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1](1 / 1)

去年(2010年)中央召开了21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会后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今年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26次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又一次做了重要讲话,再一次强**育对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奠基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同时对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即: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个讲话为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基础。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抓教育,一定要在党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1983年邓小平又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天,我们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经由一个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源的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人力资源的强国。无论是近年来发生的“用工荒”,还是“钱学森之问”,都说明人才问题仍然是今天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亟须解决的问题。

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在两方面努力下功夫:一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二是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也就是要在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下功夫。

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就要延长国民受教育的年限,使全体国民受到更多的教育。据统计,2009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有9.9%,而发达国家分别是12年以上和25%以上。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不只是人人有学上,还要上好学,上有质量的学。这就是为什么《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今后几年教育工作的重点。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联系在一起的两个问题。今天我国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为什么还存在教育不公的问题呢?就是因为存在着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表现在城镇学校教育质量好,农村地区质量差;名校质量好,普通学校质量一般。因此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还是要从提高教育质量着手,普遍提高所有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且要特别关注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还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关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特殊需要人群的教育。

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就要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改善教育教学方法。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会上讲: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中心思想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当前,我国教育还受到“应试教育”的困扰,导致学生学习方法落后,学业负担过重,难以让学生自由发展,脱颖而出。因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改革旧的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并且提出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认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为人的天赋、特长是有差异的,只有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人才脱颖而出。为了做到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要改革培养模式,实现教学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选择,由老师帮助学生选择。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教师是关键。胡锦涛总书记说:“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既要求全社会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又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当前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是关键。社会发展的规律说明,只有具有专业水平的职业才能受到社会尊重。教师要不断学习,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这样我们国家才能人才辈出,奔向人力资源强国。

[1] 原载《今日教育》,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