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智慧、勇气与慈悲的“地球民族主义者”
池田
我非常赞成用文化和教育搭建“和平之桥”,这正是我们对话的主题。我将竭尽全力使这座桥更加牢固。
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历史,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大潮流是在和平与共生的道路上前进。为了使这一潮流加速,我们应将人类的智慧集结起来。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国与外国的交流都更为容易。但重要的是,要使共存共荣的思想在这一基础上生根,就必须培养青年具有“一个世界”的认识,也就是说,培养世界公民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之前也提到,创价学会第一任会长牧口常三郎在一百多年前民族主义兴盛的时代就在《人生地理学》中强调说,人们应当有“乡土民”“国民”“世界民”的多重自觉。[58]我的恩师、第二任会长户田城圣也大声疾呼:“我的思想是地球民族主义!”[59]他说此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西冷战正趋于激化的1952年,至今已有六十年了。在那个人们还拘泥于国家、民族、宗教、意识形态差异的时代,他从人类的立场出发,认为人应该具有成为人人所生活的地球上的世界公民的自觉,这才是创造和平的关键。
1996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列举了世界公民的三大要素:第一,深刻认识生命之相关性的“智慧之人”;第二,并非恐惧和拒绝人种、民族和文化的差异,而是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并将其作为成长资粮的“勇敢之人”;第三,无论远近,对在任何地方受苦之人都抱以同情与协助之心的“慈悲之人”。[60]我认为,人类应在相互关联、互受恩惠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追求与他者的和谐。
那么,以这一点为前提,应以怎样的教育培养世界公民呢?
我举些我们的例子吧。日本有些地方为了反思过去,尝试让了解战争的老一辈谈他们当时的体验,在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今天,这种努力越来越重要了。我们创价学会早就积极开展了这种运动。我们自1974年就开始出版的《留给不了解战争的世代》目前已经出到十八卷,这套书收集了三千多人的战争经历。[61]特别是日本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所以也收集了核武器如何恐怖方面的证言。此外,我们还以妇女为核心举办了创造和平文化论坛,举行向一般市民普及知识的展示活动,推进各种形式的和平教育。
和平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都是全人类的课题。我与贵国学术界大师饶宗颐博士也曾谈到这一话题。饶宗颐博士说:“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爱护地球。大量消耗能源的时代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现代人对地球资源的浪费是惊人的,环境不断恶化,这是对肆意破坏大自然的一种惩罚,我们必须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绝对不能放松。”[62]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的枯竭化已经愈发严重,我们将如何应对?我们要发展节能技术,向再生利用型社会转变,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每个人的自觉,这是自不待言的。环境教育涉及多种层次,我们国际创价学会与其他的非政府组织共同合作,向联合国呼吁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活动[63]。这一活动自2005年开展以来,以展示和演讲等形式开展了“启蒙运动”。
此外,日本还开展各种活动,作为身边的日常教育。如为使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而进行的垃圾分类,开展到森林捡垃圾及清扫、植树等运动,以教育孩子们有爱护自然之心。创价学园的中小学和创价大学还有爱护萤火虫、培育樱花莲花等自然保护活动。在关西的创价学园于十几年前就参加了美国航天局(NASA)的教育项目,这个项目是世界各国的中学生远程操作国际宇宙空间站的照相机对地球进行拍照的活动,同学们分析他们自己拍到的地球照片,并举办环境保护展示会。
不仅在日本国内,我们还把环境教育推展到世界各地,如在南美的巴西设立的亚马孙自然环境研究中心和创价大学自然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如何防止森林被进一步破坏、如何保护森林和环境。特别是亚马孙自然环境研究中心积极推动植树造林,该中心与政府部门合作,让公立学校的学生每周到保护区一次,进行环境教育。
我介绍了我们的一些实践,可以说,把环境作为青少年身边的问题而对他们进行教育,在今后是愈发重要了。
我举了一些通过和平教育及环境教育来培养世界公民的例子,此外,我还谈过语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64]。顾先生认为要培养世界公民,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顾
前面我介绍了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它把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战略地位。对青年的要求包括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纲要还要求扩大教育开放,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现在全国都在贯彻落实纲要,许多学校也提出了培养“世界公民”的主张。
创价学会的历届领导人都提倡培养“世界公民”,是非常有远见的主张。池田先生身先士卒,到处宣传和平,提出“世界公民”应是“智慧的人”“勇敢的人”“慈悲的人”,并且借用经历战争苦难的老一辈的亲身体验来教育青年,做了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创价大学做的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