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的共性与个性[1](1 / 1)

一、大学文化的共性

2009年,我在清华大学的论坛上曾经说过: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这是大学的共性。自中世纪大学建立以来,众多老师和学生集聚在一起自由讨论,研究学术,追求真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引擎,很多新知识、新科技都是在校园里诞生的。大学不仅通过学术研究创造了知识,而且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观。中国古代大学也注重创新。中国经典《大学》中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在注释中说:“亲当作新。”又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所以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创新,就要有新的思维方式。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讲,我们日常生活中缝衣服用的针,针眼总是在粗的一头,一根针一根线,缝制衣服是很慢的,但是把针眼设在针尖上,就发明了缝纫机,缝衣服的效率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这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所创造的奇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思潮变幻莫测,如果没有思维方式的创新,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2012年3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报告,介绍了21世纪技术评估和教学项目组,汇集来自世界各地60多个研究机构250多位研究者的意见。该报告指出21世纪学生要掌握的4个方面的技能:①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思维,决策与学习能力。②工作方式。培养沟通、合作能力。③工作工具。掌握信息技术,信息处理能力。④生活技能。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品质,会设计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具有个人与社会责任感。报告还特别提到要培养学生无定式的复杂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并说这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2]

育人更是大学的使命,这是大学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本质特征。过去常说,大学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又提出大学要传承文化,大学就有了四大职能。尽管大学的功能在不断丰富,但大学的核心任务还是育人,培养适应时代的新人。大学的文化建设既要重视传统,又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说到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我想起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年(2013年)是题词30周年,8月,中央文献研究室、教育部和四川省政府在四川广安召开了纪念会暨研讨会。我对“三个面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过去往往把“三个面向”割裂开,仅从教育的角度理解“三个面向”,以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面向世界就是向外国学习科学技术,学习外国办学经验;教育要面向未来是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这种理解当然也是对的。但我认为“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从邓小平1978年在科学大会上的讲话就可以看出,邓小平当时对我国恢复经济,实现现代化是心急如焚,对人才需求是如饥似渴。实现“四个现代化”,一要资金,二要技术,三要人才。那时我们什么都没有。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但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所以教育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学习。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不是跟在人们后面,而是要超越,要创新,而且因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所以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对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邓小平在科学大会上还详细论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所以我认为,“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培养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才。在今天,这个思想更重要。大家都在议论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这对我们是很好的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就要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培养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科技的人才,这是大学的使命。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就要创新思维方式,创新知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大学文化建设不能离开这个历史使命。

当然,大学的文化建设不只是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要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树立人文精神。其实,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充满着人文精神,如创新精神、严谨学风、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是当今大学文化的发展趋势。

二、大学文化的个性

求真育人是大学的共性,大学文化要围绕着求真育人这个核心来建设,所以大学要建立学术中心,要有大师,要有创新的机制,这是大学文化的共性。大学文化还应该有个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文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就有不同的文化。我不能妄加概括它们的不同,但恐怕大家心里都会有这种感觉。两校的文化是不同的。而就北京师范大学而言,它的文化特质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即使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已经不是纯粹的培养师资的师范大学,但仍然传承着这个校训,它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化。

大学文化的个性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大学的历史传承中来,也是从大学求真育人的使命中来,从大学的办学特色中来。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办学定位、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办学模式、不同的学术中心、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教师风格、不同的管理方式等,经过长期积累、碰撞和磨合,形成全校师生的共识,逐渐成为学校的传统。纵观历史,有名的大学无不是有卓越的领导人和多位大师级的人物,办出特色,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北大有蔡元培,清华有梅贻琦,南开有张伯苓,天津大学有茅以升,并且各校都有许多大师级的人物。

前不久,财经频道记者访问牛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校长,问他们为什么能培养出那么多首相、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都认为因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牛津大学实行导师制,导师每周都要与学生一对一地座谈讨论,考试的时候必须穿正装;耶鲁大学的目标是培养领袖,强调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小布什在耶鲁时学习成绩并不好,每门功课都是C,但他是棒球队的队长、俱乐部的领袖。这说明这两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传统。当然,他们有些是培养贵族的传统,但我们也应该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建立自己大学的文化传统。

当前我国大学缺乏个性,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大学都以清华、北大为蓝本,贪大求全,没有特色。在办学上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个性化的学校文化。就拿学校的校训来说,也是千篇一律,什么“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等,都是口号式的,缺乏个性,没有体现本校文化的特色,也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三、大学文化的缺失

为什么今天大家呼吁大学文化建设?因为大学文化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大学缺乏高雅文化的引领。大学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但大学文化又有它的特殊性。大学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多元的,有主流的、非主流的,有高雅的、低俗的。当然大学文化要认同社会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它是社会主流文化主要阵地。但对非主流文化要有选择、批判、改造和宽容的精神。社会文化有雅俗之分,大学文化应该是高雅的文化。大学校园里当然不可能完全排斥俗文化,特别是当今时代,新媒体传播的大多是俗文化。这种俗文化对大学的影响很大,但大学毕竟是学术的殿堂,是精英荟萃的地方,大学应该树立雅文化的大旗,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

二是大学官僚化,缺乏科学民主。几年前,周光召就说“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氛围太少”。我们今天的大学何尝不是这样。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很少开会,形同虚设;教授的话语权太小;学校建设什么学科,学校怎么发展,以什么学科为学术中心,往往是在学校领导行政会议上决定的,而不是通过学术委员会来决定。这也不能完全怪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统得就很死。没有科学民主,也不可能有科学决策。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应该是大学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精神。

三是功利化太盛。急功近利,只看眼前的成果。评价体系都是发表了多少文章,得了多少奖。现在评职称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看发表的论文著作,很少看教书育人的表现。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专家,他们的成果是经过多少年的磨炼和考验才被学术界认可。做学问不一定要出多少书,更重要的是要甘居斗屋,甘坐“冷板凳”,真正对一些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创新的见解。

四是商品化气息太浓,把创收放在重要的位子上。办大学需要资金,但是应该在创新科技成果,把成果转化为生产的过程中获取资金,在为社会服务中获得资金。但现在许多大学靠开办高价培训班、乱发文凭取得资金;甚至有些教师在走穴讲课时讲价钱等,败坏了大学的名声,也破坏了大学文化。

四、大学文化的回归

大学陷入了文化危机,急需理性回归。那么,大学文化应该是什么样呢?大学文化是由大学的本质决定的。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要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大学的灵魂是学术。人才要用学术思想、学术知识来培养;创造知识要靠学术研究;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也要靠学术研究创造的知识和培养的人才来完成。因此,学术是大学的核心,也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文化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精神文化是最深层次的,它是文化的核心。大学文化的核心也是精神文化。这话没有错,但太笼统。中小学文化也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其他社会组织也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那么大学文化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文化在哪里?我认为,就在于大学以学术为业。可以说,大学的真、善、美都体现在学术研究之中。

大学的真,就是通过学术求真。追求真理,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大学的善,就是通过学术培养高尚品德的人才。真理总是和善良联系在一起的,追求真理的师生必然是善的。他们总是具有志存高远,勤奋努力,团结合作,诚信治学的精神。大学的美,就是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团结、合作、和谐的美,求得真理结果喜悦的美。

因此,看一个大学文化建设得好不好,就看这个学校的学术气氛浓不浓。当然,大学,或者说高等学校也是分层次的,有的是学术性、研究型大学,有的是职业技术性高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学术要求是不同的,文化氛围也应有所不同。高等学校应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文化。即使是职业技术高校也应该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带来的文化变革,在新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先进的新文化。

[1] 原载《大学(学术版)》,2013年第10期。

[2] OECD “Preparing Teachers and Developing School Lead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OECD,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