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4](1 / 1)

学校教育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聚焦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素养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中慢慢养成。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要进行三方面的努力。

第一,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学校教育不能只盯着书本知识,练就一个好体魄是学习的前提。在体育锻炼中要培养学生坚韧、友善、合作、民主、竞争等价值观。今天大力推广的校园足球,其定位既包括强身健体,也包括精神追求、团队意识等。学校教育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比如,自己整理器材、装备,换衣、换鞋,收拾东西,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习惯。小时候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长大之后就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不会依靠别人。另外,要培养学生阳光、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自信、自尊、自强;容纳别人,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我几次来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每到一处,学生们都会向我和其他教师行标准的鞠躬礼。学校的窦校长说清华附小有三张名片,即“微笑、感谢、赞美”。我想,这就是与人相处的礼仪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濡染中,学生心态阳光、相处融洽、团结向上。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今天社会上的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

第二,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文化修养,更要使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今天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业水平不成问题,但现实中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变成了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学生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怎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学校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功课太重会扼杀儿童的好奇心,为此,学校教育要思考怎样建立一种平衡:在保护好奇心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我在清华附小听了一节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种子的传播方式”。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着急地和盘托出,而是先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质疑,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疑问的过程。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提倡。

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人都生活在社会中,这是人的社会性。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要了解社会,学会共处,学会改变,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教师特别要关注学生社会情绪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与人沟通交流。尤其是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很普遍,自我中心意识很强烈,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让他们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清华附小提出的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基于本校学生的群体特点,遵循学校“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体现“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办学理念,秉承清华大学的思想与精神,体现出学校在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自觉追求,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五大核心素养对国际上公认的关于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人与社会”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1+X课程”改革,积极回答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清华附小的“1+X课程”改革在学校迈入新百年之际又有了新的跨越。我感觉,学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1+X课程”是从培养完整的人的高度出发,进行的大胆而又稳妥的课程整合的尝试。比如,学校的科学阅读课,老师通过汇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科学知识,这就是语文与科学的整合,很新颖,有创新。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标签、便条,并将这些标签和便条最后整理成表格。学生学会了一种提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这种方式可以迁移到学生的其他阅读中。

这让我想到最近芬兰提出的: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强调综合;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这符合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只从学科的角度出发,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比如,数学原来总是强调其集成性的学习体系,认为不把目前的知识弄清楚,后面的内容就学不会,就像不学代数,那么学线性代数就会很难。但是现代社会许多知识的学习并不适用于这种集成性的体系。目前的教育改革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必须提高教学的综合性。清华附小的“1+X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课程,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当今时代的需要。

除了课程设置强调整合,在课程实施上,教师专业领域的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勤于问“为什么”,而不是仅牢记现象的结论。比如,语文课本发下来,很多学生一两天就看完了,每个学生对于课文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将自己悟出的道理讲出来。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思想不一样,老师应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样他会受用一辈子。我一直主张小学老师应该成为全能型老师,更好地整合各学科知识。清华附小的老师正向这个方向努力,并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转型。我发现在他们的科学阅读课上,学生所获得的远远超出科学知识、阅读能力,更指向意识、审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我认为,清华附小的课程整合,除了展现学生的进步以外,还展现了教师整合素养的提升。

清华附小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1+X课程”改革,对于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价值引领的意义。祝愿清华附小的课程改革之路越走越宽阔,希望所有学校的课程改革都能做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