》编辑部,写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坦然承认世人对于《新青年》“破坏礼教”等罪名的指责,他斩钉截铁地强调,只有拥护德先生、赛先生,才能救中国。

胡适对两位先生的热情不亚于陈独秀,对留学生涯有过切身感受,亲见了两次美国大选,对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心驰神往。不过在他的日记中还提到一件他觉得比参加大选还重要的活动。

对自己所见的民主,胡适做了精辟的总结: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科学则是一种思想方法——反对迷信、愚昧、独立自主。这一几十年前的观点直到今天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这两位先生在暗夜里为国人点亮了耀眼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但民主与科学要真正深入大众内心,必然要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发生碰撞和交锋,文化精英们再次提出振聋发聩的口号。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生:儒家思想。

师:没错。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因此备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近代以来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凭借儒家传统道德观念极力抵制新文化。北洋军阀更利用“尊孔复古”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因此,要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界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家店”。 1916年,陈独秀发表了名为《1916》的文章,目标直接锁定封建礼教。他认为,只有打倒这些封建道德,才能真正唤醒中国人的自主意识。

最早提出这一口号的是胡适。对于封建礼教,胡适本人深受其害。他写的唯一剧本《终身大事》,主旨便是反抗旧式包办婚姻,并最后喊出:“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这是胡适自己的心声,也正是觉醒青年的呼声。

当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解救民族危难的迫切情绪又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偏激,如钱玄同的“废汉字”、鲁迅的“不读中国书”、胡适的“全盘西化”等,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对儒家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国家美术大展”上,画家胡伟的“陈独秀与《新青年》”反映了今天我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在这幅油画中,画家为我们呈现了诸多《新青年》杂志的重要作者,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而特别有趣的是画家特别精心画入,除非读者特别有心否则不能识别的一个人物。这个人侍立在李大钊等人的身后,画家也并未把他的面貌画得特别清晰,只是勾勒了大致的轮廓。可是这个人在中国现代史上尤为重要,影响至为深远,他是谁呢?

原来画家在画面上添加的这位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可是,毛泽东并非《新青年》的撰稿人,在你们看来,画家将毛泽东绘于李大钊等人身后,有什么意蕴呢?

生:可能画家是要借此表达新文化运动对历史的影响吧?

师:回答得很好。

师: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远在中国一隅的湖南的青年毛泽东,受到《新青年》的影响,头脑受到了新思潮的猛烈冲击,观念发生了激剧变化,他深深感到,要想救中国,就必须进行根本改造。开始革命实践的第一步,以战斗的姿态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启蒙了一代人,陈独秀曾这样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这揭示了运动的意义和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正是有了人的解放、有了人的觉醒,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

当我们回眸那段壮丽的精神日出时,并非只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一个世纪前《新青年》点燃了民主与科学之火,擂起了思想解放的战鼓。今天,任重而道远,我们依然要在它的光辉照耀下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