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学的这一段时间正是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中苏关系最好的时期,我们学校里丰富的文化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有很多看电影和听音乐会的机会。
苏联的大学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由共青团组织,老师从来都不参加。夏天有志愿劳动队,大家或参加夏令营担任少先队辅导员,或参加大学生建筑队,可以赚一些钱。秋天组织同学到农村去刨土豆,这是义务劳动。平时校内也有各种活动,如定期举行时事报告会,请宣传员或者塔斯社的记者来讲国际、国内形势。这些报告会都是自愿参加的。文艺活动更是丰富多彩,除了几乎每个周末都举办舞会外,还有系列音乐会,但需要购票入场,都是开学初就预购系列票,每周或每两周举行一次。同学们参加这些活动都像过节一样,要认真打扮一番,当然主要是女同学。无论是到大剧院看戏,还是在学校小礼堂听音乐会,女同学都穿戴得很讲究。他们把上剧院当作学校学习的重要部分。我们在学习俄罗斯文学课时,有许多著名的作品要阅读。但是这么多书怎么来得及读?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到剧院去看戏,以代替读书,从剧中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等。我们对契诃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许多作品都是这样了解的。
各个班级的共青团也常常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观国立特列斯基雅可夫画廊(即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编者注)。这是一个系列参观,每两周去一次,整整去了一学年。从15世纪的神像画到19世纪现实主义的作品,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派的作品应有尽有。讲解员系列地向我们介绍讲解。我最喜欢的是19世纪列宾、苏洛可夫(即苏里科——编者注)等人的作品,都是一些气势宏伟的历史画卷,也有一些生活小品很耐人寻味。这些作品都是世界艺术精品。系列地参观画廊,不仅使我们得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而且学习到了许多历史知识、美学知识,受到了一次深入的审美教育。
新年除夕之夜,俄罗斯教育部为各国留学生在克里姆林宫乔治大厅举行元旦联欢会。有一次我们还组织了一个腰鼓队在联欢会上表演。联欢会上各国留学生和苏联学生尽情地跳舞、亲切地交流。我们还参观了克里姆林宫内17世纪的豪华宫殿和博物馆。当时克里姆林宫还没有公开开放,所以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参观,真是特别的待遇、难得的机会。
夏天有到各种休养所休养的活动,一般都是由工会组织。师范学院的学生也算教育工会的一员,因此也能享受到休养所休养的权利,但是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有这种机会。中国留学生得到特别照顾,几乎每年暑假都能有这种机会。休养所和夏令营一样,都建立在郊外风景优美的地方。一般为期一个星期,全部是免费。休养所也组织各种活动,但大多时间是自由活动,可以到附近河里去划船、游泳,也可以到森林里去采蘑菇。但一般不能走得太远,因为森林很深很远,走进去往往会迷失方向,走不出来。
1954年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新年晚会,右三为顾明远
有一年夏天,苏联高等教育部组织外国留学生远足旅游,专门雇了一条船,从莫斯科出发沿着伏尔加河一直航行到黑海边上的阿斯特拉罕,行程20多天。沿途参观了许多城市,访问了列宁的故乡、高尔基的故居、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遗迹,还有许多其他名胜古迹。我们吃住在船上,白天靠岸参观,夜里航行。船上200多名留学生,大多是中国人,也有少数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朝鲜等国的留学生。东欧国家的多数留学生暑假都回家去了,中朝留学生一般都不能回国,所以苏联政府也特别关照我们。船上是一所国际学校,旅途之热闹可想而知。晚上我们举行各种晚会,舞会自不必说,还举办了音乐会。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的演唱给大家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著名的音乐指挥家李德伦是我们留学生中的老大哥,经常给我们讲笑话。我作为中国留学生学会的干部,有幸成为这次旅行的组织者。指挥这个200多人的队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上岸、上船都费很大劲,特别是一次在伏尔加河上游泳的活动,可让我担惊受怕了半天。我自己不敢下水游泳,坐在岸上,眼盯着河水,一个个数着人头,生怕少一个。好在那时候大家的组织性、纪律性都比较强,20多天里没有出任何事故。
顾明远先生留苏期间参观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故居(左)、高尔基故居(上)和契诃夫故居(下)
最难忘的一次旅行是在最后一个学年的暑假,教育工会组织的一次横穿克里米亚地区的徒步旅行。旅行队一行10多个人,有莫斯科地区的中小学老师,也有师范院校的学生。我毅然报了名。说是徒步旅行,实际上也只有一小段,约200多千米路程,但都是山路。我们先坐火车到塞伐斯托波尔,那里设有一个营地,在那里一面参观,一面集中训练了几天,包括徒步旅行需要的一些知识,准备一些用具,还进行了一次演习,来回走了10多千米。
到正式出发,我们背着背包,带着必要的食品和饮水,由一名向导带领。第一天翻过一座小山,就到了第二个营地。这一天走的路不多,才约30千米,大概是为了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太累。在营地住了两天,游览了附近的峡谷,参加了集体农场的劳动,还组织了一次晚会。第三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就出发,这次背的东西很多,因为前面再也没有集中的营地了。一天中翻过了两个山头,走了五六十千米的山路,到了一座山下,在一个农户家里取了帐篷、炊具,再次上山。走到山头已经天黑了。大家立即动手把帐篷支起来,搭灶做饭。山上一片漆黑,而且雾很重,我们靠一盏油灯照明。我有一次站起来,只见后面一个大黑影,把我吓了一大跳。原来是灯光把我的影子照到雾上,雾好像一个大屏幕,人影照上去显得很高大,像什么野兽扑过来,真有点吓人。山上很冷,一个帐篷里可以睡两个人,我们都睡在睡袋里,倒也很暖和。
新年晚会上扭秧歌,右一为顾明远
徒步旅行中整装待发的顾明远先生
第二天一早起来,把睡袋帐篷收拾好,放在原地,山下的农户会来取走,供下一批旅行者使用。我们又走了一天,到了另一个山顶,那里有一些古迹。晚上就住在一个山洞里。第三天又走了一整天,翻过几个山头,到达了克里米亚半岛上最高的山顶,名字已经忘记了,据说海拔有1000多米。这里像一个小市镇,有一座小旅馆,几爿小商店。我们就在小旅馆里住了一夜。山高天寒,夜里很凉。
翌日下山,因为此山很陡,靠海的一边几乎是直上直下,因此大半天就走到了黑海边的小镇阿洛波卡。
阿洛波卡是一个美丽的小镇,也是旅游休养胜地,有美丽的海滨浴场,还有人工精心设计栽培的植物园,景色如画。小镇十分宁静舒适,充满着俄罗斯情调。我们在那里住了两天,真舍不得离开。
离开阿洛波卡,我们又步行到克里米亚最美丽的小城雅尔塔。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曾在这里聚会,签订了著名的《雅尔塔协定》,小城也因此闻名于世。小城也是一个休养胜地,附近布满了苏联政府的高级别墅,有点像我国的北戴河。我们在那里参观了雅尔塔会议的会址和其他一些名胜古迹,徒步旅行队也就在此地解散。每个人获得一枚徒步旅行者纪念章,作为完成一项体育运动的标志。
顾明远先生在到雅尔塔途中
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一路上欣赏了俄罗斯大地的自然风光,而且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们走过的地方都是高山峻岭,没有道路,有些地方十分险峻。这对我这样一个从小生长在江南小城里的人来说真是不小的考验,但更让我佩服的还是旅行队里的俄罗斯姑娘们,她们居然能穿着高跟鞋爬上上千米的高峰。旅行队是一个很好的集体,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舞,克服了不少困难,5天内走完了200多千米的崎岖山路。队里有一对夫妇,是莫斯科郊区的农村教师,我们建立了友谊。当年十月革命节假日他们邀请我们到农村做客,他们用藏在地窖里的香肠、奶酪、土豆款待我们。这种友好的情景,虽50多年过去了,但至今仍恍如昨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特别为这种活动的形式和组织所吸引。我觉得这是对青少年极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它的组织安排十分周密:旅行是在大自然中,路途并不长,是一般青少年完全可以承受的;沿途设有几个营地,在那里可以休整和补充食品;每个小队有一名向导,他领着大家走,虽然走的都是崎岖小道,但向导是很熟悉路线的,知道哪里可以休息、哪里有泉水,天黑之前一定会到达预定的宿营地;旅行之前还有几天训练和准备的时间,如果不适应,半途可以退出。周蕖(顾先生之妻——编者注)曾经也是这个旅行队的队员,但走了第一站就坚持不下来了,那时她正患着关节炎。后来在第一站营地里我们遇到一位苏联将军,将军就直接用吉普车把她带到阿洛波卡。我在想,这种活动我们中国不也可以组织吗?共青团可以组织这种活动,旅行社也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当然要从教育着眼,光从赚钱的角度考虑就难以组织得好。
我们学校有很多国家的留学生,我们班上就有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的同学。第一、第二年宿舍里住的是朝鲜、蒙古的留学生,第三、第四年住的是德国、匈牙利的留学生。我们友好相处,正如一个国际大家庭。
我在苏联留学的五年是中苏关系最好的年代。苏联百姓对中国留学生特别友好,特别是我们刚到苏联的1951年,我国志愿军把美国军队打回“三八”线。苏联老百姓把我们留学生当英雄看待,处处给我们最优惠的待遇,例如购买电影票可以免排长队。当时学校旁边有一个俱乐部,我们常去那里看电影。一有新电影,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就给我们留学生最好的座位。我们在这五年享受到了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据说现在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不太受欢迎,这固然是因为时代变化了,俄罗斯也变了,民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但恐怕我们的年轻留学生也变了,不像我们当年那样认真读书了。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当然希望大环境能够向好的方向转变。但我们的留学生也要自尊自爱,发扬老一代留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这是题外话,有感而发。
1951年8月到1956年7月,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留学生,在苏联生活了整整五年,这是在中苏合作时期,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难得和重要的机会。
顾明远先生徒手滑行通过林中山涧的英姿
留苏期间,顾明远先生和周蕖女士的合照
[1] 此数据为2005年统计结果。——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