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政策(1 / 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适龄人口入学率不断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取得长足进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不断扩大。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仍然面临很多发展困境,如经费不足、师资匮乏、人才培养模式错位等,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我国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这是对原有农村基础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成效值得肯定,但管理体制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首先,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特别是中西部以农业为主的县长期存在财政能力薄弱的问题。其次,省级政府财政责任不明确,“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对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尤其是省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不明确,在农村教育中并未发挥应有作用。这种政府间财力与基础教育事权责任的不对称,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的制度性原因。

(二)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义务教育的重头戏在农村。《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我国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义务教育城乡差别依然存在。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低入学率、低升学率、高辍学率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而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教育经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造成的教育质量的差距形成了逐级累积的结果,导致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教育资源的相对缺乏对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农村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不足,获得较好社会工作、待遇的机会少于城市学生。

(三)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平和质量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追求目标。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教育的发展,城乡教育公平的问题得到改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质量低下也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之一。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入学机会的均等,也体现在教育过程中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需要进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信息交流等多方面的努力。

(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相对薄弱与滞后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起点,直接影响教育的起点公平。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这具体表现为:(1)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前教育支持力度不够;(2)一些政府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较少,经费缺乏保障,办园条件总体水平不高;(3)农村幼儿教师数量上严重不足,整体素质偏低,专业素质亟待提高;(4)尚未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缺乏对幼儿园的监管和督导。针对这些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和政策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五)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包括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教师学历水平不高;(2)师资数量不足,特别是教育教学观念较旧,专业素养亟待提升,代课教师人数较大,教育质量较难得到保障;(3)农村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缺乏社会保障,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4)农村教师培训经费和机会不到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面临困难。因此,急需加大经费投入和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待遇,努力建设农村师资队伍。

(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急需采取有效措施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我国城乡户籍制度限制、城市学校借读费和学费高、打工所在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小等诸多因素使得大量农民工将子女留在乡村上学,从而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从根本上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城乡长期二元分割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城乡二元格局将城市和农村的儿童人为地区别开来,使得在城乡儿童教育资源的获得上产生了不平等问题。同时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出现了安全问题、学习问题、道德品质问题、心理问题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要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其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出更大的功能,必须致力于解决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问题,为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进一步完善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