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第一次是1999年12月初。我曾在《杂草集》中写道“这个城市古老又宁静”,但这次看来,古老依旧,宁静却又不尽然。
来到荷兰第一天,从马斯特里赫特机场到女儿家时已是当地时间下午6点钟。荷兰的夏时制要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这时北京应是午夜12点,该是睡觉的时间了。但这里因为纬度高,相对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夏天白天时间特别长,此时却还烈日当空,有如北京的两三点钟。女婿杰克邀请我们到外面走走,并到菜馆晚餐。走出家门,只见满街都是人,气氛像过节一样。原来当天5月9日还真是不少欧洲国家的重要节日“耶稣升天日”。由于11日就是周六,因此许多人10日自动休假,凑个长周末。马斯特里赫特是欧洲著名的旅游城市,所以特别热闹。市中心福莱托夫广场上搭起了游乐场,有窜天龙、海盗船、双人蹦极、旋转飞碟,应有尽有。这些当然都是给年轻人和孩子们准备的,但也有老年人的位置,这就是广场周围的咖啡馆、酒吧和餐馆。每家店面门前都摆起了露天座位,而且家家座无虚席。有老年人、中年人,还有一家老幼,推着儿童车的在这里休闲。要上一杯啤酒或一杯咖啡,可以坐上两小时。到了晚上10点钟,夜色才刚刚降临,夜生活也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是周五,早上4点天就亮了。9点钟,各地游客逐渐来到。有团队,也有散客,开车的,骑车的,背包的,提袋的,熙熙攘攘,把个小城拥挤得像个大集市。
并不是假日才这样,平时虽然没有这样热闹,但也是游客如云。这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很有特色的欧洲小城。它位于荷兰最南端,向东开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德国,向南则油门还没踩到底就进了比利时。马斯特里赫特因位于马斯河畔而得名,两千多年前罗马人在这里建城,称之为“越过马斯河的地方”。1991年又因欧盟《申根协定》在此签字而闻名于世。正是该协定决定免除了大多数欧盟国家之间的来往签证,消除了许多贸易壁垒,而且决定从2002年起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正巧为我们这次在欧洲的旅行提供了方便。
马斯特里赫特保存有许多名胜古迹。残留的城墙据说建于10世纪,大多数建筑物是十六七世纪建造起来的,现在都成了游人参观的景点。马斯河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支流遍布全城,穿过街道和房舍。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音乐系就在河上。女儿家就在一条小河的边上。小河上立着一个水磨,这个水磨可是有些来头,它原建于1099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早先属于一个当地的贵族,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这名贵族由于需要军费,就将水磨卖给了比利时里耶什的主教,由此这水磨就称为“主教的水磨”。现在它已经成为此地一景,每天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老古董”还老当益壮。女儿家隔壁的面包房,也是如今水磨的主人,每周六仍在用它磨面,但只做一种面包,就叫“主教的水磨”。可惜这种小本经营的买卖,竞争不过大规模的连锁店,就在我们逗留期间,忽然有一天歇业了。起初我们以为是周末休息,但一看门口贴的告示,才知道真的关门了,真有点可惜。(2005年我们再去的时候,它又开业了,而且磨坊供人参观,不知是不是原来的主人——作者又记)城市中心的街道都是用石块砌成,没有高楼大厦,一般只是四五层的小楼,古朴而典雅。许多建筑物上保存有原始的石牌,标有年代及名称,往往是以当时主人的名字命名的。可惜都是古老的文字,纪年都用罗马文,看不懂它们的内容。
整个城市中最多的要算教堂、咖啡馆和酒吧。走几条街就能遇到一座教堂,每一刻钟,各处就此起彼伏地响起悠扬的钟声,到做祈祷或礼拜的时候,则要连续响上10分钟,好像在召唤人们到教堂去。咖啡馆和酒吧则遍布大街小巷。不少欧洲的城市都是这样。欧洲人坐咖啡馆与我们南方人坐茶馆相似,但他们更愿意坐在露天的地方,如马路边或广场上。荷兰的天气多阴雨,少阳光。一到出太阳的日子,各个咖啡馆都搬出桌椅和阳伞,不到中午,各处就坐满了人,杯盏声、说笑声不绝于耳。不时还有悠扬的乐声飘过,是街头音乐家们在巡回演奏。马斯特里赫特的咖啡馆和酒吧在周边很有名气。一方面是数量多,而且内部装饰都很有特色,很多还有自己的主题。它们与小城独有的古老而典雅的环境十分和谐,不少店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不论是坐在这里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观赏来往的形形色色的人群,还是漫步街巷广场,观赏五彩缤纷的阳伞下悠闲而坐的人们,你会觉得自己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之中。
然而马斯特里赫特也有宁静之处,这就是周边的树林和草地。女儿的家在旧城的东南角,离东面的古城墙不到一百米,每次出去进来都要经过古城门。这古城门别称“地狱之门”,建于1229年,是马斯特里赫特现存唯一的城门,也是荷兰最古老的城门,是当时守卫城市的重要关口。之所以叫“地狱之门”,是因为统治者认为它可以将地狱的幽魂恶鬼(其实是遭受贫穷而疾病肆虐的乡下人)挡在城外。如今地狱也已变成天堂。城门外,昔日的护城河畔,是大片的公共绿地。有四季常绿的草坪,浓荫蔽日的树林,其间点缀着一簇簇鲜花,更有小桥流水隐然其中。护城河上,喷泉在空中划出美丽的曲线。这一切使你忘记了仍身处城市之中。每当明媚的日子,当地及外地的人们就都携家带口,分布于这些小路、草地、木桥之上。河边总有垂钓者耐心地等待,只是从没见到他们有任何收获,正所谓“垂钓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之间也”。绿地以东就是马斯河,河上不断有各地的运输船经过,还游弋着不少游艇,携来带去了大量游客。从这里坐船南可到比利时,北可去鹿特丹。城南的绿地之间还有一个动物园。其实更像一个饲养场。有一个大鸟笼,养了几十只黄鹂、杜鹃之类的小鸟;几桩围篱,一边圈着的几头梅花鹿和小山羊在晒太阳,另一边几只孔雀、雉鸡和火鸡在懒洋洋地散步。旁边的护城河里却是热闹非凡,骄傲的天鹅与野鸭、绿头鸭及其他水禽共同嬉戏,鸽子也时时加入这个快乐的大家庭,享受游人们提供的美食。平日主要是老人们和年轻的妈妈们带着孩子来此散步,他们都带着面包饼干来喂动物。所有的动物都不怕生,自由的天鹅野鸭们见到食物就围拢上来,路人反而要给它们让路。这里看不到正规动物园的“戒备森严”,也没有“请勿喂食”的牌子,感觉到的只有人与动物和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绿地各处都有椅子供人休息,许多年轻的情侣或小家庭干脆在草地上或躺或卧,尽情享受这城市中的山野情调。我们住在女儿家时,每天都要到这里来,坐在椅子上仰望着一尘不染的蓝天白云,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无比惬意。
我喜欢古朴典雅且又时尚现代,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马斯特里赫特。
[1] 以下各文稿除《人与自然的和谐》外,均写于2002年,连载于《明日教育论坛》2003年第13至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