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做经师,更做人师[1](1 / 1)

今年(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与师生代表座谈,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详细阐明了当今世界教育在国际竞争、增强国力中的重要地位以后,号召广大教师要做一名好老师,并详细阐述了好老师应该具有四方面品质,即需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这四方面品质中,教师的思想品德是核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唐代韩愈的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后说:“‘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也就是说,一名好老师,既要是经师,更要是人师。

人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教师的理想信念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二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教师不是一般的谋生的职业,它关系到年青一代的成长、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国家的盛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几代人的努力,要靠教育培养人才。教师要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教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

教师要传道,自己就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道德的楷模。教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才能引领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他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这一点讲得特别好,我深有体会。我经常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种爱就是仁爱。孔子曾说:“仁者爱人。”人要有爱人之心,老师对学生更应有仁爱之心。老师要用爱心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火花,开启通向知识的智慧之门。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老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也是老师的职业信念。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老师。老师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各种需要,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提到老师要对学生有宽容之心。他说:“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好老师总是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亮点,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学生的缺点。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时是会犯错误的。老师不能歧视学生,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做好人师,也需要做经师。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所谓学识,就是学问和见识。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教师本人就要有扎实的知识,而且有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智慧。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潭水;而且要懂得教育规律,懂得青少年发展的规律,遵循教育规律,用最有效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但教师闻道在先,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可以为学生设计良好的环境,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帮助学生排难解困。好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

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就是要学习,把学习作为进步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好老师的四点要求,就是每个老师学习努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娓娓道来、循循善诱,非常平实,很有人情味。老师们要认真学习、细细体会。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提高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有了高度的认识和热情,就会不断去钻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就要有奉献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要求真、要创新,就要学习。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老师要终身学习,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范,不仅要学习教育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甚至与教师职业无关的知识。教理科的老师不妨学点文学艺术;教文科的老师不妨读点科普作品,以便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提高了,不仅自己的生活品位提高了,而且能高屋建瓴地理解教育的真谛,从而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好老师。

[1]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