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础教育发展不断加速。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基础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发展要求,也是新中国几十年基础教育发展的结果。
关于基础教育,邓小平同志1983年9月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那时开始,国家对教育增加了投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硬件建设已经达到现代化程度。但我们很快就发现,与真正的现代教育相比,我们欠缺的不是大楼,而是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方法。达到邓小平同志对教育的三个期盼,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对教育的研究,我们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这个背景下,1992年我们关注了课程的改革,并于1993年第一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这次“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通常被视为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缘起。21世纪初开始的这一次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无论对这次课程改革的结果如何定性评价,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次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实验,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从历史上多次教育改革可以看到,课程改革永远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这是人们对教育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化。这次课程改革,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不免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但这是我国教育迈向教育现代化理想目标的一次具体行动,这次教育现代化行动较之任何一个时期都来得具体且深刻。
我同时注意到,一线学校在落实这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遇到不少问题,产生了许多矛盾和困惑。这都是正常的,改革就会遇到矛盾,有矛盾才有进步。我认为,在一些社会问题和教育自身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前提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高中教育完全有自己的作为空间,或者说,身处一线的高中学校仍然可以做出不负教育使命的努力和成绩,依然可以大踏步迈向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学校建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关注“中国高中六校联盟”的现代高中教育建设,并对他们持肯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