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师教育的十点建议[1](1 / 1)

最近以来教师教育成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的确,教师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列宁曾经说过:“学校的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教育方针再明确,课程标准再理想,教材教参再优良,如果教师的水平达不到,或者缺乏教育改革的热情,教育质量仍然难以保证。因此,改革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水平和能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何改革教师教育?教育部原师范司管培俊司长在2004年的《中国高等教育》第2期上谈了十个观点,我很同意。我在这里也强调十个观点,以引起大家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更多关注。

第一,要立法。过去我们常常强调观念的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它支配着教师的行为。但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以物质为基础,即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转变。而且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转变的。这就需要制度做保证。制度是观念的凝结,它可以保证先进理念的落实。特别是法律具有强制性,是每个教师都必须遵守的。在立法上,我国本来已经有《教师法》,但现在的《教师法》只规定教师的学历要求,没有具体的能力要求,而且学历要求也偏低。因此亟须修改《教师法》。

第二,要建立各级各类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现在学校的正式教师都有教师证书。但过去颁发教师证书并无严格的要求,这种证书只能代表从事的职业,却不能代表教师的资格。要建立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就像司机的行车执照、医师的行医执照那样经过严格考核,才能发给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要定期考查,促进教师不断进修和提高。这也需要通过立法来解决。有了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以实行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各类高等学校可以按照教师的标准来培养教师,也就有可能在社会上招聘优秀青年补充教师队伍。

第三,实施开放性教师教育,需要对实施教师教育的学校作资格认定。并非因为开放性,任何学校都可以培养师资。必须对开设教师教育的学校有无能力培养师资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是否有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否有相应课程的教师队伍、有没有实验条件和实习基地等。要有专家委员会来审核这些条件。

第四,教师的培养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这是由教师成长规律决定的。第一个阶段是职前培养,即学校学习的阶段,其学习年限视各级各类教师的要求而定;第二个阶段是初职阶段,即实习练习的阶段,一般二至三年。有如新上岗的医生,需做几年住院医生才能独立出诊,新教师也需要在老教师的带领下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德国就是大学本科毕业以后经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再经过两年实际教学实践,提交论文,再经过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大约需要三至五年。也就是说,如果一名教师经过五年到八年的学习与锻炼,还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那就说明他(她)没有做教师的天赋,最好请他(她)换一个工作。

第五,要加强教师的职业训练。过去封闭式的由师范院校培养教师,其实教师的职业训练很不够。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以便能与综合大学毕业生竞争研究生,总是牺牲教师的职业训练。多年的师范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总是以减少师范性而告终。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需要专门培养和训练。这与古代教育不同,不是有了学问就能当教师。儿童青少年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是科学活动,是要遵循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规律的,否则就会损害他们的成长。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的问题,固然有文化知识水平不高,达不到规定的学历要求,但更多的问题是教师不会教,尤其是不会教学生做人。教师不理解学生,不能和学生沟通,不能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师生关系紧张,教学引起不了学生学习兴趣;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歧视学生,用语言伤害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这一切都说明教师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实践证明,越是低年级的教师,越需要有专门的职业技能。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深感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其实不是孩子难教,而是我们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拿不出新的办法。孩子在当今社会转型、文化冲突、价值观变化的时代,心理上有许多矛盾和困惑。教师要善于了解他们心理上的矛盾和困惑,去疏导它,缓解它,才能帮助他们成长。而不能像传统教育那样去训责他、束缚他。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训练,不仅是专业知识,而且是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第六,教师教育和其他专业一样,不可能一次完成,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实行教师教育一体化。也就是要把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连接起来。过去,师范院校只管职前培养,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负责职后进修培训。不仅职前职后脱节,而且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只能做教材教法上的指导,不能给予教师理论上的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必须和大学结合起来。因为大学是最高学府,是创造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的地方,教师只有在大学中接受学术熏陶,才能提高眼界,更新思维。因此,我一直主张,教师的进修应该是开放的,不能只局限在课程教材的研究上。可以分层进修,对新教师来说,要让他们熟悉课程教材,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也要把重点放在理解新课标、熟悉新教材上;但从长远来讲,对老教师来讲,更要重视知识和理念的更新,从而学会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逐渐成为教育专家。

第七,要重新思考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式。过去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招收初中毕业生,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加上中师生年龄较轻,还不能理解教育的本质,因而小学教师的质量偏低。现在改为由大学专科或本科来培养,科学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小学教师需要有较广博的知识、能歌善舞、与小孩子同游戏共学习。而高等学校招生的起点是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不如初中毕业生的可塑性大,难以培养他们能歌善舞的技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矛盾。而且据现在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师反映,生源质量远不如中师时代。这又是另一个矛盾。解决的办法是把小学教师的培养分步走,先办五年制的师专,招收初中生,毕业以后到小学实习两年,再到大学读本科。这样既解决了上述两个矛盾,又可以防止中师盲目地一步升到大学本科而降低大学的质量。

第八,要重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推广和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6年第十四次会议决定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对教师质量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试点工作七年来,已有29所师范大学(今年将增加12所,包括几所综合大学),招生约3万人,获得学位的约7000人。但中国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如果要求10%的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则需100万人。何年何月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因此,要加快教育硕士学位的发展。如何既能满足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提升的要求,又能保证研究生的质量?我认为,一方面要对试点学校和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希望中小学要把优秀教师推荐出来。现在的问题是许多重点学校不愿意让骨干教师出来学习,怕影响升学率。这是一种近视的看法,不利于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第九,为了尽快提高研究生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应该在大学中设置本硕连读。现在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只给在职教师提供,不适用于应届毕业生的直接连读。将来真正实行任何大学都能培养教师,就必然会突破上述的框框。我们应该像英美国家那样,把中学教师培养放到研究生阶段,即先在专业系科读完本科,再到教育学院攻读教师专业课程。这种专业课程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当然,这种培养模式也有一个缺陷,即学生缺乏教师实践的经验。这可以从增加教育实习来弥补,也可以采取学完课程以后,先到学校带薪实习一至两年,然后提交论文,回大学答辩,通过后取得学位。这既有利于教师学历的提高、专业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目前,我国教师培养的模式已落后发达国家几十年,今天,我国已具备了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条件,因而应该尽快试点,并逐渐推广。

第十,要认真研究解决优质教师怎样通向农村的问题。大家都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于农业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于农民要有知识。国务院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已确定农村教育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发展农村教育关键又在于有合格和优质的教师队伍。农村条件艰苦,有较高学历的优质教师一般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因此,国家应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优质教师下农村。例如,规定城乡教师对口支援,对下乡教师发放特殊津贴,新毕业生志愿回乡服务者可以免交贷款、返回大学期间的学费,并且数年以后可以优先保送攻读研究生等等。总之,得想出办法来改善农村的教师队伍。

以上十点是我对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供决策部门参考。

[1]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