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人才的涌现营造良好的土壤[1](1 / 1)

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不由得使我想起刚好90年前,即1924年1月17日,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次演讲—《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在演讲中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生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他把民众比作“好土”,他说:“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就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今天我们天天在喊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在哪里?创新人才是在大众中产生的,是在广大学生中产生的。我们把每一所学校办好,每一堂课上好,创新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因此,我认为,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就是在营造创新人才涌现的良好土壤。

鲁迅在演讲中还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一方面要求天才,另一方面又在消灭天才,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我们今天不也是这样吗?一方面在大声疾呼,我们的教育怎么没有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的儿童从小就去上这个补习班、那个培训班,从幼年就开始扼杀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置于“被教育”“被学习”的境地,他们怎么能成长为创新人才?!

花木是有各种品种的,有的喜欢潮湿,有的适宜干燥;有的喜欢酸性土壤,有的适宜于碱性土壤。我曾经从广东带回香气扑鼻的米兰,但在北京不久就枯死了,因为北京太干燥了,土壤也不适宜。可见,要想有好的花木,就要有适合于不同花木的泥土。

儿童成长与花木的成长有相似之处。儿童是有差异的,有的天赋好一点,有的天赋稍差一些;有的学得快一点,有的学得慢一点;有的喜欢语文,有的喜欢数学,有的爱好体育,有的爱好科学。教育就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素质和特长因材施教,就像种养花木一样给它适合的泥土。因此,我曾说过:“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培养花木是需要细心照料的,但也不能过分,要让它自由生长。我养花有许多教训。花木需要灌浇,但我浇得太多了,结果好好一株盆景,根烂掉了。可见,灌溉要适度。

教育何尝不是这样,过度教育、课业负担过重会扼杀儿童的学习兴趣。我国当前的教育弊端之一就是过度教育,过早地让儿童学习书本知识,幼儿园小学化、小学成人化,给儿童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结果导致儿童营养过度、消化不良。古代《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四种失误:或者贪多,或者学得太少,或者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或者不求进取,遇到困难即停止。

要培养创新人才,公众就要甘于做好的“泥土”。地方官员、老师、家长不要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急于让孩子早日成才,而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步教育工作,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样,在百花盛开的时候,必然会冒出几株奇葩。当然,在教育过程中发现优秀学生,做好早期培养也是必要的。但这是于大众中的自然选择,而不是拔苗助长。这就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寄语。

[1] 原载《创新人才教育》,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