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见《杂草集》)。近两年我看到《北京晚报》上两篇报道,极为震惊,感触很大,感到简单地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太空洞了,感到还有必要再说几句。
一篇报道是登在2002年4月13日的《北京晚报》上,标题是《一个走向绝路的“差生”日记》,记载的是东北某市一重点中学初二学生冯卓阳(化名)因为父母倾家**产地凑了钱让他上了重点中学,又花钱为他补课,他也废寝忘食用功读书,甚至昏倒在考场上,但终因基础太差,成绩总是在全年级最后几名。他在巨大的父母“爱”的精神压力下,走上了自绝之路。日记最后写道:“爸爸妈妈呀,不是儿子不孝,我真不是上大学的料,我尽力了。你们这是往死里逼我呀!”另一篇报道登在2003年11月18日《北京晚报》上,标题是《暴力家庭教育酿惨剧,十六岁少年手刃生母》。报道说,赵平(化名)的母亲不允许他和别的孩子来往,放学后不许出家门。11月2日是赵平的生日,可母亲却并没有为他准备生日蛋糕,反而因为学习问题把他痛打一顿。11月8日赵平从学校回到家里,母亲照例不让他出门。第二天中午他执意要出去买份报纸,又和母亲发生冲突,又被母亲打了一顿。下午,母亲开始监督他背外语单词,并喝令他把每个单词抄写20遍。赵平趁母亲不备时拿菜刀把母亲砍死,然后如释重负地脱掉血衣,冲了澡,到网吧上网去了。等到警察把他抓获时,他既没有惊慌,也没有后悔,反而对侦察员说:“我这几天像出笼的小鸟,幸福极了,你们把我带走吧,监狱肯定也比家里好。”
多么触目惊心的事实!能说两个孩子的父母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为什么孩子就不领情呢?没有一个父母(除了精神变态者之外)不热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什么叫爱?怎样爱孩子?他们并不懂得。因此简单地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还不够,还要懂得什么叫爱,用什么方法去爱。不仅父母要懂得,教师尤其要懂得。
爱,这是一个人的情感的体现,它必须建立在一个理性的基础上。这个基础就是信任、理解和尊重。没有这三者,任何爱都是不持久、不巩固的。教育的爱也是如此。
我们首先要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能成才。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信念。如果你不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你何必白费力气去教育他,当然,一个人能不能成才,还有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没有这种信念的人最好不要当教师,也不要生孩子。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霍老师从教60多年的总结,也是教育的真谛。
其次要理解孩子,要理解孩子亦和成人一样有各种需要。例如,孩子有学习的需要、玩儿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父母关怀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包括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零用钱等)、保持尊严的需要、隐私的需要等。如果他的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他的心情必然是愉快的,他就会乐于去做你让他做的事。如果你只是让他学习,别的需要都不能满足,他就会感到,是学习损害了他的其他需要,他就会讨厌学习,甚至于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前几年金华徐力杀母的事件曾轰动全社会。徐力为什么杀母?采访他的人曾发现,徐力对生活已经绝望,他的母亲除了让他学习以外,不能满足他任何合理的需要。前面报道的赵平与徐力如出一辙,都是在绝望中向母亲施加暴力。另一种情况是如冯卓阳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宁可倾家**产关怀他。可惜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心情,父母也不理解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想法。父母对冯卓阳的这种爱也造成了悲剧。这两种极端的事例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因此,真正热爱孩子就要理解孩子的需要,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理解,还表现在思想的沟通上。时代不同了,现代的孩子对许多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父母和老师要了解他们的看法,不能把我们老一套的看法强加给他们。当然,理解是相互的,父母、老师要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要让孩子理解父母、老师的想法。互相沟通了,互相理解了,我想,教育也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最后是要尊重孩子。孩子也是很讲究面子的。特别是十来岁的少年,更有保持人格尊严的需要,他们最讨厌总把他们当作不懂事的小孩。一旦损害了他们的人格尊严,就很难教育。我们有的教师很不注意这一点,往往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谁最聪明,谁最笨,动不动就呵斥学生“你真笨”;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向家长诉说孩子的缺点;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总是居高临下地和学生谈话。这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有个别的老师用污辱的语言损害学生或体罚学生更是教育所不容许的。上面提到的赵平的妈妈痛打孩子,不仅损害孩子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毒害了孩子的心灵,所以造成了悲剧。我们有一种非常有害的传统观念,就是“棍子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老师一句口头禅叫“罚你是为你好”等。这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你不尊重孩子,孩子为什么要尊重你?有的人说,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经不起打和骂,遇到不快的小事就出走,就走绝路,过去的孩子罚跪挨打不是常事吗?但是,要知道时代不同了,旧社会培养的是奴才,所以可以用棍棒的办法,现在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的人才,怎么还能用封建教育的方法呢?现在确有孩子心理脆弱的一面,但也是教育的问题,溺爱、哄骗、迁就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脆弱。因此,要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有坚强的心理品质。但挫折教育也不能不尊重学生,更不是通过打或骂教育的,而是要通过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来培养。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真谛。但要爱得正确,爱得恰当,就需要把爱建立在信任、理解、尊重的基础上。
[1] 原载《今日教育》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