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1 / 1)

民族问题历来是各国、各地区敏感的问题。当今世界的许多冲突,差不多都与民族之间的利益有关。因此,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国与国和睦相处的基础。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讲,多民族国家也存在民族之间的矛盾和融合问题,建立一个文明的、融合的、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础,也是各民族交往、沟通、理解、融合的桥梁。因此,研究各国民族教育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对于发展我国民族教育、促进民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概念界定

任何研究都需要对研究的对象、概念做明确的界定。比较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概念的同一性,内容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在进行民族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时,就必须对“民族”“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几个概念做一个清晰的界定。

什么叫民族?《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2]《辞海》的解释是:“人类社会共同体形式之一。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为共同文化特点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3]

可见,构成民族的必要因素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少数民族一般指多民族国家中相对于主体民族,人口较少,地域经济、文化教育不够发达的民族。民族教育——我国在各种文献中讲的民族教育,实际上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即国家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有政策和举措。

按照以上民族的标准,我们民族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研究对象中的几个发达国家,除俄罗斯、印度是比较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外,其他几个发达国家都算不上是多民族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其主体是白人移民,只有少数土著居民。这些土著居民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心理,分散在不同的相对集中的地域,具有少数民族的特点。[4]另外,这些发达国家都有大批外族移民,如美国有非洲移民、墨西哥移民、亚裔移民,法国有大量的非洲移民,德国有土耳其移民等。这些移民虽然有些还保留着本民族语言和一些文化传统,但基本上已经融入主体民族之中,缺少独立民族的特点。印度除有多种民族外,还有种姓的区别,这已经不是民族问题,而是社会阶层问题。但低种姓的居民的教育处境与高种姓的教育处境大不相同,因而也有一个对低种姓居民的教育政策的 问题。

因此,我们在民族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中,要把比较的对象修正一下,主要是比较各国对于少数族系居民的教育政策。多民族国家可以指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非多民族国家可以指对非主体民族的移民的教育政策。

二、比较的内容

民族教育政策与各国的民族政策有关。当前世界上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民族自治型,如中国和俄罗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成立自治区、自治州,同时使用国家的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实行民族自治;另一种是融入型,如美国,采取的是熔炉政策,土著民族和外来移民都融入白人主体之中。[5]两种民族政策之下的民族教育有很大不同。其共同点,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地方是对待少数民族(族群)、少数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三大方面的政策。

首先是少数民族(族群)教育发展的问题。少数民族(族群)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比较落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促进教育的公平,重点应该在少数民族教育上。文明国家都要关心少数民族(族群)的教育问题,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各国政府采取什么政策来加速发展他们的教育,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我国实施高考招生加分制度等,也是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其次是双语教育问题。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也就失去了民族的特性。当然,有许多少数民族使用的就是他们的民族语言。发展民族教育就要发展他们的民族语言。但是,为了与主体民族交往,为了融入一个国家的大民族之中,少数民族又需要学习主体民族的语言,即国家通用的语言。这就出现了双语教育问题。研究民族教育政策就不能不研究双语教育问题。双语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是民族语言和通用语言的关系,有没有主次问题?二是双语教育怎样进行的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通用语言最适宜?三是有的双语是同一语系,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有的非同一语系,学习就比较困难。四是文化背景不同,对不同语言的理解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研究中不可能都一一回答,我们只能粗略地研究各国对双语教育所采取的政策举措。

最后是民族理解教育问题。民族教育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进行民族理解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是国家昌盛、民族繁荣的基础。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心理素质不同,民族之间出现矛盾就不足为奇。关键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教育是民族沟通、理解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在主体民族的教育中加强民族理解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对大民族主义,反对民族歧视就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教育规划纲要》就特别强调:“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各国反对民族歧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和举措值得比较研究。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应该是民族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方法

研究各国的民族教育政策,首先要对各国的民族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前面讲到,各国民族构成十分复杂。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数占大多数,少数民族有55个。而美国就非常复杂,主体是白人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还有一部分印第安人,然后是从非洲来的黑人及其后裔,以及后来不断涌入的墨西哥移民、亚洲移民。这些移民虽然保留着某些原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但并无共同的定居地域,形成不了一个民族。法国主要是法兰西民族。德国主要是日耳曼民族,其他是各洲移民。因此,研究各国的民族教育政策,需要实事求是,不能只限于我们上面说到的少数民族的界定,还应包括属于非主体民族的移民族群。

比较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是文化研究。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各民族的文化是不同的,而文化心理素质是构成民族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研究各国民族教育政策,就必须研究该国的主流文化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文化研究,当然莫过于采用社会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深入研究对象的民族中,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但是一般比较教育研究者难以做到。我们主要是从文献资料中查找线索,即所谓文献研究法。当然,研究民族教育政策不是研究民族文化本身,但一项民族教育政策的出台,总有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才能理解所出台政策的意义。同时,研究还应该了解该项政策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切莫就事论事,妄下结论。

本来,比较教育的原则是要具有可比性的,但各国民族教育政策缺乏可比性。在不可比的情况下找到民族教育政策的差异,也可以算作一种特殊的方法吧。

[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重大(重点)课题“主要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比较研究”(课题编号:ADA100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原载《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90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131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 滕大春:《美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