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吴澄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曾经问过一位留学美国的学生,美国大学老师的教学与中国老师的教学有些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说:“中国老师讲课是唯恐学生听不懂,美国老师讲课是唯恐学生听懂了。”吴澄教授说,确实是这样,中国教学的传统是老师要把课讲得明明白白、详详细细,把现存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欧美国家的教学是重视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疑问,探求答案。
由这个故事我想到另一个故事。据一位留学生回来讲,小孩放学回家,中国的家长总爱问:“你今天考了几分?”而美国的家长则爱问:“你今天给老师提了几个问题?”
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中国的老师和家长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不问学习的过程。结果当然很重要,结果可以说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是恐怕过程更重要,过程说明知识是如何掌握的,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几年前《比较教育研究》上刊登过一篇北京牛栏山中学李二东老师访美回来写的文章,叫《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其中也有一个故事,不妨抄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我曾和一位小学女教师共同上了一节科学课。我负责给每组学生(每组两人)倒一杯汽水,女教师给每组发三粒葡萄干和一张观察报告单。女教师首先让大家思考:如果把葡萄干放入汽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孩子们开始议论。有人说下沉,有人说先浮后沉。教师把大家的看法一一写在黑板的左面,然后让大家开始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葡萄干进入汽水中先下沉,然后表面出现气泡,气泡带动葡萄干上浮,到表面气泡消失,葡萄干再度下沉。一时间教室里一片欢腾,孩子们边观察边填写报告单。最后讨论为什么,有的孩子说,有气泡就能浮上来,就像潜水艇;有的说气泡到表面消失是大气压的原因;有的说葡萄干表面生出气泡是汽水的作用。老师把结论一一写在黑板的右面。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把浮沉现象和后面的理由联系起来,写在报告单上。下课以后,我问教师,有的观察不准确,结论不对,怎么不讲一讲?教师说,有对有错,让学生多思考一下有好处。况且,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结论可能不一样,不要绝对肯定或否定一种结论。
上面的几个故事中,无论是大学的教学还是小学的教学,在美国,很重视教学的过程,却不大重视教学的结果。重视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多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也许结论不对,但经过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他自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这样得出结论会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也更能牢记。这种重过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还是经过大脑的加工,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显而易见,前者只是机械的记忆,不可能通过它举一反三,而且记忆也不是牢固的。后者则是真正建构了自己的概念,遇到相似的问题能够迁移,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他的大脑,思考,探索,然后将老师讲的知识、教科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种知识才能成为他真正掌握的知识。
大家都在谈论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所谓知识经济,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依赖知识发展的经济。这种知识必然是创新的知识,不可能是教科书中的死的知识。否则,人类的知识早已是浩如烟海,何以到今天才产生知识经济。知识经济说明知识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这种知识必然是活的知识,是创新的知识。掌握这种创新的知识就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凡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探索的精神就是创新的精神。这样获得的知识就是创新的知识。有了这种精神,掌握了这样的知识,将来在事业上他就能创新,就能开拓。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转变教学观念。上课时是老师讲得越多越好呢,还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琢磨一下、讨论一下好呢?我们有的老师,唯恐学生听不懂,总想讲得越详细越好,谁知道适得其反。就如我们小时候看见有的妈妈喂孩子食物一样,把食物嚼碎了喂给孩子,这实际上伤害了孩子的胃,使他缺乏消化能力。今天,大家讲卫生了,这种蠢事已经很少了。但教学上有的老师还在做这种蠢事。这种蠢事做下去,只能使学生丧失求知的乐趣,丧失探究的意识,丧失创新的能力。
当然,这也不能怪教师,因为我们的考试就是只求结果,不问过程的。看来改革还要从多方面着手。
[1] 原载《物理教学探讨(中教版)》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