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1 / 1)

——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演讲(2008年2月27日)

主持人(党怀兴):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大家已经看到了,这个屏幕上有顾明远先生简单的介绍。顾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教育家,今天晚上我们见到真人了。亲聆教诲,非常荣幸!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顾先生开讲。(掌声/笑声)

顾明远:老师们,同学们,晚上好!非常抱歉来晚了,这是最不应该的,做老师的应该准时。原来我以为是七点半,但是到了这儿说是七点,所以就晚了,非常抱歉!刚才屏幕上介绍了好多,其实,最主要的没有介绍。(笑声)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我是小学老师出身,我当过小学老师,当过中学老师、中学校长,在北师大工作了几十年。这是我一生最主要的经历。

那么今天我讲什么呢?我想今天晚上的时间对大家来说非常宝贵,时间也不能太长了。我就讲一讲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落实十七大的教育任务。今年(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大家知道,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30年来我们经过了两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1978年。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之后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是1992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讲了话,强调不要讨论姓“资”姓“社”了,要先做起来,发展是第一要义。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以后,我们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十几年来,大家可以看到变化确实很大。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的任务仍然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然后深入教育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里面有许多新的亮点。在教育方面,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第一次把教育问题放到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这么一个大的标题下来谈。过去历届党的报告或政府的报告都把教育放在文化教育里头。这一次,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这个栏目里头。我觉得它的意义很大。为什么有很大的意义呢?我觉得它说明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仅仅看作阶级斗争的工具。“**”结束前,特别是“**”期间,把教育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搞运动首先在学校里搞起来,首先批判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讲到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里头讲到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教育。这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就有了一个转变,也就是从把教育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转到教育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但是总体上来讲还是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没有把教育看作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次,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这个题目里头,我觉得对教育的认识更为全面了。

教育确实是有政治的功能,我们不能脱离政治,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能脱离政治。美国的教育口口声声强调美国的利益,日本的教育也在强调日本的利益,每个国家的教育都要强调本国的利益,教育确实离不开政治,要为政治服务。教育当然也要为经济服务。我们经济增长靠什么?靠人才。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十分激烈,说到底这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精神的竞争,所以要靠教育,经济的发展要靠教育。但是教育还有其他的功能,如文化的功能。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一个手段,而且教育传承文化应该是它最本质的功能。如果没有文化,我们就不会有教育。人类产生以后即有文化,人类之所以与其他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类有文化。人类要发展,就要传承文化。所以,传承文化是教育最本质的功能。同时,教育是发展人自身,实现人自身再生产、再发展的一个途径。人类要发展,就要靠教育,所以这一次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之中,说明教育是人发展的必要途径,是人的权利,受教育是人的权利。正是因为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所以现在提倡教育要公平,教育公平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教育最大的成绩有哪几个方面?我觉得一晚上也讲不完,恐怕三天也讲不完。但是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观念上的变化。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科教兴国,转变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第二,教育的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用了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如果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算起的话,那么到现在为止,也就是20多年的时间,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13亿人口,而且是在农村人口占百分之七十几的情况之下,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不是可以算是一个很大的成绩?过去的发达国家都用了半个多世纪,甚至用100多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们才用了20多年时间。我们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在1980年,毛入学率只有2%,也就是100个同龄人里面只有2个人能够上到大学。去年(2007年),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2%,也就是100个青年中,可以有22个人能够上大学,这还不算成人高等教育,所以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我想大家都看到了。

第三,教育制度的改革。以上说的成绩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通过解放思想、通过改革取得的。要没有改革,不可能有今天的这样的发展。大家想想,30年以前,如果没有解放思想,不可能恢复高考。没有高考制度的改革,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中间没有高考,读书无用论在全国蔓延。但是就高考这么一项举措,便使读书无用论像乌云似的一扫而光。除了高考,其他的改革还有很多,包括招生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的改革、学校内部制度的改革等等,关于改革恐怕可以说很多。

第四,科学研究的繁荣。1979的时候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当时成立中国教育学会,我也参加了。1979年4月,那个时候我们统计了一下,全国搞教育科学研究的,总共不满400人。没有专职的研究队伍,只有一些师范大学有搞教育学的教师,搞心理学的教师,却不是专职的,只是兼职搞一点科学研究,算一算,加在一起不到400人。但是现在科学研究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各个省区市都有教科所,大学都有研究所,理工科大学也有高等教育研究所。我们现在的学位共有12个门类,有文学、经济、农学、医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等。从1986年开始教育学就是12个门类之一。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后来就有教育学硕士点、博士点,现在很多大学里面都有硕士点、博士点,培养了数量可观的教育学的硕士、教育学的博士。另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科学研究走到了教育第一线,深入到基层。现在,很多中学、小学都在搞实验,都在搞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已经群众化,科学研究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我觉得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方面的成绩概括起来就是:观念的转变,事业的发展,制度的改革,科研的繁荣。当然,我们现在在教育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次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应该说我们经过30年的努力,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的大国。我国原来是人口大国,13亿人口,是世界第一,但是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经过30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了人力资源的大国。我们现在差不多有2.5亿人在各级各类学校里面学习。小学有1.3亿人左右,初中现在有7000多万人,高中现在也有将近5000万人。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义务教育全部普及了。高中的毛入学率大致是在60%,也就是说义务教育以后还有40%的人上不了高中。至于大学,现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是1900多万人,加上成人高校,有将近2500万名大学生,还有100多万名研究生。以上加在一起,有2.5亿人在各级各类学校里面学习。这应该说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国。

但是,这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当然我觉得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靠我们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要为他们打下一个基础。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学生负担这么重,压力这么大,是很难培养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

温家宝同志两次去看望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今年已经是96岁,今年胡锦涛同志也去看他了。钱学森两次对温家宝同志讲,他现在最关心的是我们国家50年来为什么没有培养出科学创新方面的领军人物、大师级的人才、拔尖的人才。原话我记不清了,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他还提出,要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他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要联盟,他自己非常受益于他的夫人,他的夫人蒋英是个音乐家。他说,他有的时候在科学研究上遇到困惑,就听听音乐,这增加了智慧。他说自然科学要跟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我刚才讲诺尔贝奖获得者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但要靠学校打基础。打什么基础?打好学习的基础,打好专业兴趣的基础,就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对学科的兴趣。我经常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有两句话,我认为是我的教育信条,当然这不是我发明的,早就有人讲过。一条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另一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没有爱,不爱孩子,不爱学生,怎么教育学生?当然我们现在哪一位老师都会讲“我是爱学生的”,哪一位家长都会讲“我是爱孩子的”。确实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爱学生、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可能并不知道什么叫爱,怎么爱,不会爱。我们有很多老师、很多家长不会爱。所以有的家长说:“我今天打你也是爱你啊,也是为了将来你好啊,今天我送你去学什么奥数班,学什么特长班也是为了你好,为了你将来上好的大学。”孩子能理解吗?孩子不理解,孩子并不领你这个情。所以要爱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要理解他,要理解他的需要。孩子有很多的需要,有学习的需要,有玩的需要,老不让他玩,那他就会有意见了。老是让他做功课,他就对学习厌恶了。他有玩的需要,有自尊的需要,要尊重他,不能用话伤害他。孩子有很多很多的需要,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并不大了解,不理解孩子,不信任孩子。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他对学习没有兴趣,怎么会努力学习?他对语文没有兴趣,怎么会喜欢语文课?对数学课没有兴趣,怎么会喜欢数学课?但是现在的教育里头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不培养学生的兴趣,强迫学生去学习。我们的教育计划,我们的作业,我们的评价制度,都是强迫学生去学习,而不是引起他们的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农村中学的校长。他讲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孩子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老师的、做家长的要为他担忧。”担忧什么?就是担心他将来长大了以后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自己的特长,没有自己的兴趣,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在培养平庸的人。去年暑假的时候,有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孙子要考大学了,他的功课……他考什么大学比较好,考什么专业比较好?”我就反问他:“你的孙子喜欢什么专业?”他说:“不知道。”所以现在考大学填报志愿,不知道志愿是谁填的。很多学生的志愿是爸爸妈妈填的,甚至是爷爷奶奶填的。(笑声)要考大学了,还没有自己的爱好,那他将来怎么能够为事业去追求呢?所以要想获得诺贝尔奖,首先要对学科有兴趣,有爱好。有的同学来看我,让我给题词,我就给他们写了一句话:兴趣加毅力是成功之母。有了兴趣,再加上勤奋,将来就会有成绩。我看到好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言,都讲到这个问题,《参考消息》上刊登过他们的讲话。前几天,《参考消息》上登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朋友给他打电话,祝贺他获得诺贝尔奖了。他说:“别跟我开玩笑了,哪有这个事?”他都不相信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说他从来都没有想过,他就是对自己的专业比较爱好,就是执着追求。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越想得诺贝尔奖越是得不着。(笑声)上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了上海,好像是去年吧,跟青年对话,就讲这个话——越想得奖的人越得不到奖。我们现在的功利主义太厉害,我们现在的大学也好,科研单位也好,老是想得奖。这种功利主义对我们学科的建设、科学的发展没有好处。

我们为什么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现在有多少东西是自己创新的?就拿汽车工业来讲,有多少汽车,街上跑的汽车,是我们自己的品牌?我们可以说中国现在是世界各国汽车的加工厂。全部自主产权的有吗?没几个。有人说奇瑞算是一个,奇瑞是我们中国品牌。有多少是我们自己原创的?少得可怜。我们现在是世界的加工厂,而不是原创地。我们出口赚的钱只有一点点。就说我国义乌出口的小商品,如袜子什么的,生产几万双袜子才能换一个芯片回来。所以怎么能说我们是一个强国?另外,从我们受教育的程度来看,我们15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的程度现在是8.5年,比过去当然好得多了,比30年以前(1978年)要好得多了。30年以前,我不记得了,好像只有五六年吧,现在到了8.5年。但是现在发达国家都超过了12年。这是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来讲,从人才的存量来讲,我们跟人家差距更大。所谓人才的存量,是指25岁以上的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25岁到65岁,这么一个年龄段,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欧美发达国家已达到26%。我们是多少呢?我们是6.5%。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的理解,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受教育水平,使广大的群众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第二,要有一批拔尖人才。所以我们现在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并不等于是平均主义,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不是指教育结果的公平。如果说是教育结果公平的话,也是说教育要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教育机会要均等,大家要同在一个起跑线上。教育过程要均等,教育过程也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均衡,不能给这个学校投入的钱多,给那个学校投入的钱少。过去我们搞重点中学,那就是重点投入,国家投入很多,给薄弱学校就投入很少,就造成了现在的不公平。教育公平就是在资源配置上要均衡,而且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为什么要向弱势群体倾斜呢?因为弱势群体长期受到歧视,只有向他们倾斜,更多地照顾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够跟上一般发展的水平。为什么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要降分录取呢?因为少数民族的教育不发达,经济不发达,如果我们还是一样对待,那么他们永远落后于汉民族。我们只有对他们倾斜,给他们一些优惠,那么他们才能够逐渐地跟上一般的水平。

对其他弱势群体也是这样子,特别要向农村倾斜。城市里农民工子弟上学的问题长期被忽略。农民工在城市里给大家盖楼,给大家修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孩子不能在城市里上学,这不合理吧?这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障碍,因为户口不在城里就上不了学。经过这几年大家的呼吁,现在比较好了。现在对农民工的子弟,很多城市重视起来了,但是还不够,他们受教育现在还有很大的困难。现在又出来新的问题: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关部门)都安排了,到了上高中了怎么办?还要回到乡里面去上高中,回原籍上高中,不能在城里上高中。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应该解决。既然在城里上了小学,上了初中,为什么不能在城里上高中?又是一个户口问题。户口问题、教育经费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涉及教育公平问题。所以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解放了,制度问题也就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这是大家关心的。建设人才强国,就要促进教育公平,要照顾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并不等于结果公平,说人人生来平等,这是讲权利的平等。实际上,人生下来就不平等。一个生在西安,另一个生在贵州山区里,你说能平等吗?人的平等指的是人的权利的平等,人人都有同等的权利,同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人生下来就是有差异的,因为人的智力有差异,有的是智商100,有的是90,有的是120。另外是环境的差异,有的人生在城里,有的人生在乡下;有的人生在东部地区,有的生在西部山区,能一样吗?不一样的,是不是?另外,努力的程度不同。有的人很努力,有的人不努力,努力的程度不同,结果当然不同。所以不能说教育平等就是绝对的平等,绝对的平均主义。所以我们在教育平等的过程当中,一个是要向弱势群体倾斜,这是一条。另外一条还是要承认差异,而且要重视差异,我们讲平等并不是说不要拔尖人才,我们刚才讲了建设人才强国没有拔尖人才是不行的。印度的普及教育不如我们,我们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印度普及教育只达到70%,还没有真正的普及,但印度靠什么?靠100万名人才。印度在国际组织里头的人比我们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很多很多的组织都有印度人。当然印度有一个优越的条件——官方语言除了印地语以外还有英语,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英语在我国就没有在印度那么普及,所以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才就很少。所以我们要建设人才强国就必须要有一批拔尖人才,国际性的人才,能在国际上竞争的人才。不能搞平均主义,我们要注意儿童存在的差异,承认差异,培养差异。刚才讲了培养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从小就有一些专业意识、专业兴趣,这是我们要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还提出来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成为一个强国,全民都要学习。全民学习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人类追求全面发展的梦想的要求。关于终身学习,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紧接着教科文组织也恢复了我国的席位,因此要派代表参加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开一次大会,1972年恢复我国席位以后没有来得及派代表团,只派了几个代表,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院士去参加了。1974年中国正式派了代表团,5个正代表,5个副代表,3个顾问,我是作为代表团顾问(去参加会议),教育就我一个人,因为是教科文嘛。(笑声)我们为了参加这个大会做了一个多月的准备,准备大会的材料,我就负责教育方面的问题。教育里头有各个国家的提案,像我们开人大会议有提案一样。1974年是第十八届大会,正在搞一个中长期的规划,中长期规划有许多项目。教育方面的提案有100多个,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提案是发展中国家,就是第三世界的国家,非洲、拉美等国家提出的,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一些扫盲、普及初等教育的项目;第二类提案是发达国家提出来的,说要发展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对成人教育我还知道一些。我国也有成人教育,但我国的成人教育主要是学历补偿教育。没上过小学的,上成人小学;没上过中学的,上成人中学。这种成人教育就是学历补偿教育。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主要是职业培训和岗位培训。我们现在也在转变,如电视大学,过去实施学历教育,都是学历补偿,现在我们逐渐转变为岗位培训。

终身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那时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叫终身教育。根据当时“**”的思维定式,认为终身教育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当然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是马拉松会议,50天。听说现在少了,因为没有那么多钱了,听说现在开十几天,最多20天,那时候是50天。首先是大会辩论,每个国家都要讲一遍。我们就讲反对帝国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反对跨国公司,(笑声)认为跨国公司就是对第三世界的剥削,所以要反对。答辩完了以后,召开分委员会议,共有5个委员会,我参加的就是教育委员会。每个国家的代表在教育委员会上也要发一次言。最后对中长期规划进行表决。对于扫除文盲,第三世界要扫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我就高高地举手。咱们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对不对?对于终身教育,我也不敢反对,因为我不懂,只好弃权,弃权也等于反对。(笑声)那时阿尔巴尼亚是我国的盟友,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虽然和苏联闹翻了,但还是支持我们的。其教育代表就坐在我斜对面,他老回过头来看我,看我举手他也举手,看我不举手他也不举手。(持续的笑声)开完会以后,法国教育部部长在凡尔赛宫宴请各个国家代表团,很隆重的宴请,气氛非常隆重,但是吃的东西太少了。(轻微笑声)大家拿一杯水或一杯酒,走来走去,就聊天嘛。有个澳大利亚代表就问我,中国怎么解决青年的失业问题?(笑声)我说,我们中国没有失业,(笑声)中学毕业生全部上山下乡去了,(笑声)农村有广阔的天地。(笑声/掌声)一句话就把他顶回去了。现在想起来觉得特别可笑,这是个愚蠢的笑话,但那个时候觉得立场特别坚定。这上山下乡不就是失业吗?到了“**”以后,我们再学习,就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本书,这本书大家可能有,很多老师都看过。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是20世纪教育方面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叫作《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委员会专门研究讨论后写成的报告,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就是法国的前总理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在1972年出版,我们到1976年才看到,由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先生翻译,她是一位心理学家,一位老教师,是她翻译出来的。但是1976年我国还没有一个出版社敢出版这本书。到了1979年,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次出版。这本书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类进入了学习型社会、学习化社会,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我们再往前看一看,1965年,法国学者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大会上做了一个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后来出了一个小册子,叫《终身教育引论》。他提出来,把人一生分成两半,前半生是学习,后半生是工作,是毫无科学根据的。现在应该是每一个人在他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这就是终身教育。那么这个终身教育是不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呢?

1980年初,我开始研究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的关系,再翻一翻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有三句话。第一句话:“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第二句话:“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这第二句话,我在1980年讲课的时候、做报告的时候,还要花一番工夫解释什么叫劳动变换,什么叫工人的流动。在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里头还有一句话,他说,到了未来的社会,一个人可以根据他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从一个岗位转到另外一个岗位。怎么转到另一个岗位?过去党教育我们一辈子在一个岗位上,做一颗螺丝钉,怎么转来转去,转到另一个岗位?不理解。怎么流动?不理解。那么,到了90年代我们就可以理解了。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下岗工人?为什么要下岗?不就是因为生产的变革吗?生产变了,工人不适应了,不就是要流动吗?不就是要失业吗?不就是要下岗吗?为什么90年代朱镕基当总理,一个命令让把所有的纺织机器、纺织纱锭全部“砸烂”,为什么?就是不能再生产了,那个东西太落后了,纺织出来的东西没人要,没法出口。机器太落后了,过去评劳动模范靠一分钟接多少个线头,现在还要接线头吗?现在都是计算机自动化了,完全变了。第三句话很长,我把它缩短了,就是要用全面发展的人代替局部发展的人。只有用全面发展的人代替局部发展的人,这个大工业生产才能继续下去。这是关系到大工业生产能不能生存的生死攸关的问题。140年以前(1867年)马克思就讲了,我学教育学的时候就学过,《资本论》看过了几遍,讲教育学的时候我也对学生讲过,怎么就没有弄懂呢?一碰上终身教育怎么就没有弄懂呢?后来我才明白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小农经济的环境当中,我们没有生活在大工业生产的环境当中。我们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80年代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就算是现在,我们的工业化也还没有最后完成,我们的农业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我们的农业还是处于一个小农经济的状况之下,还没有完成。所以我们不能理解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马克思100多年以前讲的话,所以闹出了这么个笑话。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有的人讲:“什么叫现代教育?一句话,就是终身教育。”国家有没有建立一个终身教育体系,就说明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是不是完成了,是不是建立起来了。我们比世界上发达国家落后了约30年,人家是1965年提出来的,我们是199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才第一次提到终身教育,所以我们晚了约30年。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来要勤于学习,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当前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素质教育。我今天不讲高等教育。我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基础教育,因为我现在是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是研究基础教育的。其实我当了多年的大学副校长,我过去对大学比较熟悉,现在我转到了基础教育,因为我对基础教育也有深厚感情。刚才讲了我是小学教师出身嘛,中学老师我当了好多年。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确实让人担忧,有的时候想起来都睡不好觉。孩子五六点钟就起床,10点或11点才睡觉,听说有的地方老师还规定必须12点才能睡觉,还要家长签字,就是12点的时候签字。这不是折磨孩子吗?放暑假,没有暑假。参加各种班,奥数班,什么班,等等。放寒假,没有寒假。过春节,我们大人过7天,他过3天。(轻微笑声)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是强迫的。当然这里头有个社会的问题,不光是教育的问题。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社会矛盾转移到教育上来。实际上教育承受不了,学校承受不了,老师承受不了,校长承受不了。社会的矛盾压在我们老师身上,压在我们校长身上,最终是压在我们学生身上。我们的学生体质下降,思想品德滑坡,学生现在非常脆弱。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虽然那个时候有阶级斗争,也还没有听说过孩子跳楼啊,自杀啊。现在怎么动不动就跳楼呢?前几天有个新闻报道,说有个女儿老玩电脑,老玩游戏,妈妈就批评她,说了几句,她一会儿就不见了。哪去了?阳台上跳下去了,没有了!这怎么弄啊?现在这个社会环境对我们教育来说是个很不好的环境。有很多不好的网吧,不想学习的孩子往网吧去,这是一个不好的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用功的孩子一天到晚埋头写作业。我们讲减轻负担,教育部发减轻负担的文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发了38次减轻负担的文件,但是减不下来。学校要减负,家长不答应,家长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上什么补习班,他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上补习班;别人家的孩子补课,他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补课。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被扭曲了,已经被异化了。教育本来是培养人的,现在变成摧残人。所以我最近提出了两个建议,登在网络上,有的人赞成,有的人骂我;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第一个建议就是前几年我提出来的,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评什么“三好”啊,小孩正在成长的时候,怎么就说A是好学生,B就不是好学生?我们把过去成人的一套,成人评模范、评先进的一套用到小孩身上,制造人为的竞争,这于理也不合啊。我们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就是人人都要“三好”啊。我们的教育方针并没有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要10%的学生达到,那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方针是针对每一个学生来讲的,那为什么只评10%的“三好”,90%的都不是“三好”?这符不符合教育规律?孩子正在成长当中,从理论上也不符合,从实际上也不符合。孩子在成长当中,他有的时候会犯错误。你一下子老早地给他定终身啦,说A是“三好”,B不是“三好”。对此,网上吵来吵去,有的人赞成,有的人不赞成。并不是我要炒作,我只是诚心诚意地从心底觉得这个不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为什么呢?因为10多年以前就有一位朋友跟我讲,他说他的孙女上小学一年级,刚上学,第二个礼拜就回来跟他说:“爷爷,我是班上第二号种子!”爷爷就问她什么是第二号种子,她说:“我们老师排队了,谁第一聪明,谁第二聪明,我是第二聪明。”(持久笑声)过了一个学期,她又回来讲:“爷爷,我们班上有八个笨蛋!”爷爷问她怎么有八个笨蛋,她说:“我们开班会了,老师说谁是笨蛋谁站起来。八个同学站起来了。”(笑声)你想从小他就认为自己是笨蛋,那他长大了还能成才吗?从小对自己没有自信心,没有自尊心,他将来能成才吗?我听了以后,觉得不要再评“三好学生”了。再加上现在评“三好”的做法出现许多弊端,成年人中的一些恶习被带到了学校。为了评“三好”,学生可以给老师送礼、走后门,还有跟同学搞好关系,就是让同学要选自己,种种弊端。我过去在北师大当副校长,有时也负责招生,要求保送生必须是三年“三好”。有的学生挺好的,只有两年“三好”。怎么办呢?中学校长对另外一个学生干部说:“你将来肯定能考上大学。你呀,把你的‘三好’借给他吧。”(笑声)这就是弄虚作假。所以我们后来不敢要保送生了。

前几年我讲了这一条建议,最近我又讲了一条建议,我说折磨孩子的奥数班可以停止了。网上又吵了一大通,这是怎么回事呢?2007年11月我在成都,成都市青羊区是中国教育学会的教改实验区,我们在这里搞了十几年的实验。那里的局长很有思想,他搞了四条减负令,叫教育局长令。第一道令就是小学生书包的重量不能超过学生体重的十分之一。(持续笑声)第二道令是布置作业不得超过多少小时,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几次,等等,我记不清了。但是这第一道令最突出了,有一段时间网上也在争论,说这是治标的办法,治标不治本,这都是形式主义,等等。但是我赞成。首先这对减负有措施、有行动,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同时对小学生有利,小学生本身只有四五十斤,要背十几斤的书包,身体怎么吃得消?现在要用拖车,(笑声)用拉杆式书包嘛。(笑声)那孩子受得了吗?首先把书包减下来,我赞成。成都市青羊区为了贯彻教育局长令开了一次座谈会,正好我到了成都。参加座谈会的有三部分代表,一部分是老师,一部分是学生,一部分是家长。就谈对减负令,老师有什么意见,学生有什么意见,家长有什么意见。大家都说赞成,学生当然更赞成了。有一个学生就说希望国家规定一天无作业日,(笑声)就像无烟日、无车日一样。(笑声)有的学生讲,作业还是要做的,但是最讨厌的是那种重复的、没有意义的、练习多少遍的作业。那个学生说得很好。最后要我说。我说我赞成书包要减轻。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首先是老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听懂学会,这样就可以少布置课外作业。其次是学校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家长不要再增加负担,不要买那么多辅导材料,不要让孩子上那么多补习班。我最讨厌奥数班,奥数班摧残人才。我说,奥数班的题目,有的连博士生都做不出来,让小学生去做奥数,有什么好处?我刚说完,一个男孩,估计也就五年级,举手起来说:“顾爷爷,您说取消奥数班,但是如果我不上奥数班,就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考不上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毕业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么养家糊口啊?”(持续笑声/长久掌声)也就是10岁或11岁的孩子,讲出这个话来,你说可笑不可笑?(笑声)完全是家长给他灌输的,完全是家长的话,对不对?还养家糊口呢!(笑声)现在这个社会已竞争激烈到这么个程度。要说这奥数班,我也是个“始作俑者”。奥数班一开始成立的时候,我在北师大当副校长。我们过去不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和科学比赛,后来说要参加国际比赛了,那怎么办?当时临时抱佛脚,国家教委就让几个附中,包括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附中办集训班,这像体育国家队训练似的,集中训练。于是就从各个省区市高中学生里选拔在数学、物理、化学方面有天赋的学生,成立了奥林匹克班。我就让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办了数学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分别办了物理班、化学班。集训了以后,第一年就一炮打响了,数学就拿了五块金牌,物理、化学都拿到了金牌。后来这些学生都被清华、北大免试录取了。一些中学看到学生得了奖可以免试保送入学,于是就都办起了奥数班。后来就有一批商人,看到这里的商机,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在社会上办起各种各样的奥数班,并且从中学延伸到小学。小学升初中也要看奥数的成绩,这样就泛滥起来。所以我们觉得这就被异化了,原来并没有这个意思,所以我说现在教育被异化了。本来是培养人的,现在是在摧残人。你说奥数不是摧残孩子吗?为什么只有奥数班,很少有奥物班、奥化班?因为物理、化学都要做实验,很难办得起来。数学一张纸就可以办起来了。(轻微笑声)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奥数教育可以说是走到了死胡同。我觉得必须改革,否则我们国家要想培养拔尖人才,要想培养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那是难上加难。

2006年,温家宝同志召开座谈会,分别是有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管理的座谈会。基础教育座谈会我去参加了。当时我们都讲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后来就提到免费师范生的问题。有人说是我提的,其实不是我提的。(轻微笑声)我声明不是我提的,温家宝同志早就深思熟虑。当时大家都讲到了教师的重要性,华东师大的叶澜老师,南京的一个中学校长,还有成都市青羊区的一位小学校长,他们讲完了我讲。我说现在社会上不尊重教师,一定要让全社会尊重教师,要吸收优秀的青年上师范,可以免交学费,或者贷款由政府来还。温家宝同志就说,不,就要免费。他说他今年(指2006年5月4日)到北师大去访问、考察。北师大送给他一份礼品,是他父亲的毕业证书和一封保证书,保证将来做教师。他说:“我今天已经把财政部部长带来了,我们一起商量,先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全部免费,可能要有几十个亿。”所以温家宝同志早就想好了。2007年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温家宝同志就讲到免费师范教育。免费师范教育虽然在六所师范大学试行,但是它向社会表明,全社会都要尊重教师,尊师重教首先要尊师。温家宝同志同时提出要培养一批教育家,让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懂得教育的教育家来办教育。为什么免费师范生要服务十年呢?就是希望这些免费师范生能够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成为教育家。当然还要吸收优秀的青年来从事教育工作。我觉得我们确实需要有一批教育家来办教育。

现在我们教育的外部条件不太好,我刚才讲了很多,社会竞争压在我们头上,但是教育内部是不是也应该改革呢?我们的老师是不是不要让孩子写100遍作业,写10遍作业行不行呢?不要做100个题,做10个题行不行呢?我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我刚才讲了,评选“三好学生”不符合教育规律。教育是一门科学,学生成长有规律,要懂得这个教育规律,要研究学生。同时教育又是一门艺术,老师要钻研这门艺术,艺术是要创造的。艺术不像科学,科学可以重复,做一个实验,可以重复,这个实验才算成功,才能证明你是对的。教育有很多经验是不可重复的,教育是有个性的。老师的风格也是有个性的,每个教育家的风格也是有个性的,要建立自己的风格。虽然外部环境不太好,但是我觉得教育内部还是有改进的必要。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造就一批真正热爱教育工作,真正热爱孩子,真正能够钻研,能够把教育看作一门科学,同时也把教育看作一门艺术的忠心耿耿的教育者。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优秀教师,他们教的学生,负担并不是很重,他们不是布置很多作业,他们是用他们的教育艺术来把知识教给学生,用他们的人格感染学生。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教师节前夕的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就谈到,教师要用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的魅力来赢得社会的尊敬。

今天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持续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党怀兴):刚才大家已经聆听了顾先生的报告。感谢顾先生!大家猜一下顾先生今年高寿?

听众:80。

主持人(党怀兴):80岁高龄的顾先生站在这里,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实在是让人敬佩!(持续掌声)应该说顾先生讲的当前中国教育的几个问题确实是最前端的。各位只要按顾先生说的去做,去思考,我想各位一定能成为未来的教育家。希望陕西师大能出现更多的教育家。再次感谢顾先生!(持续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请顾先生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A:顾先生,您好!我最近暑假回家做了一个调查。我们村辍学风气非常“流行”,许多初中生是在进入初一或初二时辍学的,而他们大部分是由于厌学而辍学的。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谢谢!

顾明远:现在辍学并不是因为经济问题,现在义务教育都免费了,不存在上不起学的问题,当然有些家庭(有困难),比如说住宿生可能增加一些负担。辍学的主要原因就是厌学。为什么厌学呢?就是教育不得法,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学习成绩不好。特别是初二辍学的情况是最严重的,这我也知道。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初二,家长一看,说:“你这功课都不及格,反正考高中也没有希望了,还不如早一点去打工呢。”从机会成本来讲,打工和上学差别很远,还不如早点打工去呢。所以就辍学了。我觉得,教育公平的问题是国家的责任。现在教育要做两个转变:一个转变是从“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到“人民教育由国家来办”,义务教育都是国家负担的;另一个转变就是由数量的发展转变到质量的提高。头一个转变是政府的责任,教育公平是政府的事。第二个转变就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学校的责任、校长的责任。

学生B:顾老师,您好!我在寒假期间曾经和一个小学生家长交流过,他就给孩子报奥数班,负担很重。我就说家长应该把负担减轻一点,他说这个事情家长没办法减轻,学校也没办法减轻。他的意见是,如果要减轻孩子的负担,应该从高往低减,从高等教育减到高中,再减到初中,然后减到小学。大学招收学生的时候不是看各科综合成绩,大学某一个专业,比如物理专业,应主要看学生在高中物理方面的表现,而不是看综合成绩。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或者是减轻负担。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顾明远: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讲的话,还可以讲半个钟头。(轻微笑声)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怎样解决呢?小学升初中,不要附加条件。现在重点中学收孩子要附加条件,要奥数班的成绩,看你还有什么特长,你钢琴弹得怎么样,各种附加条件直接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不要附加条件,是很好解决的,那大家就都不上补习班了,奥数班不也就消失了吗?其次,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问题。怎么说是传统文化的问题呢?孩子上学对家长来说有好几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孩子上不上得了好的学校,考得好不好,考的是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是家长的面子。孩子如果考得不好,上不了好的学校,家长没有面子。外国人不讲家长的面子,外国人是孩子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跟家长没关系。我们是一切跟家长有关系,考到清华大学,家长的面子就好看了。这就是传统,对不对?还有一些传统,比如说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因而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职业教育,做家长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职业高中。在制度上,国家也是不重视职业教育,为什么不把最好的中学办成职业高中,而要把最差的高中变成职业高中?这说明国家还是不重视职业教育。国外的家长没这个概念,孩子动手能力强,那么就去职业高中;他思维能力好,那就去上普通高中。所以这里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现在,家长无奈,老师也无奈,不能怪家长,也不能怪老师,这是传统势力的问题。所以要解放思想,而且制度也要变化。如果说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工资甚至要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是不是就会有一部分人不去挤着上普通大学,而是上职业高中?所以还是要有些制度上的保证、观念上的转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不是怪哪一个家长,环境就这样。但是,我们这个环境、这个传统是不是也应该改一改?(掌声)

学生C:顾老师,您好!在您刚才精彩的讲话中,我们听到您提到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但是很遗憾我没有听到您提幼儿园。我是学前教育的大三学生,我想问一下,这是不是也能说明在当前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国家还是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谢谢!(掌声)

顾明远: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对我的批评也很好。(笑声)我觉得应该重视学前教育,还有特殊教育。我在北师大当教育系系主任的时候,就在全国设立了第一个特殊教育的本科专业,我这不是吹牛,事实摆在那里。1979年我当教育系系主任,我就成立了一个特殊教育专业,招本科生。但是这个专业不景气。为什么不景气呢?很多人不愿意干这个工作。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以后也转行了,转到了别的专业里头去了。外国很多志愿者专门去做特殊教育的工作,很多大学的本科生、博士生去做特殊教育的教师。幼儿园也是这样。我们这几年对幼儿教育确实重视得不够。现在有很多地方提出来要普及十二年教育,要发展高中教育。我个人的意见,如果要讲义务教育的话,不是向高中延伸,而是应该向学前延伸。(持续掌声)因为学前3岁到6岁这个时候,是人一生发育最关键的时候。它要比高中重要得多。所以国家如果真正要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的话,应该先向前延伸,不要先向后延伸。后面当然也要普及,高中也要普及,但是不一定作为义务教育。因为现在全世界也很少有把义务教育延长到12年的,大多是9年。我国台湾省,现在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80%,但义务教育还只是9年。美国现在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80%了,但高中也不是义务的,义务教育的确应该向学前延伸。

学生D:顾老师,您好!我是陕西省的。我知道陕西省今年是第一次实行面对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我在寒假的时候做了一次调查。这次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程的量大,二是课程的深度有所增加,三是在课文的内容的安排上有所复杂化,四是关于课程改革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师资力量的配备不是很足。面对这些问题,您有什么看法呢?你认为这次课程改革能成功吗?谢谢!(掌声)

顾明远:我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对的。本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不要光强调死记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意识。为什么要搞探究性学习呢?为什么高中要搞模块呀?要搞选修啊?都是因为我刚才讲的培养学生的爱好,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让他们自己选。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改革过程当中,我觉得现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据我所知,现在正在修改课程标准,内容上会有所修改。另外一个,我们确实是准备不足,特别是师资的准备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老师对改革的理念也不是了解得很充分,改革本身要求的业务能力也还达不到。有这个问题,现在正在改。

主持人(党怀兴):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顾先生精彩的报告,并且祝福顾先生健康长寿,健康快乐!谢谢大家,谢谢顾先生!(持续热烈的掌声)

(录音整理:周先进、郭辉、张京京、乌兰图雅、鲍婷、王珊、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