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改落实到课堂上[1](1 / 1)

课程改革本来就是在课堂上,为什么说“把课改落实到课堂上”,听起来好像是矛盾的。我说这几句话是因为看到许多学校虽然已经进行了新的课程改革,但课堂教学还是老样子,还是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教师灌输,学生练习,追求高分,而不是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前不久有位教师问我:能不能在教材中增加一些高考的内容?你看,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考试本应该服从教材,检查学生学习的成绩,而不是教材服从考试。这说明这位教师的思维还是应试的思维,而不是课改的思维。

课改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人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仅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应知的知识,还要发展智力,增长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课程改革不能停留在课程标准的变化上或者课程内容的变动上,更应该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上。我曾经说过,课程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我把它叫作“理想课程”,是由许多专家研究制定的,体现了国家意志。第二个层次是教材的开发,我把它叫作“开发课程”,由教师、专家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这个层次与最高层次就可能有一个落差,要看编教材的人的水平。有的教材编得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水平比较高;有的教材可能编得不够完美,就有落差,课程标准就会打折扣。对内容的安排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如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例多少合适,至今还在争论。第三个层次就要落实到课堂上了,落实到教师的教学上了,我把它叫作“实践课程”,是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安排,设计教学方案,开展与学生一起的教学活动。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改成败之所在。水平高的教师能够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得心应手地运用教材,甚至能够纠正教材编写之不足;水平差的教师,可能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可能对教材掌握不透,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会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很大的落差。还可以说有第四个层次,我把它叫作“习得课程”,就是说最终学生学到什么、学会多少。这完全取决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了。所以我说,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改革最关键的环节。

怎样才能做到把课改落实到课堂上?这里说的课堂不是狭义的教室里的课堂,而是完成教学过程的广义的课堂,因为有些教学活动不一定在教室里。各个学科要求不同,课堂教学进行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但有一些基本理念是相通的,我想有下面几点。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里就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现在大家都在说“以学生为本”,但并不一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常常是以考试成绩为本,以分数为本。要做到“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儿童。儿童的天赋是有差别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理论,每个人都有8种智能,但是它的组合结构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语言能力比较好,有的学生数理逻辑能力比较强。因此,教学就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要提倡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一方面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弥补他的不足。例如,思维敏捷、外向积极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发言,而思维缓慢、内向的学生往往不爱发言,教师要特别注意这样的学生,鼓励他积极发言、参与教学活动。另外,教案一般是按中等水平的学生设计的,有的学生可能嫌慢,吃不饱;有的学生可能嫌快,跟不上。教师就要注意弥补差距。我曾经在法国参观过一所学校,发现有一个学生不在班上上课,独自一个人在图书馆看书。校长告诉我,因为这名学生说今天教师教的内容他都会了,就向教师申请不听这堂课了,教师就允许他自己去学习。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要了解其困难所在,帮助他解决。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经发布了一个报告《为21世纪培育教师和学校领导者——来自世界的经验》,提到教师要“深入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学生的动机、情感及其在教室外的生活”。可见,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对学习的态度;不仅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要了解他们在课外的生活。了解这些情况,为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学生有了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感情。所以说,“习得课程”才是最终的课程。要知道,学生不是容器,可以让人任意灌输,也不是录音机、照相机,将教师的课全部录下来、拍下来。学生是能动的个体,他对教师的授课是有选择的,感兴趣的内容他会喜欢听,记得牢,不感兴趣的可能就没有听进去;对喜爱的教师的课他爱听爱学,对不喜欢的教师就不愿意上他的课。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学习。

我提倡活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智慧、能力和技巧,体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所谓参与,就是让学生积极思维,融入教学过程。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过程。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提倡“讲讲、读读、议议”“先学后教”“尝试教学”等,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主要指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些课堂搞得很热闹,学生讨论得热烈,甚至又唱又跳,但据我观察,总有少数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似乎是一位旁观者,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倡学生活动,是不是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呢?不能这样理解。如果教师的精辟讲解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那就是一堂好课。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才能获取知识和能力,才能把知识内化为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新课改的核心,也是当前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动脑筋,才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最后,要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获得信息。但是,信息并不等于知识,知识也不等于智力、能力。因此,教师的作用仍然不能忽视。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取有益的信息,摒弃有害的信息。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个性化、网络化、互动性、虚拟性、直观性、趣味性等。教师要利用这些特点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制作直观性、趣味性的课件;开展“慕课”教学;在网上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等。但切不能简单化地运用技术,把课程做成程式化的课件,把教学变成简单的人机交流。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而教学仍然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流,教师仍然要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1] 原载《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