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于2015年8月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很有必要,很及时。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只重视知识教育,家长只重视考试成绩。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中,不知道劳动是什么,甚至有的连生活都不能自理。这样怎么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劳动是人的本源,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源头。大家知道,人是从猿猴变来的。猿猴通过劳动,能够直立起来,解放了双手,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同时在社会劳动中,人们互相交流,逐渐产生了交往的工具—语言,于是猿猴就逐渐演变成人。因此,劳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界限。猿猴已经知道使用树干去采摘果实,但它不会制造劳动工具,因此还算不上有劳动的能力和劳动的表现。只有人能够制造劳动工具,并用劳动工具通过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
科学技术的发展,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增加了人的脑力劳动。因此,劳动和技术结合起来了,所以我们现在叫劳动技术教育。但是,不管技术多么先进,要生产实体产品,不仅最基本的劳动不能少,而且还要掌握先进劳动技能。现在我们都在讲缺乏高级技工,还提到要培养国家工匠。这些国家工匠都是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劳动锻炼出来的,体现了体力和智力的结合。我们的先进的火箭、高级的电脑,无一不是在工匠手上制造出来的。因此,不能以为今天我们进入了信息社会、智能时代,就用不着体力劳动了。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时代。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不是靠读几本书凭空想出来的,是在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干,就是劳动,这里说的既包括脑力劳动,也包括体力劳动。
我们过去教育方针的表述,讲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现在只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把劳动教育放到等里面去了。于是学校就不重视劳动教育了。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重智轻德、重智轻体,更谈不上劳动教育了。
劳动教育其实对一个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是一个人得以发展的基础。首先,劳动能使儿童的机体充满活力,改善机体的各种生理素质,包括呼吸、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机能,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
其次,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做出努力、耗费精力,要做出劳动成果,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精神,因而劳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责任心、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质。从小培养儿童的自信、自强,就要从劳动教育开始。过去许多家训里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就是培养儿童自己动手的劳动习惯,养成我能做、我会做的自信心、自强心。
再次,认识劳动是产生财富的源泉,从而培养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是劳动,就能为社会增加财富,就是为社会服务,从而养成劳动光荣、不劳为耻的思想品德。
最后,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孩子在劳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劳动是一种创新的活动。我去年(2014年)参观了芬兰的教育。大家知道,芬兰教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芬兰是一个创新型国家,他们除了森林以外没有什么资源,他们的发展就是靠人才,靠创新。所以学校非常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基础。一个孩子在木工车间一学期做成一件产品,或小板凳,或小书架,他就要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困难。这就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意识和精神,同时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我们访问了芬兰一所培养教师的教育学院,他们领我们参观教育技术实验室。我们以为都是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看了才知道,原来都是木工车间、金工车间、缝纫、刺绣等手工车间。他们要求师范生都有这些劳动手艺,将来能够去教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近年来,西方国家兴起STEAM课,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数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许多学校老师怕学生参加劳动而影响知识的学习,影响升学率,其实劳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而且把教育和劳动结合起来,体脑结合,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力,提高学习的质量。
学生是非常喜爱劳动技术活动的。我参观过许多学校,看到学生在劳动技术课上饶有兴趣地设计、制作各种作品。特别是机器人的制作、3D打印机等先进技术吸引着众多学生参与。
开展劳动技术课可以多种形式,除了课堂活动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工厂、农场,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增强学生尊重劳动、创造劳动的观念。
[1] 原载《新教师》,2016年第10期。本文是2015年作者在北京劳动技术教育论坛上的一次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