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是我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大会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经验,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全党全民指明了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读了十六大文件,感到无比兴奋,备受鼓舞。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就拿教育事业来说,这十多年教育的发展是空前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仅仅用15年的时间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这是世界各国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做到的。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普通与成人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从1990年的38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1214万人,增长了两倍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今年达到14%。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十六大文件中,把教育放到重点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作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讲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四大目标之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读了这个报告后既感到备受鼓舞,又感到责任重大。
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具体的措施,教育要为科技创新,为先进生产力提供知识和人才的基础;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创造中华民族的先进的新文化;要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只有通过全民教育、全民学习才能达到。
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问题不少,困难很多,要达到十六大所提出的目标,非下大力气不可。就拿基础教育来说,虽然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普及的水平还是很低的,近年来学生的辍学率居高不下,有一些地区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推进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拖社会主义建设的后腿。当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和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资源不足表现在量上,又表现在质上: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发展不均衡,引起教育的激烈竞争,从而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
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教育创新,把教育创新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且认为教育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知识和人才的基础。他还提到推行教育创新要在教育思想上创新、教育制度上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创新。
推进教育创新,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克服狭隘片面的教育价值观,把教育的工具性和本体性相结合。任何时候教育都必须为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但是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发展人的全部才能的基础上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换句话说,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尤其要克服那种为了将来谋取优裕的职业而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观念和做法。最近出了不少情况,这些情况都相当严重。例如,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的《社会经纬》,一个天津医学院的学生把自己的爸爸和奶奶杀死了。这种事情发生过几起,这都是由于心灵扭曲,是社会教育价值观的不正确造成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今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都是人才。社会需要拔尖创新人才,每个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拔尖人才,但是这种人才毕竟是少数。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多层次的社会,需要多种多样多层次的人才。各种人才的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正常运转。同时,现代社会的人才是不断流动的,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以后,每个人都会有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
推进教育创新,关键是教育制度要创新。有了制度的保证,才能巩固教育观念的转变。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有哪些体制性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我认为当前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和教育管理体制上。教育投资不足,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基础教育的投资近几年被严重削弱;多种渠道集资并未被打通,对民办教育顾虑重重。根据国外的经验,只有多种渠道吸收资金才能使教育发展。但是,现在我们在吸收民间资金办学方面却很保守。任何领域中都有唯利是图的人,民间办学也不例外,关键是要有严格的监控。现在的状况是既不放开也不监控。民办教育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公立学校利用公立资产,也在办民办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不闻不问,没有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这种状况不改变,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是与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而引起了生产的变化、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得一个人不可能一生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资源的变革和人员的流动,使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因此在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概念。首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在1965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人教育会议中提出“教育将会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样的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永恒的要求”。这种思想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有的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如法国1972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日本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等。起初人们把终身教育看作成人教育的同义词,后来逐渐认识到从成人教育的角度来理解是不够的,需要把整个教育体系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当中,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终身教育具有更新的意义。知识的不断创新,必然会引起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掌握和创造,不能光靠学校教育,还要靠职工在生产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也就是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因此终身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终身学习,或称终身教育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冲破了学校教育的限制,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和社会的各种组织,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学习机会。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就要做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沟通和衔接,打破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壁垒,允许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爱好转换专业,学校之间要互相承认学分等。当然,转换专业或互相承认学分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按照规则办事。现代社会是重视能力的社会,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来给他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将其束缚在一类学校或一种专业中。这样才能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不至于在高考时都挤向普通高校的独木桥。
在未来的社会里,终身教育将不只是谋生的需要,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1996年报告指出的,教育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因为它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方面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个人的知识都会影响和丰富其他人的知识。为了满足终身教育的需要,必须构建学习型社会,也就是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在这样的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拥有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整个教育体系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中。以往人们把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而且总是重视前者轻视后者。学习型社会要打破这种分界,要重视非正规、非学历的教育。学校教育还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来加以改造,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学习。
第二,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建立社区教育新体系。教育在时间上延伸的同时,也要在空间上拓展。学校要打破围墙,向社会开放,吸引家长和社区成员到学校来学习。社区也要向学校开放,要吸纳社会的教育职能,为提高教育质量而服务。
第三,社会上的各种企事业单位,都要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也就是说,各种社会组织都要把组织成员的培训和继续学习纳入到组织发展和管理之中。通过学习促进创新,通过创新促进发展。学习是人类自我超越的一种手段,人类越来越发展,越来越超越自我,通过学习使自己不断发展。学习型社会将会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人们的素质将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
[1] 原载《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