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得清,什么是人的气质,但人们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种气质,有的高雅,有的粗俗。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陶冶者。教师育人,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师的气质很重要。教师的气质不仅应该是高雅的,而且应该是睿智的,并有亲和感,使学生见到老师,就愿意向老师学习,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和老师交流,得到老师的帮助。
刘可钦老师就是有这种气质的教师。我认识刘可钦,是1992年她在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开展学生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的时候,听了她教的数学课。课讲得很好,这是大家在评课时公认的。但是我更欣赏的是她的气质。她那一种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气质,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可以看出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学生充满着爱心和信心,学生们则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且和教师配合默契,对教师充满着敬爱的感情。教学到这种程度,可以说到了较高的教育境界。这不是一名简单的教学能手所能达到的。我们的学校中有许多教学能手,他们能把书本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能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但并非就是最优秀的教师,至少在我的眼里是这样。我曾经遇到过一些特级教师,和他们交谈过,有的还听过他们的课。讲的课当然无可挑剔,但总觉得缺点什么,这就是气质,缺少一种高雅、亲和的气质。有个别的特级教师,可能因为教学质量较高,升学率高,有一种傲慢的神气。局外人尚且有这种感觉,何况学生?这种傲慢肯定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这样的教师,即使课讲得很好,也算不上是优秀教师。刘可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课讲得好,而且给人一种高雅、亲和的感觉。
刘可钦的成长不是偶然的,她是在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师职业的领悟中成长起来的。据她自己讲,她虽然课讲得不差,但一年一年,每天上课,面对一群孩子,面对教材,曾经产生过一种职业倦怠感。但是,当她理解了教育的本质,看着一个个孩子的成长,她逐渐感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过去常常有人把教师比作红蜡:“照亮了他人,毁灭了自己。”其实这是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任何职业都要为他人服务,社会就是在人们互相服务中组合起来的。当然,在阶级社会里有剥削有压迫,但在平民百姓中总是互相服务的。教师是在育人过程中既照亮了他人,又使自己的生命价值生光。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哪里?就在于他对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对他人做出了什么贡献。自我存在、自我享乐是没有价值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看到一个个孩子成长为人才,就像辛勤的园丁看到一棵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其内心的喜悦是难以言状的。刘可钦1990年曾在北京师大校园中进修,使她在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培养了自己优秀的气质。
刘可钦也是在她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研究和实验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任何一种职业,如果没有创新,是容易使人厌倦的。但教育是一个最有创新的领域。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他们互不相同。教师只有用灵活的、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成长。这就要求教师有钻研精神,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识教给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既获得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发展了能力。如果能钻研下去,就会发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尚很肤浅,教育教学中有许多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刘可钦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中成长起来的。在这次实验研究中,刘可钦也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不是被动地接受专家们的实验方案,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方案的制订,亲自在第一线实验。在实验研究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她逐渐成为一个善于思考、重视研究的优秀教师。
刘可钦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即使是一个优秀教师,如果不再学习,也不能永远保持优秀。刘可钦重视学习,喜爱学习,在学习中求发展,这也是一个教师可贵的气质。2001年她参加了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为期一年。在这一年中她听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讲演,交流了各地各学校的办学经验,读了教育名著,最后撰写了论文。这对刘可钦来说是一次理论学习,也是她的一次教育理念的升华。我有幸在这个研修班上讲过课。我觉得他们都是十分优秀的小学校长,而刘可钦更具有教师可贵的气质。
[1] 2004年7月29日写于北京求是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