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谈人生价值[1](1 / 1)

张敷荣先生是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我虽然没有直接受教于他,却一直把他视为老师。每次去西南师大讲学,我总要去拜访他,请教他。去年1998年10月到西南师大开会,匆匆仅几小时,未及去看望他,只托人带去一点小礼品以表敬意。万万没有想到11月初就接到噩耗,张先生与我们永别了,享年94岁。

近十来年张老身体一直欠佳,但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而且健谈。每次去看望他,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谈国家大事,谈教育。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94年4月的一个晚上,我去看望他,他与我谈起教育与人生的问题。他说,他最关心的是当前青年的思想教育问题,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要着力把青少年塑造成高尚的、有价值的人。他说,现在青年人爱谈人生价值、自我价值,但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人生价值,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自我价值。他说,人生价值主要表现在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对社会有贡献,对他人有帮助,说明这个人有价值。一个人仅仅是自我存在,就不能说有价值。他还告诉我,他常常和青少年讨论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的问题。他说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世界上有五种人:第一种人公而忘私,不利己只利人;第二种人利己也利人,既考虑个人利益,也考虑他人利益;第三种人无损于己,但有利于人;第四种人损人利己;第五种人既损人又损己。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张老这一席话多么通俗易懂,又多么深刻。确实是这样,青年人爱讲要实现自我价值,但有些青年却把自我价值理解为自我表现,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把个人与社会游离开来,与他人游离开来。实际上,这样不可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价值一词源于商品的交换。按《辞海》的解释,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社会联系的反映,不是物的自然属性”,但后来“引申为意义”。价值总是体现在关系之中。人生价值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张老没有用哲学的语言来谈价值,却用最通俗的语言把人生价值说得十分透彻。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是小孩子在看小人书、电影电视时常常用的语言,但内容却包含着深奥的人生哲学。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就会表现成什么样的人。现代的青年,乃至现在当官的干部不太爱讲好人坏人了,似乎那是小孩子的语言,但他们的言行却逃脱不了张老前面讲的五种人的范畴。可见,任何深奥的哲理总是体现在最普通的现象之中,也总是蕴含在最普通的道理之中。现在有些干部爱讲大话、空话、套话,我希望他们能向张老这样的大学问家学习,多讲点普通话,做点普通事,真正实现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人生价值。

[1] 1999年3月15日写于求是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