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总结与启示(1 / 1)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深入,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逐渐从关注教育机会均等、受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过程平等以及教育结果平等,转至关注多元取向的“选择”和“自由”以及“个性化”的注重兴趣与能力的选择公平,又进一步转至关注教育质量和效益、面向社会问题、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范式。但由于国情、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各国的信息化发展态势也不尽一致,相应的政策规划也有所侧重和不同。本节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智利的政策分析,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顶层政策的连续性设计才能取得长期效果

通过对各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出,各国教育信息化均非常重视顶层设计,且保证了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连续性。政策之间前后关联,力图做到分阶段、渐进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先后于1996年、2000年、2004年和2010年制定并颁布了NETP,这些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虽然面临不同的教育信息化现状,但后期发布的计划均以前期发布的计划为基础,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日本政府分别于2001年、2004年和2009年提出“e-Japan”“u-Japan”和“i-Japan”三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实现日本的信息化蓝图,这三个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的重点从基础设施到网络互连再到信息化应用,十分注重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渐进性和连续性设计。

韩国政府分别于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提出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主要规划、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主要规划、2006信息化促进教育全面发展规划以及**ART教育。

二、政策的立体化设计才能最大化实施效果

通过对各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出,除教育信息化国家层面的规划外,各国教育部还出台了大量的补充政策和项目,以配合规划的实施。多方面政策的相互协同和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立体化政策体系,从而使政策的可实施性增强,实施效果得以最大化。

比如,美国政府在2010年NETP出台前后,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颁布了《面向教师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简称NETS·T—2008),以此提升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美国教育部公布了《教育信息化的国际经验:最终报告》,以此评估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美国联邦政府出台《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以保证教育信息化投资,同时,又出台“连接教育(ConnectED)”计划加强基层设施建设。

日本政府为配合2009“i-Japan”战略的实施,于2010年启动“未来校园”项目,旨在于2015年前,利用平板电脑为所有6—15岁的在校生提供电子化图书,并于2020年前,完成全国范围的普及和应用。2011年4月,专门针对未来10年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教育信息化远景》。2011年12月,日本总务省公布了2012年度预算草案,其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通过ICT促进日本复兴,包括五大方面的措施,总预算达1 147.3亿日元。2013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2013年度与信息科学技术相关的预算,主要内容包括:①构建革命性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HPIC);②研发下一代IT基础设施;③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的科学技术信息共享与推广业务。2013年1月29日,日本总务省公布了2013年度预算草案,10条措施中有4条涉及信息化建设,相关预算总额达1 243.4亿日元。

三、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投入才能保证持续发展

通过对各国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政策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比如,美国教育信息化投资主要通过联邦政府和各州级地方来完成,教育信息服务折扣政策(E-Rate)作为重要的资金保障。此外,美国政府还以项目的形式鼓励和资助各州和学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开展。资金来源也多种多样,可以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也可以是美国农业部远程学习、医疗捐款等。另外,还有大量的投资来自工业界和非营利机构。

日本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由国家牵头、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这一特点。以在制定和实施IT战略发挥重要领导作用的IT战略本部为例,由于内阁总理大臣亲自担任本部长,相关内阁大臣以及大企业、财团的负责人、大学教授等社会知名人士共同担任成员,因此,充分发挥了各方面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就教育信息化而言,既发挥了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又发挥了民间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了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