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的饮食文化(1 / 1)

过去总以为吃在中国,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而且全世界都有中国餐馆,说明中餐已得到广泛认可。这次到欧洲才知道欧洲的饮食文化也很丰富,但与中国很不相同。

中国菜有所谓四大或八大菜系,其菜的调味和做法大相径庭。欧洲各国的菜式也是这样,各有各的特色。西欧和北欧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瑞典、丹麦等国家的传统主食物非常简单,以畜肉为主,少数禽蛋,加上土豆、面包、黄油,就覆盖了80%的食谱。近几年虽然逐渐接受了一些世界其他国家的风味,可总的来说仍然十分保守。它们大多为沿海国家,可打捞上来的海产品大都供出口,自己很少消费,至于一些不常见的动物及动物的内脏等根本就不敢问津。而南欧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家食品内容就丰富得多,不光有大量海产品,其他肉类和内脏也多有利用。如法国的蜗牛和鹅肝就是名菜。另外,北欧国家的食物大多粗犷豪放,法餐精工细作,意大利餐简单却美味,他们的比萨饼和通心粉则是典型代表,世界闻名。中西餐的差别主要在调味和烹饪方法上:西餐多用黄油、奶油,味道肥腴厚重,中餐则多用植物油,比较清淡爽口;西餐多采用煎、炸、烤,中餐则丰富得多,尤其是蒸、炒等快速烹饪的方法是西餐很少见的。但我认为,作为饮食文化,中西餐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用餐的形式上。

在欧洲用餐可以到咖啡馆或餐馆。前者是小吃店和快餐店的结合,较大众化,价格也较低,服务员大多为学生等临时工,用餐气氛随意,但有些味道并不差,是一般家庭出来吃饭的首选。餐馆则正式得多,厨师和服务员大多受过专门训练,用餐气氛相对高雅讲究,价格自然不菲,用餐者多为请客或特殊日子的聚餐。要区别这二者有一非常简单的方法:桌上铺着纸制桌布和小块纸垫,使用餐巾纸的为咖啡馆,铺正式桌布和使用餐巾的为餐馆。欧洲的餐馆似乎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许多讲究的餐馆都开在十分偏僻的地方,有的甚至在荒郊野外。欧洲人开车几十千米去吃一顿饭是极其平常的事情。这些餐馆一般都不大,但装饰布置都很讲究,有自己的特色。不少是利用古老的建筑,如城堡、酒窖、农舍,甚至仓库等,别有一番情调。有许多没落的贵族家庭仍想保有祖上的房产,就以开餐馆或旅店的形式以业养业。餐馆大都没有单独包间,有特殊需要就隔出一块地方。客人们谈笑风生,但都轻声细语,以对方听清为度,更没有划拳劝酒之事。所以在大厅里也没有喧闹的感觉。就这一点来看,咖啡馆就又略逊一些。

我们在比利时时,鲁汶理工学院的校长韩德华宴请我们。陪同告诉我们,这是在鲁汶最好的餐馆。我以为是在哪一家大酒店,可是轿车却向乡间开去,在一个僻静小镇的一座普通房舍门口停下。外面不见任何炫人的招牌,只在路边不显眼的小木牌上写着餐馆的名字。进到屋内,原来是一家家庭餐馆,摆着四五张桌子,一个老板娘,一个小伙计。我们猜想,小伙计可能是她的儿子。老板娘亲自做菜,有时也出来问问饭菜是否可口,客人还有什么需要,小伙计则负责招待。陪同告诉我们,这里任何时候都必须早早预订,临时来是没有座位的,每天晚上也就只接待一批客人。这里的菜肴的确可口,量不大而十分精致。

我们临走的前一天,女儿女婿给我们饯行,还特地请了他们的好友普特(Put)夫妇。普特先生经常到中国来,我们也见过多次,算是老朋友了。这次也是在一家比利时的家庭餐馆,位于离马斯特里赫特三四十千米的一个小镇上。餐馆是两层建筑,门前有一条小溪和一个古老的水磨。里面的装饰十分有特色,楼梯地板都是木质的,楼梯扶手上有许多雕花装饰,布艺选择与整个色调十分和谐。二层天花板上还有几面镜子,很有新意,也使空间感觉大了许多。据说这些装饰都是老板亲自设计甚至同工人一起施工的,为此他还扭伤了背部,留下了劳损的病根。老板和老板娘原来都是教师,老板娘是第二代比利时意大利人,家传了一手好厨艺,于是两人就开起了餐馆。老板娘是厨师,老板带领几个伙计负责招待,现在儿子也继承家业,做起了招待,连老板娘的老母亲还帮助做甜点。由于老板的女儿是普特先生儿子的女朋友,又在鲁汶大学学习中文,所以普特夫妇及我女儿女婿都与他们很熟,到这里就像在家里吃饭一样,可以让老板娘做你想吃的东西。上次我来荷兰,也是在这里吃的饭。这次正赶上有一桌几十人聚餐,因此上菜比较慢。直到客人都走了,老板娘换了一身红色的连衣裙出来见我们,陪我们喝酒。只因为我们送了她一点小礼物,临走时她拿出一大盒巧克力和两瓶橄榄油一定让我们收下。

欧洲人非常讲究饮食的礼仪,规矩较多。乱了规矩,就会被认为没有教养。女儿说,欧洲人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先说喝酒,喝什么酒用什么杯子都有讲究。红白葡萄酒都用半圆锥形的高脚杯,口较小,这样可以保持酒的香气。红酒杯比白酒杯更大一些,因为红酒香气更浓郁,需在杯内留更大空间使酒充分氧化,散发出芳香物质。上酒时服务员会先给点酒的客人杯内倒上一点,同时将瓶上的标签展示给客人;而客人往往先摇动杯子,使酒香散发,接着闻一闻香气是否纯正,然后浅尝一口,同时看标签是否确实是自己点的品牌和年份,表示满意后服务员才开始倒酒。先女士后男士,最后才给点酒的客人倒满。当然,不能随便拒绝,只是有时酒由于瓶塞的质量问题等有变味现象时才能另换一瓶。酒和菜的搭配更是大学问,一般是白肉配白酒,红肉配红酒。白葡萄酒的温度要保持在6~8℃为最佳,红葡萄酒则以室温为宜。威士忌和白兰地只能餐前或餐后饮用,绝无配餐一说。至于中国人喝红酒加话梅,兑雪碧,只有在酒吧喝鸡尾酒时才有,餐桌上是根本见不到的。酒的品种、厂家、产地、年代都十分有讲究,酒客们对此都如数家珍。在欧洲,即便在饮食文化相对丰富的法国、意大利,菜单也只有薄薄的几页,而酒单却有厚厚的一大本,这和国内餐馆正好相反。对酒没有基本了解的人根本无从下手。幸亏杰克是内行,每次我们出去吃饭,他都要根据我们点的菜反复斟酌,选出不同的酒来相配,而且每种酒他都能说出它们的优劣。对我来讲除了上好的或是特别差的,都是差不多的味道。

再说菜。欧洲人吃饭是分餐制,每人一份,比较简单。一般是三道菜:第一道汤或冷菜,第二道主菜,第三道甜点。丰盛一些也有五六道菜的,最多可到七道,每道菜的分量则相应减少,往往是中间加一些小吃之类。每吃完一道再上一道,不像中式把所有菜都端上来,四大碟八大盘,摆得满桌子。菜的品种也较单一,一般只有鱼虾和肉两类,没有专门的蔬菜。意大利则加上通心粉和比萨饼两类。鱼和各种肉类都只吃肉的部分,带骨头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中国人所吃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每个餐馆都还有自己的套餐,相对便宜一些。餐具虽然都是刀叉,却又有不同。每上一道菜都要换一副,头盘所用的刀叉较小,主菜的刀叉要大一号,喝汤的勺比甜点的勺要大。上菜前餐具就已依次摆好,用餐时从外向里依次使用。吃的时候,如果刀叉分靠在盘子两边,说明还没有吃完;刀叉合并放在盘上,说明用餐完毕,即使盘中还有菜,也表示不再吃了。等全桌的客人都吃完了,服务员就会收走餐具,准备上下一道菜。而每上一道菜,都应等大家的菜都上齐了再一起开始,自顾自地先吃起来是不够礼貌的。有时客人们点的菜不一样多,但上菜的程序却是不变的。那么点菜少的客人在上他没有点的那一道菜时,就只能坐着干等,下一道菜是不会给他提前上来的。吃东西时也有许多讲究。如不论吃什么,绝对不能发出声音。尤其是喝汤,对中国人来讲最困难,特别是很烫的汤。盘子始终要留在桌子上,即使只剩盘底,也不能把盘子端起来喝。吃面包时不能大口咬,而是要掰成小块。其他东西也须用刀切成小块,再用叉子送进嘴里,基本上没有“咬”的吃法。带皮或骨头的东西要在盘中去掉皮或骨头后再吃,因为从嘴里吐出东西来是不合礼仪的。怪不得他们很少吃带骨的鱼,吃葡萄也经常不吐皮,有时连核也咽进肚里。相反,他们用手倒没有什么顾忌,有时用手抓了鸡腿或剥了虾皮,手指上蘸了酱汁,还要放进嘴里舔一舔,看着像小孩一样,十分有趣。

欧洲由于劳动力很贵,因此餐馆里的服务员很少。一个服务员要负责好几张桌子,往往照顾不周,客人要招呼半天才能叫住他。要是在国内,客人早就发火了,这里却是习以为常。总的来说,这里的服务员没有国内感觉亲切,虽礼貌却有些僵硬。有些高级餐馆的服务员甚至“店高压客”,似乎认为客人到他们那里吃饭应该感到荣幸。究其原因,还是竞争不够,一到气候宜人的周末几乎处处爆满,不预订是很难有座位的。欧洲人吃饭是一种社交活动,目的主要是会友谈天,吃什么却并不重要。餐馆上菜时也照顾到这一点,速度放得很慢,两道菜之间相隔一小时是十分正常的。这之间客人们就只是喝酒交谈,这是中国人吃西餐时最不习惯的一点。饭后往往还要喝咖啡,有时一直到深夜,服务员从来也不会来催促。直到客人招呼要求付账时,账单才会送上来。如我们最后一次饯行宴会,从七点到餐馆喝餐前酒,近八点开始上菜,一直到午夜一点钟才离开。这和美国都有不同,在美国服务员在客人用过甜点后,会立即送上账单,似有送客之意。在餐桌的礼仪方面,美国要比欧洲简陋得多。

从欧洲人的请客吃饭,可看出与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同:中国人着重在“吃”上,内容上飞禽走兽,山珍海味,无奇不有,烹饪上煎炒烹炸,无所不全,虽然自古以来也有成套的礼仪,真正平时用到的并不多;欧洲人着重在形式上、社交上。请客吃饭主要是与亲朋好友聚会的场合,是休闲文化的一部分。平时他们工作时吃得极为简单,尤其是荷兰人,中午就只是面包夹奶酪和一杯冷牛奶,很少有热食,连法国和意大利人都称之为“牢房食品”。餐桌礼仪对他们来说是文明礼貌的一部分。中国人由于不了解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在国外常常会闹出笑话来。因此我认为国人在出国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西餐礼仪,这样会更加赢得别人的尊敬,也可展示我们礼仪之邦尊重别国习俗的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