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感觉器官(1 / 1)

感觉器官跟中枢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着。人借助于感觉器官来感受他周围的、对他产生作用的环境里的现象。人的教育和教学过程是从人出生那天起在感觉器官的不断的直接的参与下实现的。随着感觉器官的发育和完善,人用以制约从外界环境感受来的声音、光线等刺激(音调、艺术形象、自然形象及科学观察等)的许多感觉技能也随之发展和完善起来。相反的,某个感觉器官受到损伤或它的正常活动发生变化,就会破坏人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就会使感觉不完善。

可是,决不能认为感觉器官是跟大脑,特别是跟大脑皮层,毫无联系而独立存在的器官。必须指出,感觉器官是从外界环境中感受各种刺激的感受器。

巴甫洛夫在解释反射活动的实质时说:“我们的出发点是笛卡儿的概念,也就是反射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是完全科学的,因为这个概念所表现的现象是严格地被规定了的。这就是说,身体外在的或内在的一定动因,冲击着某一个感受性神经器。这个动因的冲击变换成一种神经过程,即变成神经兴奋的现象。这个兴奋像沿着电丝一样沿着神经纤维进行,直达中枢神经系统,并且由于这里已经形成的联系,再沿着另一条线路传导到某一个活动着的器官,于是这个兴奋本身又变换成该器官细胞的特殊过程。因此,某一动因规律地跟身体的某一活动相结合着,这正是跟原因和结果互相结合的关系相同。”[9]

由此可见,感觉器官除了跟传入神经(向心神经)和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有密切联系以外,它在总体中是巴甫洛夫所称的分析器的组成部分。这就使我们能够将感觉器官看作是跟神经系统有机统一的。

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对外在世界的识别可能受到影响:在第一种情况,某个感觉器官,如听觉器官受到损伤或听觉器官的正常活动失调;在第二种情况,跟大脑皮层有关的各个中枢或听觉神经受到损伤。比如,人的听觉器官可能是完全完整的或未受损伤的,它能够感受声音和语言,可是他的听觉不很好,甚至一点也听不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这种人称为听觉迟钝的人;假如他又不会讲话,就称他为聋哑人。这个事实最能说明感觉器官和大脑的统一性。这也可说明锻炼某一感觉器官能增进人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大脑皮层活动的产物。

新生儿味觉器官的发育程度比其他感觉器官强得多。新生儿能很好地区别出甜的、苦的、酸的和咸的味道。苦味和甜味能引起新生婴儿特别敏锐的反应。如用这几种味道的物质溶液滴在舌的各个部分,新生儿会现出蹙额等不喜悦的表情,相反地则会呈现喜色。以后味觉器官只是在更精细地区别各种味觉方面有进一步的发育。

儿童和少年的味觉有时因各种原因而减弱,例如在发生炎症时、在营养失调时和得佝偻病时。然而儿童对咸味的感觉通常是不变的。

在为幼儿选择或准备食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味觉发育状况。已习惯于甜食的幼儿,往往拒绝食用新的、其身体虽需要可是缺乏甜味的食物。给儿童食用过于多种多样的食物,特别是过于精选、美味的食物,也能养成儿童的味觉的坏习惯,结果造成儿童不愿意吃味道较差的食物。味觉跟嗅觉是有密切联系的。

幼龄儿童的嗅觉比年岁较长的儿童要发育得差些,这是因为他们的鼻腔尚未发育完全。可是新生儿已经有嗅觉,并且能区别各种有强烈作用的有味物质,呈现特殊的表情动作—颜面扭曲及鼻皮皱缩。假如母亲将恶臭物质涂在**上,即使是出生不久的乳儿也会因恶臭而避开。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嗅觉通常要比成人的敏锐些。

儿童嗅觉的训练具有无可争辩的美的和卫生的意义。在花园、田野和森林(尤其是在针叶树林)里的花香感觉,启发了儿童对自然界的观念,往往还会使儿童留下一种终生不忘的愉快情绪。

儿童的嗅觉发育,从辨别对健康有害的食物(腐坏的鱼、肉等)和饮料的不良气味来说也有很大意义。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经常训练嗅觉的情况下,味觉能得到显著的发展。

在伤风,特别是在患慢性鼻炎的时候,嗅觉会显著地变得迟钝起来。吸烟也能减低嗅觉。

新生儿已经能充分表现出皮肤感觉力。①儿童的触觉或压觉很早就发展了。关于这一点可以用接触他的皮肤和黏膜时所引起的反射来证实。比如轻搔几个月乳儿的手掌,他会立刻将手收缩。儿童的颜面皮肤和口唇黏膜具有特殊的感觉。假如触摸乳儿的面颊,他便会转向受刺激的方向并想用口来咬住。假如接触乳儿口唇,他便开始做吸吮动作。②新生儿已经有温觉。这可以用婴儿对温暖和寒冷的反应来证实。比如,新生儿在温水浴中有愉快的感觉。③新生儿的痛觉还没有较明显的发展。

触觉的发展跟适当的训练是有关系的。幼龄儿童的触觉在其精神观念的形成上起着很大作用。盲人的经验证明,训练能使触觉得到充分的发展。一般幼龄儿童的触觉训练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借助于触摸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其他物品进行的。

从卫生方面和教育方面来说,触觉的发展对幼龄儿童或对学龄儿童都是极重要的。因为触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触觉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跟生活有关的所有的物品。这方面的培养工作表现在用手指触摸大小和厚薄不同的各种物体、灌木和树木的各种叶子和其他物质上。压觉是在练习用柳条编制各种物品、用黏土或蜜蜡雕塑各种物品以及在玩球的时候逐渐发展起来的。

全面发展了的触觉能使人的生活知识更加丰富,并能使人了解现实环境里的一切细微的东西。

对视觉器官必须特别注意,因为只有用眼睛才能看见整个客观世界。

图23 眼的构造

1.玻璃体;2.巩膜;3.脉络膜;4.角膜;5.眼前房;6、7.虹膜;8.睫状体;9.晶状体;10.视网膜;11.视神经;12.黄斑

新生儿的视觉器官还不能很好地做正常的活动。新生儿在最初的2~3星期内,眼睛的共济运动也不够好,而且某些乳儿的眼睛回转相互间没有关联。未满2个月的乳儿,眼睛还不能长时间地固定看某个物体,因此也就不能看清楚物体。此外,新生儿还没有很好的视神经末梢跟大脑皮层的通路。经过2~4个月的时间,他才产生跟视觉器官神经路相通的成髓。所以,2~3个月乳儿的视觉反射基本上是跟支配动眼肌肉的皮肤下中枢相关的。

儿童的眼睛构造跟成人的不同。儿童的眼窝和眼球,相对地说,比成人的大。儿童眼睛的巩膜比成人薄,角膜比成人厚,脉络膜比成人薄。乳儿的晶状体在头6个月里相比于以后几年要凸出一些,6个月以后的晶状体变得比较扁平。

儿童的视力是逐渐发展的,并且是依靠大脑皮层的发展而发展的。新生儿怕亮光。只有在黄昏时他们才睁开眼睛。这种怕光的现象通常到满月时便消失。

新生儿在第二个星期里开始用眼睛从某个发光物体转向另外一个发光物体,可是他在此时不仅转动眼睛,而且也转动头。只有经过一些时间后,婴儿才习惯于用眼睛看移动着的物体而不转头。婴儿眼睛的固定力、会聚力和调节力在出生后头3个月中就有迅速的增长。

儿童对颜色的辨别力并不是同时出现的。最初的辨色力(黑白、明暗)通常是在1周岁以后出现,以后相继地能辨识红色、绿色、蓝色,最后能辨识黄色。3周岁的幼儿完全能辨别各种颜色。如果能经常加以训练的话,这种辨色力还可以出现得更早一些。

新生儿的眼睛还没有调节力。眼睛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的调节力是逐渐产生的。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晶状体较成人的稍凸出,而且晶状体的前后轴较短,这就保证儿童有较大的远视力。根据爱里斯曼的材料,8~10岁儿童呈远视的占67.8%。

儿童的晶状体是极有弹性的,所以能保证其形状的迅速变化。这就说明儿童眼的调节力比成人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的调节力逐渐下降,晶状体就显著地失掉了它的部分弹性。因此,年纪大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如不戴眼镜,即便隔很近的距离也不能看得清楚物体,而看细小的物体则感到更困难(比如刊载在书籍上和报上的文章)。

儿童的远视眼极容易变成近视眼,这是由于儿童的眼睛在其内压方面比成人的更容易发生变化并且轴也更容易伸长所致。眼睛的长时间的劳累,头部极度倾斜时眼的经常的充血现象,眼内压的增高等等,都能促使儿童产生近视眼现象。个别个体的遗传因素对近视眼的发生也有作用。

儿童和少年的视觉通常要比成人敏锐。长时间进行紧张的视力工作,在近距离看细小物体(读书、写信等),特别是在光线不足或不正常的时候看这些东西,会使儿童和少年的视觉敏锐度降低。

熟悉儿童和少年视觉器官的特点就能知道眼睛卫生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读书、书写、绘图、缝纫时都要保证有充足而合适的自然照明和人工照明。在保护儿童、少年学生的视觉方面,正确地安装学校课桌椅(课桌椅上带有斜面的桌盖,这样在读书和书写时不需要很大地调节力的变化)有极大的意义。

出版儿童教科书和儿童读物时须考虑到保护儿童眼睛的卫生要求,特别要禁止印刷小字体的不清楚的书籍,因为它能使儿童和少年的眼睛过度紧张。这不单就教科书和儿童读物而言,在出版其他的儿童教材—儿童画片、图表、地理和历史图解等的时候,在印刷上也要保证清晰而明确(参看第七章《儿童教育机关的设备》)。

从卫生方面来说,规定儿童和少年眼睛紧张工作的时间也是极重要的。在书写时,特别是在读书时,眼睛长时间的紧张会引起睫状体(调节肌)的过度疲劳,增加眼内压而产生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不要在整一堂课的时间内都使儿童的眼睛进行紧张的工作(读书、书写等),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提问、叙述、讲解等)来进行教学。

在近距离的眼睛紧张操作以后,应当让儿童和少年休息片刻(1~2分钟),让他们向远处眺望。这样能保证眼睛得到休息。所以,在结束视力紧张的课程以后,应组织他们到野外、林间和花园里游览。

对于儿童的视觉,如果从幼龄时起即施以适当的训练,就能使它有显著的改进。给幼龄儿童以球形、立方形、圆柱形等玩具,他们就能对物体的各种形态间的区别做视觉的训练。通常这些视觉是跟触觉相结合的。随后可利用儿童游戏中的建筑材料来训练视觉,这些材料能使三角、水平、垂直等易于视觉理解并掌握。

除了使儿童熟悉物体形态的视觉训练以外,实施发展儿童颜色感觉的训练也是极需要的。利用涂有各种颜色的玩具、球,利用花园及野外的花朵等,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对颜色玩具等的视察,不仅能使儿童的视力得到发展,而且能使他们有优美的体验。所以,在春季、夏季、秋季携带儿童到野外或林间去旅行是极有益处的,在这里能观览自然界中的各种花草及其色彩。采集蘑菇、药草等尤其能使视力得到发展。

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应当使他们在绘画上、画片上、图案上,在周围环境中、房间内,特别是在自然界中(野外及林间)发展观察力和对细微东西的辨别力。所以,去文化博物馆和画片展览会等处是极有价值的。发展下列的视力也是极重要的,如训练目测力的某些活动性游戏(打球、抛球、打靶),用纸或木头制作几何图形,绘画,等等。

青少年的视力训练具有比较复杂的性质,天文观测在这方面是很有价值的。狩猎和游览也能发展视力,并能使视力的改善达到最高的程度。可是以上这些训练必须注意遵守适可而止的原则,避免使眼睛产生过度疲劳的现象。

借助于听觉器官可以感受各种声响。

鼓膜感受空气中的声波而形成波动,中耳的听小骨也同时波动,声波由此传达到内耳液,使得跟听神经纤维末端相连的、由特殊细胞构成的螺旋器[10]的感觉细胞进入兴奋状态。听神经将兴奋传导到大脑。

图24 耳的构造

1.耳壳;2.耳道;3.颞骨;4.中耳;5.鼓膜;6.听骨;7.欧氏管;8、9.内耳;10.听神经;11.平衡器官和半规管

新生儿的听觉器官并不十分发达,有人竟认为新生儿是完全听不见声音的。可是这种见解是错误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最初的一些日子听觉相对迟钝的现象是跟他的耳朵的构造特点有关联的。新生儿的耳道短而窄,最初处于垂直状态,而鼓膜处于水平状态。新生儿的中耳腔充满着黏液,以后才被吸收。替代黏液的是由鼻咽腔经过欧氏管进入的空气。随着黏液被吸收,婴儿才开始对听的刺激有敏锐的反应。

婴儿在两个月末和3个月初的时候,听觉变得非常敏锐。此时,婴儿已能把头部转向发出声响的方向,并且已能听出由于自己的动作(例如,自己衣服的沙沙声,玩具掉到地板上等的声音)所产生的噪声和陌生的声音。满3个月的婴儿,已能用眼睛“寻找”他所听到的声音。在以后的几年,健康儿童的听觉已经充分发展了。

上述的关于听觉器官的特点,要对它们加以注意,并要求尽可能排除引起疾患的一切要素,即能使听力降低的要素。

基本的卫生规则之一就是保持耳内的绝对清洁。耳内不清洁,在外耳道积聚许多能引起痛痒和刺激的耳垢,这时儿童和少年有时就会用硬的或者尖的物品(钢笔,铅笔,钢笔尖,发针)来清除耳垢,这样不仅会损伤外耳道及鼓膜,而且会产生内耳感染。所以,必须说明,用硬的或尖的物品来清除耳道中积聚的耳垢是有害的,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发痒时要小心地洗外耳道,同时用毛巾的边缘或清洁的手帕清除耳垢。

当因患某种痒患(或在患病后)而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的时候,特别是在患中耳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感冒等)的时候,对儿童和少年的耳朵必须加以特别的注意。细心地保护耳朵和观察耳朵,以防患耳疾后产生严重的后果—听力减弱、听觉迟钝和耳聋现象。

过度的强烈声响对儿童的听觉器官是有害的,因为强烈声响能损伤听觉。特别是对幼龄儿童更为不利。因此,对于儿童要避免一切强烈的突然的噪声。

听觉的训练对儿童和少年的听觉器官的发育有巨大的意义。对幼龄儿童可以用简单的有节奏的曲调(例如催眠曲)来训练。年龄较大的(学前和学龄儿童)除了听音乐外,他们还可以自己唱各种歌曲来训练听觉。唱歌和音乐教学也能充分发展儿童和少年的听觉。区别各种自然界里的声音,例如树叶的沙沙声、风声、鸟语等,也能充分发展听觉的敏锐性。

外部感觉器官跟大脑皮层的统一性在之后的几年,由于受大脑支配的各个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而特别显著。符·阿·藤梅什金研究光对在实验室或在教室中的学龄儿童的听觉的影响作用,证实了这两个向心性系统之间的一定的联系。显然,用加强照明度的方法增强对视觉分析器的刺激会使听觉得到改善。可是这种联系在感觉器官或向心性神经中不能产生,而只有在大脑中才能产生。

在对完全健康的儿童或对某个分析器的正常活动遭受破坏的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工作中,分析器的相互作用问题有巨大的卫生学意义。在对某个分析器的活动进行经常性的适度的训练的情况下,大脑皮层的某个部位会产生兴奋。这种兴奋不是固定的而是扩散的,是通过大脑皮层扩散的,这样的途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夺取了跟其他外部感觉器官相联系的包含在其他分析器中的中枢。通过这样的途径使某些感觉器官跟其他感觉器官发生联系。这样就有极大的可能使感觉器官和大脑皮层都得到改善。

在身体中除了外部感觉器官外,还有“内部感觉器官”,即身体的内脏器官和组织中的神经末梢。巴甫洛夫在谈到跟外界有关的分析器的研究时曾这样指出:“必须承认在大脑半球中还有特殊分析器,其目的在于分析身体内部产生的内在现象的巨大综合。无疑地,对于身体来说,不仅对外在世界的分析是重要的,而且把身体内部产生的一切信号向上传递并加以分析也是必需的。总之,除了外部分析器(即视觉分析器、听觉分析器、皮肤分析器等—斯·索维托夫)之外,还必须有内部分析器。运动分析器就是内部分析器中最重要的一个。我们知道运动器官的所有部分(关节囊、关节面、肌腱等)都导出向心神经,随时报告着关于运动活动的精确细节。所有这些神经的上面的部分都到大脑两半球的细胞中集合起来。这些神经的各式各样的边缘末梢和这些神经本身,以及它们在大脑两半球中的终点细胞,形成一种特殊的分析器,可以把具有极端复杂性的动作分解成大量的最微细的部分,由此我们的骨骼运动才获得多样性与精确性。”[11]

巴甫洛夫曾指出,必须认为其他内部分析器是存在的,这些分析器实现着内脏器官跟大脑皮层的联系。贝柯夫院士发展了巴甫洛夫的关于机体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说,并采用了各种条件反射方法。他不仅令人信服地证实了伟大生理学家的关于机体有内部分析器的这个见解,而且还指出机体的内部环境不间断地将信号送到中枢神经系统,证实了这些信号对大脑的机能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在其活动中反映着内脏器官多样性的工作。

“同时应当认为这个被正确地查明了的事实是一个重要的情况,即内脏器官的刺激能够形成条件反射,而在自然界中这些内部的(内感受的)条件反射在原则上跟巴甫洛夫所发现的机体的外界刺激是同样的。”(贝柯夫)由此可见,除了外部分析器、外部感觉器官以外,还有“内部感觉器官”,它跟大脑皮层密切联系着,而且借助于大脑皮层的主导作用实现着跟机体的联系和统一,实现着外部和内部环境的联系和统一,换言之,“内部感觉器官”使机体跟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从婴儿身体的卫生观点来看,这种情况具有巨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