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和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
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第一个人类社会,它经过了大约100万年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借以生活的工具,仅仅是石器以及后来出现的用树木制成的弓箭,吃的是连毛带血的禽兽肉,饮的是血和水。他们后来才制造陶器和布帛,学会种植。因此,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生产品极为贫乏,仅足以维持人们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没有剩余的生产品。人们为了免于饥饿、死亡和抵御猛兽的侵害,就不能不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所以,原始公社制度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人们进行共同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因为没有私有财产,所以没有剥削,没有阶级。
与当时的生产水平相适应,文化水平极低,教育水平也很低。教育工作还没有成为专门的事业,教育活动是在共同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主要是由年长者向年青一代传授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还只能说是原始形态的教育,它有下列一些特点。
(一)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原始社会中,青少年儿童跟随着有经验的长者一起制造工具,共同捕鱼、狩猎;一起喂赶牛羊,寻找牧草;一起制造器皿,缝制衣服;等等。在共同的劳动中,年长者便是教师,青少年儿童便是学生。青少年儿童在和年长者共同劳动中学习制造工具、捕鱼、狩猎、放牧、种植等知识和技能。所以,原始形态的教育是和劳动相结合的。
(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人类在共同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如劳动纪律、婚姻关系、尊敬长者、民主选举等,年长者需要把这些道德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教给下一代。由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变化还不能理解,他们把神看作自然的主宰,神是庇护人类免受灾害的保护者。因此,就有敬神拜祇的仪式。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部落之间的军事冲突,出现了军事教育的萌芽。儿童自幼要学习搏斗、赛跑、射箭等技能,年长者要向儿童讲述部落英雄的传奇等。这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
(三)内容十分贫乏,形式也极为简单。既没有专门学校,也没有专门教师;当时还没有文字,因此也没有书籍,一切都是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的。
(四)教育是共同的、平等的。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阶级,儿童属于全氏族和部落,所有儿童都受一样的教育,只在男女儿童中间有一些差别。例如,男孩子学习打猎和进行军事训练,女孩子则学习种植、缝衣、做饭等家务劳动。
以上是原始形态教育的一些特点。所谓原始形态的教育,主要是指出现学校以前的教育,在人类的原始社会中存在着。它在漫长的近100万年的历史过程中也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着的。到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出现了由年长者专门从事教育儿童的工作了。由于没有文字,所以就不可能把这一时期的教育情况记载下来。对当时的教育的情况,只是从一些历史传说中和旅行者对原始民族的考察以及考古学者从出土的古代遗迹中推断出来的。
古代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就有可能使一部分人不再从事生产劳动,社会上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只有到这个时候,才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从此,学校就成了年青一代学习的主要场所。
根据古代经籍所记载的传说,我国最早的学校有“庠”“序”“校”等名称,国学称之为“学”。《学记》中记有“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的教育制度。
文字的产生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文字,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就被记录和巩固下来。人类的文化有了书面的记载,学校就有了文字记载的教材。在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壳和兽骨上的,考古学家称它为甲骨文,后来又刻在竹简和木简上,书写在布帛上。大约到了西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总结、推广了前人的造纸经验,纸就可以大量生产了。纸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便于书写,而且便于保存和传播。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化又一个伟大的贡献。它对于文化的广泛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过去一个人一年只能抄几本书,因此,当时的书只能是上层统治阶级少数人的奢侈品。自从有了印刷术,每个工人每年可以印出千百本书,这就使书从少数人手里解放出来,成为推动科学文化大发展、大提高的重要工具。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方便了教与学的进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这个时期,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首先是奴隶社会,统治阶级是奴隶主;然后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是封建地主。他们把持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大权,同时也就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学在官府”),并使学校教育为他们统治劳动人民服务,这就使阶级社会中的教育具有阶级性。
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统治的礼仪、兵法等治人之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反映了奴隶制国家尚礼尚武的需要。
西方国家奴隶社会的教育有两个典型:一个典型是斯巴达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主,目的是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的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学习内容有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即所谓五项竞技)以及肉搏、骑马等。另一个典型是雅典教育,注意和谐发展,以培养上层统治阶级、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和政治家为目的。学习内容除上述五项竞技外,准备将来担任国家要职的人还要进一步学习哲学(辩证法)、文法、修辞三门学科(即所谓“三艺”)。
封建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还有严格的等级性。在中国,主要表现在中央官学按官吏的品级招收学生。唐代的中央官学设有“二馆六学”,规定: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帝、大臣的子孙;国子学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太学收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书学、算学、律学则收“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通其学者”。隋唐以后,封建国家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就和科举制度有密切的联系。取士的标准和科考的内容,决定着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反映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向学生灌输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培养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才。
在欧洲,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有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两个阶层。学校就有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培养教士和骑士。教育内容是传授宗教教义和“七艺”[即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教育方法则是烦琐地解释经典,称为经院式的教学方法。
古代教育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社会的教育虽然在目的、内容、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但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所以同属于古代教育的范畴。这些特点如下。
(一)学校教育取代了原始形态的教育,成了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它可以按照社会的要求,有专门的教师,使用最有效的方式,对年青一代集中进行教育,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人才。但是与此同时,原始形态的教育仍然在劳动人民中存在着。即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传递着生产劳动的经验和本阶级的思想意识。
(二)教育具有了阶级性。原始社会教育的统一性和共同性被破坏了,学校为统治阶级所独占,知识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劳动人民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阶级性还表现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的。它一方面培养统治阶级子女统治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用天命论、宗教迷信等愚昧的思想毒害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永远做他们的奴隶。
(三)学校教育严重脱离劳动生产。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建立在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基础上的。因此,为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学校教育是严重脱离生产劳动的。统治阶级极端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孔子办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如何耕田,他就说:“我不知道,我不如农民。”又问他如何种菜,他又说:“我不知道,我不如种菜的。”等到樊迟走出以后,他说樊迟是“小人”。可见,当时的学校是不传授生产劳动的知识的。学校里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纪律,把学生培养成照章办事的官吏。
(四)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采取个别教育的形式。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生,学生不分年级,教材各不相同。例如,我国古代的孔子,他一生收了3 000个学生,没有严格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教材,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讲学,学生的年龄、程度各不相同。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的产生使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而存在,对人类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起着比以前更为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育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引起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到十二三世纪时,欧洲一些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必须反对封建制度,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在中世纪,人被看作生来就是有罪的,人要想进“天堂”,就必须“禁欲”。资产阶级则要求个性解放。于是,14—16世纪在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从字面上看,“文艺复兴”这一名词反映了这一时期对古代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复兴和继承,但实际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发展新文化、科学、艺术而掀起的一场运动。
资产阶级要发展生产就需要科学技术,同时也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范围扩大了,学校形式多样化了。在中世纪,只有封建地主和高级僧侣的子弟才能受教育,所以资产阶级办起了各种各样的学校,逐渐出现了“拉丁学校”“文科中学”“公学”等。随着生产发展的加快,教育内容也扩大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如数学、力学、天文、地理等都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
随着受教育人数的增加,产生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就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创立的班级授课制。由于把相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教师用上课的形式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它成了现代学校教育的雏形。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逐渐被应用到生产中去。科学技术和生产结合,终于在18世纪最先在英国爆发了产业革命,从此开始了现代生产的新纪元。现代生产的标志就是大工业的机器生产,机器代替了人力。现代生产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再加上工人阶级争取受教育权利的斗争,迫使资产阶级国家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初级学校,并实行普及义务教育。从此,现代学校教育体系逐步地确立起来。所以说,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发展的产物。
现代教育包括了资本主义教育和与之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教育。
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只是资本家牟取利润的工具。资产阶级的子女和劳动人民的子女受教育是不平等的。英国、法国、德国等设立了两种不同的学校:一种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学校,不需要进小学,可以从预备班直接升入中学,然后进入大学;另一种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国民小学,读完义务教育以后就只能就业或进入职业学校,不能进入大学。这两种不同的学校是互不沟通的,这就叫作资产阶级的双轨制。美国虽然实行单轨制,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阶级歧视和种族歧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工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化运动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了,中等教育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已经普及,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教育制度也在发生变化。但是从教育的本质来说,资本主义的学校总是渗透着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也就是为资产阶级训练称心如意的工人,既能替主人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主人的安宁。近年来,由于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资产阶级吹嘘他们的教育的民主化和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实际上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质量高的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因此劳动人民子女中的大多数仍然只能接受低水平的教育和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或短期大学等。据日本文部省编的《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一书所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高等学校学生的家长职业,属于企业、商业和其他脑力劳动者的占到60%~91%。而属于工、农、运输、邮电工人的只占9%~40%。教育的不平等还表现在少数民族没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上。在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学校设备简陋,教师质量低下,他们不可能受到和白人一样水平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也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但是它和资本主义教育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根本转变,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服务。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因此,人民群众才真正是教育的主人。
社会主义教育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来的学校教育都是为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而社会主义的学校教育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这是教育性质的根本改变。
教育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就是说,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服务,也就是必须为人民民主专政服务。在我国当前的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人民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为达到这个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我国全体人民不分政治地位,不分民族和性别,都接受统一的、共同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教育内容是统一的,各级各类学校是相互沟通的。
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全国80%以上的人是文盲,农村文盲达95%以上。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有钱人的子弟。各级学校很少,分布又极不平衡,边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更加落后。全国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只有2 500多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政府从国民党手里接管了旧学校,又从帝国主义者手里收回了教育主权,并且有步骤地、谨慎地对这些学校进行了改革,使它们成为真正的人民的学校。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近1 000万高级和中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生300余万人,中学和职业学校培养的劳动后备力量有1亿7 000余万人。据教育部1981—198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大中小学在校学生近2亿人。
当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来的,旧社会遗留给我们的是落后的经济和文化,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我国目前的文化教育事业还很落后。但是这是暂时现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不知优越多少倍,我们必将在比资本主义发展短得多的时间内发展我国的经济,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教育事业也必将会有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从性质上来讲是和资本主义教育截然不同的。但是,教育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有继承性。作为现代教育来说,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又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如下。
(一)有一套比过去完善的教育制度。自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各个国家都根据各自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统,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虽然各国的教育体系不同,但在这个体系里都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相应地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之分。中等教育又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又分短期高等教育(专科)、长期高等教育(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还建立了成人教育体系,建立了校外教育的文化机构和设施,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二)具有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古代教育的内容偏重于人文古典学科,内容比较贫乏。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内容。各门学科建立起了科学的体系,各级学校都有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完整的课程。这些课程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现代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教育方法与古代教育的引经据典、呆读死记不同,注意启发式;注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育质量有显著的提高。
(三)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现代生产需要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懂生产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因此就必然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当然,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者,他们总是轻视体力劳动。因此,资本主义教育不可能彻底做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条现代教育的规律只是自发地在起作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由于现代生产的需要,而且是作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培养新人的手段被提出的。
综上所述,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但是,教育又有自身的规律,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我们把教育分成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