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1 / 1)

——在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上的演讲(2011年11月9日)

尊敬的各位代表:

下午好!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20字总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20字方针要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的发展战略,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今后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要达到上述目的就要通过改革创新来实现,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教育要发展只有通过改革。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是因为教育质量不均衡,才出现了教育不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必须从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开始。《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了这点,质量也有了,公平也有了。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是培养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最集中、最有利的场所。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学校的建设。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学校,称为“校”“庠”“序”等。古希腊斯巴达、雅典设置有体操学校、文法学校、弦琴学校等。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平的最好体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普及教育的要求,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普及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机会的公平,即不让任何学生因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而失学;而且要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我国现在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学生不会因为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而失学,这已经达到教育机会的基本公平。当然这个问题也要相对来看,有些贫困地区,因为办学很困难,还没有完全做到让孩子一个不漏地上学;还有特殊的儿童,长期不受重视,也有未能就学的。国外是非常重视特殊教育的,国际组织也非常重视特殊教育。迄今为止,我国的特殊教育还没有被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缺口很大。北师大是第一所有本科特殊教育的院校,1979年筹办,1985年招生,但是今年招生报名的只有两个人。人们对特殊教育的观念还没有转变。

还有很多传统观念,例如,我们重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但对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得不够。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很密切,文化传统正在影响着教育的现代化。现在教育竞争十分激烈,过去叫升学率,现在叫考上北大、清华的比例,都是受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照这样的观念来讲,中国办两所大学就可以了,一所清华、一所北大就可以了,也就没有什么不公平了。但是人是有差异的,不可能人人都适合去学清华、北大的课程。中国人很讲面子,考上高职与考上清华、北大相比,面子不好看。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这与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的孩子到了18岁以后,不一定说非得要进哪一所大学,要看孩子的能力来培养,要适合他的天赋。我们不是这样,有很多文化的因素在里面。

实现教育公平有很多问题,从行政部门来讲就是资源的配置,包括硬件的配置,也包括软件的配置,特别是教师的配置。所以我们要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更是凸显了教育结果的公平。教好每一个学生,并非每个学生平均发展,而是根据学生的天赋、特长和爱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成功。这就是最大的公平。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全国儿童都有学上。现在的问题是,不仅使所有学龄儿童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享受有质量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家长满意、人民满意。世界全民教育的理念,提出要让社会每个成员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特别是全民教育多哈会议强调要办有质量的教育。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我国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由数量的发展转变到质量的提高的新阶段。提高质量的前提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每所学校都要按照国家确定的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办学。

办好每一所学校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

第一,政府要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发展战略,合理配置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包括财物资源和人力资源。政府还要遵循教育规律,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和管理学校,为办好每一所学校创造必要条件。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政府有责任。山东省发了红头文件不补课,这在省域之内可以做到。潍坊不补课,烟台补课了,潍坊的教师心理平衡吗?全省不补课,教育竞争才能缓和,负担才能减轻。因为高考是在全省考,名额分配到各个省,是固定的。在省域之内做到减轻负担,大家都减轻负担了,省域之内也不排名了。现在有的省区市还在排名,按照地区在排名,按照学校在排名。所以《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政府的责任。政府要创造条件,不要给学校施加压力。

第二,学校要在校长的带领下形成一个懂教育、有理想、有**、有水平的教师团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把学校办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学校建设在细微之中,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很细微的地方就体现学校的文化。所谓特色不是办一个什么班,不是办一个英语班、辅导班就是特色学校了。特色学校是根据学校的历史、环境、文化、传承而形成的一种特色和风格,并不是办一个什么班就是特色学校了。

第三,办好每一所学校,社会有责任,全社会都要尊师重教。温家宝同志一直讲要请懂得教育的教育家来办教育,同时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这都表明国家重视教育,重视教师,要让全社会来尊师重教。让教育家办学,并不说指定谁是教育家,谁不是教育家,而是要让全社会都来尊重教师,优秀的教师也是教育家。这也给教师指明了一个方向,应该钻研业务,钻研教育规律,朝教育家的方向努力。全社会都要尊师重教,支持学校的工作。社会的舆论、媒体的介入、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等,都要从有利于办学出发,支持学校。

第四,办好每一所学校,家长有责任。家长要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学校情况,支持学校工作。家长应该经常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配合教师的工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最主要的还是要求学校要和家长沟通。有的时候学校有很好的措施,家长不理解、不支持。像减轻负担,家长不支持,学校减轻负担了,家长安排孩子到校外去读补习班。我们要向家长传播先进的观念,不仅要有观念交流,而且要有实际行动,让家长看到结果,看到实效。

北京育才小学有一个班,五天只上四天课,有一天在社会上课。一开始家长不同意,学校就采取自愿报名,一开始只有一个班,结果孩子们走上了社会,受到锻炼,而且提高了质量,孩子的能力增强了,家长看到了成绩。第二年就有两个班愿意参加了。做实验的时候,要让家长看到成果,如果改革不能让学生受益,家长也不会同意,所以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和家长沟通。

郑州有一所学校搞了开门办学,每天接待四五十个家长,可以进任何教室,可以参加校务会议,校长办公会也可以参加,是开放的。我就很赞成。关键是能不能坚持。该举措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今年5月又去了,我问校长坚持了没有,他说还在坚持。所以学校要采取一些实际的行动,让家长看到成果。当然这种坚持也会有问题,一开始家长非常踊跃,以后就去得少了。这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我们要学这种精神,跟家长沟通的精神。

学校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乐意在那里学习,成为生动活泼、有浓厚学习氛围、优雅舒畅的乐园。现在有些地方并不是这样的,学生愿意到网吧去,不愿意到学校去。

我这儿有几张学校的照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第一张图是成都市郊区农村小学文翁书院。这是城郊接合部的一所学校,环境非常优美。

第二张图是重庆市谢家湾小学的校门,是专门设计的,因为是重庆嘛,是红梅花儿朵朵开。学校有一个理念,叫“六年影响学生的一生”。当时大家也有争议,说学生的一生哪能光是受这六年的影响,但是至少小学的六年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我是赞成这个口号的。

第三张图是走廊瓷砖,是孩子们的作品。这都是学生画的,然后烧出来。这就是学校建设的细微处。

第四张图是成都新建的金沙小学,也有文化的氛围,非常好。这是学生活动的场所,非常大。

当然还有很多好学校。我今天上午参观了杭州市上城区的胜利小学,看到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很好。

前段时间我到东北师大附小,教室是90平方米。当然这需要有经济条件,教室一般是60平方米。它的走廊跟教室一样大,走廊之间没有墙壁,用柜子隔开,可以临时推走,班级可以活动。总之,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要有活动空间。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要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业务精干的教师队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五大观念: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出于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责任,不同于母爱而超越母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爱要建立在师生相互信赖的基础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师生互相理解,互相信赖。

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我要讲一个反教育的行为,大家看看这几张照片。

第一张,这个地方正在搞夏令营,把孩子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等,上士吃三菜一汤,还有一杯红酒,下士站在旁边侍候上士吃饭。

第二张,高三课堂上一个口号是“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对学生造成的压力有多大啊!

还有搞绿领巾的。这不是创新,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是旧的东西,是封建社会的东西,这些都是反教育的现象。

另外还有暴力。现在都在议论“虎妈”“狼爸”,这都不是正确的教育观念,也许确实能够使孩子在学习上有所成功,但是孩子的人格将来是不是健全的,这值得怀疑。过去是鞭子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都是旧社会的,是封建社会的,是培养奴隶的一种方法。鞭子只能培养奴才,不能培养人才。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现在我们的孩子不是很有兴趣地去学习,而是“被教育”和“被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孩子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学会。教师上好一节观摩课很容易,但是要上好每一节课不容易。上好每节课,教会每个学生,教师要不断地钻研教材,还要钻研学生。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材施教,增加选修课,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公平而有差异,这是普及教育的必然选择,不能只讲公平,不能没有差异。

最后我讲三句话: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

(录音整理:刘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