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11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学院(现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现并入西南大学)6所学校举办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分别培训华北、华东、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地区高等学校的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我校积极筹备,第一任培训班的主任由当时的党委书记聂菊荪兼任,冒海天同志任副主任。当年10月即开班。第一期学员25名,第二至第五期每期学员都超过100人。教师是由教育系、心理系的老教授担任,并聘请了校外著名的大学校长、教育部各司局的领导为兼职教师。我曾在这个班上讲过比较高等教育这门课。
1984年我任北师大副校长,接任了这个培训班的主任。但这个时候高等学校干部培训工作逐渐出现低潮。原因主要是:首先,高等学校已经修复了“**”造成的创伤,学校秩序走上正轨,干部配备已经整齐,要求学习教育理论的愿望已经减弱;其次,现职干部已经接受过一次轮训;最后,学校工作繁忙,不可能长期脱产学习,一部分干部还顾虑到学习期间自己的岗位可能被别人顶替,因而不愿意出来学习。因此,高等学校干部培训班越办人数越少、时间越短、层次越低。第一期学习期限为一年,来学习的有不少是大学的校级领导干部,例如曾任北京市教委主任的耿学超同志就是第一期学员。从第二期开始,学习期限缩短到半年,到1984年以后,学习期限缩短到3个月,参加学习的除系处级干部外,还有一般干部。我感到这样下去难以为继。但是教育部对教育干部的培训是很重视的,不仅这6所学校的高等学校干部培训班属教育部和学校双重领导,而且教育部拨专款盖建培训大楼。我校的大楼于1986年完工并交付使用。同时教育部也不断委托我们办一些短训班,如人事干部培训班、外事工作干部培训班、后勤干部培训班等,但时间都很短,长则1个月,短则个把星期。长此以往,培训班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当时认识到,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国外早有这个专业。我国过去不重视教育管理的研究、管理干部的教育,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教育行政人员,都没有受过教育管理理论的教育和培训,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时有发生。应该让我国教育行政干部都受到教育管理理论的训练,具有现代管理的能力。因此我认为,要把教育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不能只是培训班的形式。为此我建议将我校的高等学校干部培训班改建成教育管理学院。首先是加强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同时把高等学校的干部培训扩大到基础教育,不仅只是高等教育,对教育行政干部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我的建议得到以王梓坤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的支持,并得到教育部批准。于是我国第一个教育管理学院于1985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诞生。不久华东师范大学也成立了教育管理学院。
当时,教育部也看到形势的变化,于1986年将6所高等学校干部培训班改建为地区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把干部培训扩大到基础教育。我校的高等学校干部培训班则改建为国家教委华北地区教育干部培训中心,由我任主任,冒海天任副主任,不久又调来马燮如为副主任。可惜冒海天同志于1991年不幸因病去世。冒海天同志是高等学校干部培训班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教育管理学院的元老,他为教育管理学院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永远怀念他。
教育管理学院是一个教学实体,它不能像培训班那样从外面聘请教师来讲课,应该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因而我从学校要来了教授编制的名额,把孙喜亭老师从教育系调来任教育管理学院的首任教授,把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安文铸聘为副教授,又从数学系调进程书肖副教授担任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师,动员学院原有的教师承担起课程,同时在校内校外聘请了十多位兼职教师,如教育系陈孝彬、中央教科所孟明义、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一凡、当时的计划司司长尚志、北京工业大学樊恭休等,于是教师队伍初步建立起来。建成教学实体就要有学生。建立教育管理学本科专业是不现实的,因为教育系已经有这个专业。于是我们从高等学校干部培训班的实际出发,先申报高等教育学硕士点。1985年学位第三批审核时,我们就成功地获得高等教育学硕士授予权,1986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91年我们又成功地获得教育管理学硕士授予权,1996年获得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授予权。这样,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初步完成。在这期间,我们从我校教育系、经济系、外教所以及外校聘任了多名博士,留任了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截至2006年年底已有16名博士,其中已有7名升为教授。一支高学历的、生气勃勃的教师队伍建立起来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业务方面的形势有了好转。教育界呼吁校长、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声音高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重视对校长的培训,于是在90年代中期掀起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办学热潮。教育管理学院首先接受了沈阳市的校长培训班工作,后来改为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至2005年已办了十几年,共15个班,接着又为广东中山市举办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可以说是应接不暇。1996年我院又获得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授予权,1997年开始招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99年以后研究生扩大招生,这一系列举措给教育管理学院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学院抓住了这个机遇,扩大发展。现在学院的教育经济和管理学已是北京市的重点学科。学院承担着教育部、北京市和国际组织的多项科研任务。2005年有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160余名。学院呈现了一派生气蓬勃的气象,真正成为我国教育管理学科重要的研究基地和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基地。
2000年早春顾明远先生在北师大
我担任学院院长整整20年,但主要是挂名院长,具体工作都是几位副院长做的。开始是冒海天同志主持工作;冒海天同志去世后,由马燮如同志主持工作;马燮如同志离休后,由陈忠文、邸明杰相继任副主任、副院长并主持工作。现在他们也已相继离、退休,我则于2004年离任,担任名誉院长。学院能够走到今天,与他们这些领导的敬业精神有关。特别是邸明杰同志,担任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的时间最长,为学院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学院的全体教师和职工都能像院训中写道的“团结勤奋,求是有为”那样,兢兢业业,团结一致,这是学院的希望所在。现在我们都已把工作交给年轻学者,他们学历高、能力强、有朝气。我祝愿他们为学院开创新的局面。
不过教育管理学院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经过几次危机。第一次危机就是上面提到的在80年代中后期,高等学校干部培训任务萎缩,不知高等学校干部培训班何去何从。这个危机被我们以建立教育管理学院、扩大培训范围、招收研究生的方式克服了。第二次危机是90年代初,这次危机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业务方面的危机。当时国家教委委托举办的培训班不多,招收研究生名额有限,不少年轻教师感到彷徨,觉得前途未卜。但我认定一个理,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应该由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担负起来。于是我当时向年轻人指出,既然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人研究它、发展它,我们北师大应该担负这个任务,我们年轻人应该担起建设教育管理学的担子。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即使培训任务萎缩,我们也可以把教育管理学院办成研究机构,成立教育管理研究所。于是大家的心情才稳定下来。二是来自学校的机构改革。当时的学校领导总是想把教育管理学院与经济管理合并,成立管理学院。我一再给学校领导申述教育管理学院独立存在的理由: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母学科既有管理学又有教育学,而且教育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它以育人为对象,不是以物为对象,它应与教育而不是与经济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北师大的特色就是教育,应该把教育学科凸显出来,我校教育管理学院在社会上已经有一定的影响,是北师大的一个品牌,不能随意撤销;另外,教育管理学院又肩负国家教委华北地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的任务,是国家教委的一个下属机构,没有得到国家教委的同意是不能被撤销的。经过力争,教育管理学院才得以保留至今。可惜后来在成立教育学部时又把教育管理学院的培训任务分了出去,教育管理学院成了单纯地培养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