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西中学 吕登来
[1] 陆满堂、金相成选编评注:《中学历史课实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这是吕登来先生1981年的作品。吕先生堪称讲授法方面的大师,读者在阅读时,可注意以下细节:
1.整节课的设计没有明确地给出一个中心或者主题,但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并不散乱,并可推测教学设计的中心大概是:英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局势的恶化。
2.他的教学环节设计非常清晰、完整,虽然没有教学目标的记录,但是仍然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其目的。
3.他在与学生交流时表现出的彬彬有礼。这是上海历史教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
4.除了与复习、预习有关的问题之外,课堂中的主要问题都需要学生从教师提问前的讲授中获取信息经处理后才能回答。这是讲述法乃至“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在上海的历史教学界从未退出主流的原因之一。
5.在讲授结束时,他提到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存在的不同评价,并且邀请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到办公室看材料。这种开放性的思路在当时相当大胆而又富于策略,同时给了学生选择的权利,如果学生对此没有兴趣,也不必强求。
6.请注意吕登来老师在课堂中对“小零件”(也就是小故事)的运用。
最后,阅读过程中始终不要忘记,这是1981年的一节课。
师:(环顾全班学生,了解学生已备好学习用品后,填好教室日志,示意开始进行教学)我们先来复习前几节课里学过的一些内容。请回忆:希特勒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上台的?在哪一年上台的?(学生举手)
生:1933年,希特勒上台。那时候,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德国也受到了很大打击,工人运动高涨起来,垄断资产阶级非常恐慌,就让希特勒上台。
师:是这样。请坐!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德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就在1933年把国社党的头子希特勒捧上了台。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了发动侵略,做了哪些准备?请同学列举一些事实。(学生举手)。
生:希特勒搞恐怖统治,废除了资产阶级那套民主制度。他提出“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搞义务兵役制,发展军事力量,并把军队开进那个不设防区。1936年,跟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还武装干涉西班牙的革命。
师:回答得很好。(示意学生坐下)大家都听到了,用不着我来重复一遍。那个不设防区,叫莱茵不设防区。德国如此疯狂扩军备战,英、法、美这些国家对德国抱的是纵容态度。请哪位同学举些事实说明这个问题。(学生举手)
生:美国帮希特勒生产武器。德国搞义务兵役制,还把军队开进不设防区,这都是违反那个叫凡尔赛协定的,英国、法国不管,不反击。
师:对!请坐。(指定学生)某某同学,请你来做补充。
生:1936年,德国、意大利出兵侵入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也不管。这也是纵容希特勒侵略嘛!
师:好!(示意学生坐下)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英、法、美为什么要纵容德国侵略呢?(学生举手)
生:它们想缓和跟德国的矛盾,它们还想使德国去打苏联。
师:很好!请坐。这就是它们纵容德国侵略的主要原因。
(以上4分钟)
师:今天,我们接下去讲1938年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情况,课题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板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请同学们注意,(指板书上“前夕”两字)我重复一遍,这个“前夕”就是指1938年到1939年9月以前这段时间。在前一节课后,我发给你们一份我们自己编的有关这节教材的补充材料。你们都已看过了吧!现在,请同学们把这节教材所讲的主要问题点出来。(指定学生)某某同学,请你来讲。
生:主要讲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破产,英法同苏联的谈判,苏联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
师:请坐!基本上讲对了,有一点答得不够确切。在这里,“绥靖政策的破产”,具体就是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因此,把“绥靖政策的破产”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并提,那就不合逻辑了。这节教材包括这样三个问题:慕尼黑会议阴谋,英、法、苏谈判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好!现在我们来谈第一个问题:慕尼黑会议。这次会议是1938年9月在慕尼黑举行的。慕尼黑是德国的一个城市。(板书:慕尼黑会议(1938年9月)这次会议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举行的!也就是说,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板书:背景)(学生举手)
生:当时,欧洲的形势很紧张。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就想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了,要想霸占那苏台德区。英国、法国、美国仍旧纵容希特勒侵略,想使希特勒去打苏联。
师:好!请你把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讲一讲。
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受到英国、法国的压力,不敢抵抗德国的侵略。
师:请坐!刚才这位同学全面地谈了慕尼黑会议的背景。下面,我来作些具体说明。德国,这个法西斯国家在吞并了奥地利后,又把魔爪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兼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板书:德 要求兼并苏台德区)苏台德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北部,补充材料上的小地图标出了这个地方,你们看到了吗?我们还画了一张较大的地图,(出示:《德国法西斯扩张图》)是某某同学画的,他花了不少时间,得感谢他。希特勒为了侵占苏台德区,他找了一个借口。什么借口呢?原来苏台德区居住有250万德意志少数民族,希特勒就以德意志人应“重返”德国为借口,要求兼并苏台德区。先是唆使他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法西斯党徒制造所谓的苏台德区德意志人的“自治”运动,这“自治”我们给打上引号,并不是真的要自治,实际上是要从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出去,由德国来统治。后来,希特勒就**裸地提出了兼并苏台德区的要求。在这里,有必要讲清楚希特勒的这个借口——苏台德区德意志人应“重返”德国,是毫无历史根据的。事实是,在中古时期,苏台德区德意志人的祖先已定居在捷克的土地上,他们世世代代住在这里,他们在历史上从未归属过德国,也就是说,跟德国是“不搭界”的——跟德国是毫无关系的。希特勒的这个讲法:是德意志人居住的地方,就该由德国来管辖,这真是十足的强盗逻辑!
刚才某某同学讲了英、法、美纵容德国侵占苏台德区,它们是怎样纵容的呢。一方面,它们同意德国兼并苏台德区。(板书:英、法、美 同意德要求)英国首相张伯伦先是公开表示英国赞同让苏台德区“自治”。后来,他们又表示他不反对苏台德区并入德国。课本上提到1938年9月15日、22日,张伯伦两次飞往德国去和希特勒会谈,故意制造紧张局势,似乎世界大战一触即发,非满足德国的要求就不能“拯救世界和平”。1938年张伯伦已69岁了,他从来没有坐过飞机.那时候,坐飞机是要冒些风险的。但为了跟希特勒妥协,张伯伦也就不顾年老、冒了风险坐上飞机去拜见希特勒,也真是够“积极”的啦!法国原来同捷克斯洛伐克订有互助条约,一旦德国发动战争,法国要支援捷克斯洛伐克。但是法国政府却食言背约,它秘密告知希特勒,它要尽力摆脱为捷克斯洛伐克作战的义务。美国呢?它表示“谅解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英、法、美一方面同意德国兼并苏台德区,另一方面则给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板书:对捷施加压力)是怎样压的呢?请看:英、法两国政府通知捷克斯洛伐克,要它对德国作出最大的让步,并警告说,如果不把苏台德区让与德国,就要负“挑起战争的责任”。噢!谁要是抵抗侵略,谁就是挑起战争,这就是张伯伦、达拉第之流的强盗逻辑。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府是个资产阶级政府,它反共反人民,经英、法一压,也就屈服了。(板书:捷 屈服)它的总统贝奈斯哀叹:“我们被卑鄙地出卖了!”也就是被英、法出卖了。
以上我们讲了(指板书)德国要求兼并苏台德区;英、法、美同意德国的要求,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捷克斯洛伐克终于屈服。这些,就是慕尼黑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下面,我们来看看慕尼黑会议举行的情况。会议于1938年9月29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英、法、德、意四国政府的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这次会议就是要解决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割给德国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在这样的会议上,竟没有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在场。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是到了慕尼黑的,但却被关在会议门外,坐在一个小房间里,就像犯人一样在等待判决。这次会议从29日下午开起,到深夜就开完了,用了不到十个小时。会议之所以开得这样快,这是由于事先他们已经作了多次会谈,做好了准备。会议开下来,英、法、德、意四国政府的首脑签订了一个关于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协定,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板书:《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在苏台德区的军队应在10月1日开始撤退,于10月10日完成撤退。当四国政府首脑在这个协定上签字后,他们才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从小房间里叫出来,听取这个协定,不允许提出任何异议,这就像听取终审判决。这是多蛮横的一幕呵!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在德国限定的六小时内,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就这样,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国土(指图),360万人口,二分之一的经济资源,丧失了稳固的国防线(指图)。这真是一个极其凶恶的协定!
关于慕尼黑会议这部分内容,我们课本上所列的小标题是“慕尼黑阴谋”。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个阴谋呢?英、法等国擅自做主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它们是签订了协定的,公开的,怎么说是阴谋呢?(在原板书《慕尼黑协定》之后,板书:及其阴谋)请同学们来谈谈,理解一点就讲一点也很好嘛!(指定学生)某某同学,你先谈。
生:英、法让德国占领苏台德区,它们想使德国去打苏联。
师:对!请坐。(指定学生)某某同学,请你来补充。
生:让德国去打苏联,英国、法国想得到好处。
师:(追问)英、法怎么会得到好处?
生:德国跟苏联打起来,英国、法国就假装出来调和,就可以得到很多好处。
师:英国、法国加上美国是想让德国和苏联打起来,它们从中得到好处。但你说英国、法国就假装出来调和,这个讲法不够完整。请坐。同学们可注意到,课本第201页第二段第二行到第六行这几行课文,就是揭露慕尼黑会议的阴谋的。现在,我们一道来朗读这几行课文,读得慢一点,响亮些。开始。
师生(集体):(齐声朗读)“它们企图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办法,缓和它们和法西斯德国为重新分割世界而引起的矛盾,并推动德国去进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作战双方互相消耗,然后自己出面干涉,坐收渔人之利。”
师:好!就朗读到这里。于此可见,英、法、美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板书:出卖)它们是有险恶用心的。这就是:缓和它们和希特勒之间的狗咬狗的矛盾;(板书:缓和矛盾)把德国这股祸水引向苏联,你们看地图(指图),捷克斯洛伐克的东边不就是苏联吗?(板书:祸水东引)再说,它们打着如意算盘,指望德苏打得两败俱伤,它们坐收渔人之利。(板书:坐收渔人之利)英、法、美心底里想得多美呵!上面讲的,(指板书)英、法、美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以缓和它们和希特勒之间的矛盾,把德国这股祸水引向苏联,它们坐山观虎斗,收渔人之利。这些,就是英、法、美的险恶用心,就叫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大叛卖的丑史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份典型的反面教材。后来人们把大国霸权主义、帝国主义牺牲和出卖他国利益的奸险行为,痛斥为“慕尼黑阴谋”。在下面第三节的教材里,我们还要讲到“远东慕尼黑”,那就是美国想牺牲中国,来和日本妥协,造成反共反苏的局面。关于“慕尼黑会议及其阴谋”,我们就讲到这里。
下面,讲一讲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如果抵抗德国侵略,是有很多有利条件的。当时,捷克斯洛伐克能动员45个师的兵力,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我们小的时候常听到人家讲起“捷克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质量好。德国方面呢?用于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是39个师,实力并不雄厚。捷克斯洛伐克是有力量抵御的。再说,在慕尼黑危机期间,苏联准备在西线进行干预,要把30个步兵师和1些骑兵师调往西部边境地区(指图)。斯大林还请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领导人转告总统贝奈斯:如果捷克斯洛伐克自己准备抵抗并请求援助,苏联将给予军事援助。还要特别提到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大众是要求抵抗的,是不愿做亡国奴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有利条件。这样看来,即使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友不承担义务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还是足有力量抵御德国的侵略。但是,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府是个反共反人民的资产阶级政府,它不肯依靠本国的力量,更不敢发动群众,也不愿向苏联求援,这样也就没有力量抵御,加上英、法、美的压力,它很快就屈服了,不战而降啰!
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英、法、美很满意,它们那副高兴劲儿,照我们上海人的讲法真是“勿谈了”——真是无法形容了。补充材料上写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具体讲讲。(指定学生)某某同学,你讲吧!
生:慕尼黑会议后,张伯伦连连打着哈欠,有人问他是不是很累了?他回答说:是很累了,但是累得很舒服。
师:嗯!法国、美国表现怎样?
生:慕尼黑会议后,达拉第回到巴黎时,那些绥靖主义者到机场迎接,他们高呼“达拉第万岁!”“和平万岁!”美国总统罗斯福赞扬《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天下人心大慰”。
师:答得对!请坐。它们多么满意呵!那个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的几个小时,还同希特勒签订了《英德声明》,宣称“彼此将永不作战”,“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一切争议问题。张伯伦以为有了那个《慕尼黑协定》和这个《英德声明》,英、法之间的矛盾会缓和,祸水会冲向苏联,他的阴谋将得逞了。当他回到伦敦,一下飞机,就在机场向人们使劲地挥舞着那张《英德声明》,并说什么我们开了这个会,赢得“整整一代的和平”,“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再来看看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的表现吧!课本上提到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前,曾宣称兼并苏台德区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项领土要求。但这是假话,希特勒的野心大得很呐!通过慕尼黑会议,希特勒更看清了英、法是软骨头,他把英、法比之为“小蛆虫”,是何等蔑视呵!希特勒的侵略气焰更嚣张了。慕尼黑会议后的五个月,也就是1939年3月,希特勒把整个捷克斯洛伐克都吞并了,接着,又把矛头指向英、法的盟国波兰。
(以上27分钟)
《慕尼黑协定》震动了全世界,全世界人民坚决反对这个协定。英、法帝国主义在这样的形势下,不能不考虑要掩盖一下自己的丑恶面目,欺骗世界人民。于是,就在1939年4月,去找苏联谈判,假意表示它们要阻挠希特勒侵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要讲的第二个问题:英、法、苏谈判。(板书:英、法、苏谈判)
英国、法国在谈判中的表现可狡猾呐!(板书:英、法狡猾)谈判中,英、法提出受英、法保护的国家当遭到侵略时,苏联要给以帮助,保证它们的安全,但英、法不肯保证苏联西北波罗的海沿岸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国家的安全(指图)。这也就是只要求苏联单方面地承担义务,而且等于暗示希特勒,你可以通过波罗的海沿岸的这三个国家去进攻苏联。同学们,你们可看出英、法是多狡猾,这个谈判的本身也是英、法的一场阴谋呵!
苏联呢?它在谈判中是有诚意的。(板书:苏联诚意)苏联提出中欧、东欧一切国家凡是受到侵略,苏联和英、法都要保证支援。这也就是说,受英、法保护的国家遭到侵略,苏联保证支援;苏联邻邦遭到侵略,英、法也要保证支援。这个提案真正体现了维护和平、制止侵略战争的精神。这是很合情理的嘛!结果呢?英、法不接受这个提案。在讨论到具体问题时,苏联代表团声明,一旦战争爆发,苏联准备出动136个师、5000门中型和重型大炮、1万辆坦克、5500架轰炸机和歼击机到前线。真是很大的气魄!然而英国代表团却说,英国只能派出5个步兵师和1个机械化师。好家伙!加起来才六个师,只等于苏联136个师的一百二十二分之一。(哄堂大笑)简直是在开玩笑啦!你们想,这怎么能谈得拢呢?不久,谈判终于破裂了。
(以上4分钟)
就在这个谈判破裂的当口,发生了一件事,这是英、法、美所没有预料到的。什么事呢?那就是德国主动向苏联提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希特勒反苏反共,怎么又会主动要求跟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呢?请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指定学生)某某同学,请你来谈。
生:希特勒已看出英法较弱,想集中力量先打英法,所以想跟苏联订这个互不侵犯条约,这样可以不在两个方面打。苏联力量强大,希特勒有些害怕。
师:答得好!请坐。德国的这个建议,苏联同意了。于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板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39年8月))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为什么竟会同法西斯德国签订这样一个条约的呢?请同学看课文第203页第三段中的两个“为了”。(朗读)“为了粉碎英、法、美推动德国进攻苏联,而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的阴谋,为了推迟苏德战争的爆发,以便赢得时间加强战备。”(稍停)
当时,毛主席对这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请看课本第203页末了四行。毛主席说,这个条约的签订“是苏联社会主义力量增长和苏联政府坚持和平政策的结果”,打破了张伯伦、达拉第等国际反动资产阶级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日、意反共集团对于苏联的包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打破了英、法、美等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它们想祸水东引,结果引不过去,它们的绥靖政策终于破产了。(板书:——绥靖政策的破产)不久它们还自食其果,祸水引到了自己的身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就是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的第九天——9月1日,德国对英、法的盟友波兰进行了突然袭击,英、法没奈何,也只好对德宣战了。这不是叫恶有恶报,“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嘛!
这里,我讲一件小事。张伯伦不是讲过嘛,《慕尼黑协定》赢得了“整整一代的和平”,法国绥靖主义者不是高喊过“和平万岁”嘛!当时,有个新闻记者曾带着讽刺的口吻说,你张伯伦活着的时候能保住和平已经不错啦!这实际上就是说,和平保不住几年,因为张伯伦已六十九岁了,还能活多久呐!结果这个记者的话也还是讲过了头,张伯伦连活着的时候和平也没有保住。1939年9月打起来了,德国的战机像一堆乌云那样经常出现在英国上空。这时候,张伯伦还活着呐,他是在1940年死去的。这不是张伯伦在死去之前和平也没有保住嘛!(笑声)《慕尼黑协定》是在1938年9月底签订的,结果是一年和平也没有保住,和平连一岁也没有,别讲是“整整一代的和平”了,更谈不上什么“和平万岁”了。历史是如此无情地对张伯伦之流的绥靖政策作了辛辣的讽刺。
盖棺论定,张伯伦之流被历史证明了是个损人害己的小丑,这是帝国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毛主席说过:“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将是一切反动政策的发展规律。”
(以上8分钟)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主要讲了(指板书)慕尼黑会议及其阴谋、英、法、苏谈判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学习了这些内容,我想请同学在课外书面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慕尼黑会议是个大阴谋?从这份反面教材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历史经验?(学生笔录于练习本,教师把题目复述了两遍)毛主席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请同学们联系实际,好好地思考这个历史经验。
最后,有点说明。课本上对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行动是全盘肯定的,我也认为是应该肯定的。但对这个条约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不好全部肯定,有的认为利少弊多等。(下课铃响)
(以上2分钟)
如果同学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到我的办公室来看材料。关于慕尼黑会议的前前后后的情况,我已经在“历史之窗”里陈列了一些材料,你们在课后可以去看看。
好!下课。
(板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