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编(1 / 1)

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1]

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十多年了,但是步履维艰,总是不很理想。人们总是责怪高考指挥棒束缚了老师的手脚。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1999年全教会以后,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缓解升学的压力,如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加快普通高中的发展,高考的形式和内容也都有很大的改革。这一切似乎对推进素质教育影响都不大。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我国当前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与教育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作为学生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子女多读一些书,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向学生、学校老师施加压力,造成了升学的更大压力。再加上许多老师和家长并不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不懂得教育的规律,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造成学生不仅课业负担过重,而且心理压力重重,使得素质教育难以推行。

教育资源不足不仅表现在量的方面,还表现在质的方面,也就是优质学校太少。学生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好学校,因此家长从小学开始就为子女的择校而奔波。这种择校的现象,从深层次来讲涉及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所谓教育公平,也就是教育机会均等,即给公民和儿童以同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要求用客观、公正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选拔、招录学生,取消一切不平等的教育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学校办学的条件不同、办学质量的差异,学生及其家长就要选择办学条件好的、教育质量高的学校。过去小学升初中采取统一考试的办法,按考试成绩录取。这不失为一种公平的办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造成了考试的压力,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取消小学升中学的考试,改为就近入学,用电脑派位,把学生分派到居家附近的学校。但是由于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的差别没有消除,就出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能被分派到差的学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被分派到好学校。这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讲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还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许多城市开始把初中从高中分离出来。但一些重点中学却办起分校,采取改制的办法,把公立学校改为民营学校,收取高额学费,而且可以跨地区招生。于是家庭富裕的学生纷纷向这些学校报名。上级规定不能考试,但面对超出招生学额几倍、几十倍报名的学生,学校怎么办?一种就是设置各种条件:学生在小学几次被评为“三好”,或是要有所特长,或是要竞赛得奖;另一种是靠人情,收高额学费,或者美其名为赞助费、“共建费”。前者加重了小学生的各种负担,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背道而驰;后者又增加了另一种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无形中剥夺了不富裕家庭子女上好学校的权利,同时也可能为教育腐败制造温床。这种制度弊多利少,既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更不利于教育的公平。

应该说,择校问题在每个国家都存在。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全国的学校办成同一水平,而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好的学校。但是像我国这样的择校大竞争却是少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根本上着力,也就是需要从改善薄弱学校开始。

改善薄弱学校当然要增加投入,改善设备条件,从学校的外观面貌上就给人一种好的印象。但主要不在硬件设备上,更重要的是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和制度改革上。要着力于提高他们的教育职业水平,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业务水平的提高;要深化学校内部的体制改革,鼓励教师的敬业精神。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学校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条件好的学校越办越好,因为他们收取了高额赞助费,或者叫“共建费”,设备条件不断改善更新,教师待遇也高。而薄弱学校却因为经费不足而日益破旧,教师的待遇也低,不少教师很不安心。要改变这种状况,用行政手段禁止择校已经没有效果。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是从优质学校的赞助费、“共建费”中提取较大一部分用来改善薄弱学校;二是实行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联姻,实行教师交流,抽调一些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替代出薄弱学校的老师,让他们到优质学校进修。为了使教师安心教学,两校教师人事关系不变,待遇不变,而且规定一定的年限,如3年为限。还可以聘用一批在优质学校退休不久,身体健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到薄弱学校上课,指导青年教师。我想通过这些办法,可以逐渐缩小两者的差距。

改善薄弱学校最根本的措施是要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包括业务水平和教育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许多教师至今对素质教育的本质还弄不清楚,有的还有不少误解。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应试能力也是素质;有的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搞些课外活动;有的还说,课堂教学搞应试教育,课外活动搞素质教育;有的老师一听减轻学生负担就反感。凡此种种,都是对素质教育不理解,教育观念不正确。因此很有必要从教育观念上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最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专家和教师编写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小册子,内容非常切合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实际,包括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素质教育的内容、某些模糊观念的澄清等,非常具有针对性。认真学习这份提要,必然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例如,人才观,什么人是人才?传统的观念是“士农工商”,中国历来只重视做官,轻视经商,虽然市场经济发展以来这种观念有所改变,但是仍然认为当干部是第一位的,经商也是要开大公司,做大买卖,对小商小贩仍然看不起;中国历来重学术轻技术,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很难发展起来。其实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越是现代化,人才越是多样化。在古代社会,一个人要不成为人上人,就成为人下人,即所谓“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这有两个极端。现代社会可不是这样,现代社会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相是服务的主体,又是服务的对象。人是有差别的,根据他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做适合的工作,就是人尽其才。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就是人才。

又如学生观,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传统的观念是老老实实听话的就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但是这类学生往往缺乏创新精神,与现在的创新时代很不合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让他敢说敢干,敢说敢干就可能与老师教的不一样,和书本知识不一样。因此评价学生不应是单一的标准,而应有多元的标准。

再如教学观,什么样的教学是优秀的?传统的观念是讲得越细越好,对课文分析得越透彻越好。但是这种教学却培养了学生成为思想的懒汉,自己不会动脑筋去思索,不会提出问题,不会举一反三。现代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答案。这样的学习才学得深,记得牢,而且能举一隅而反三。

再说师生观。当前师生关系紧张已是普遍现象,这就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在作祟。学生应该尊敬老师,但尊敬的基础是老师的道德文章,而不是靠压服。在当今信息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老师需要虚心地和学生一起学习。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正确地处理信息的方法上。老师总体上是爱学生的。但是对爱的理解却有不同,有的认为“棒子底下出孝子”,骂你打你就是爱你;逼着你做功课,也是为你好。但学生不接受你这种爱。因此师生关系不能只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应该建立在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特别是老师要理解和信赖学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教育就容易得多。家长和子女的关系也是这样。

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和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没有制度的改变,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是一句空话。转变教育观念已经喊了十几年,推行素质教育也有十多年,为什么成效甚微,就是因为制度改革跟不上。要着力于高考制度的改革、评价制度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教育公平,也包括对教师的公平。这种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是按能力分配,优质优价,这样才能鼓励先进,促进教育改革。因此薄弱学校要从内部体制改革做起,从而促进和保证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质量的提高。

总之,只有做到教育公平,素质教育才能全面推行;要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做到教育公平。当然,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但至少要做到相对的公平,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应做到相对的公平。在制定政策时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政策上有所倾斜。我在法国参观了一个教育优先发展地区,那里居住着众多移民和下层贫民,都是弱势群体。所谓优先发展,就是教育经费比别的地区多,教师编制多,班级小。我们对薄弱学校也应实行优先发展的政策。

[1] 原载《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