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专访(1 / 1)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三年来,各地贯彻落实,开展了四百多项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第一,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各试点单位都通过改革创新,力图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积累了许多经验。比较好的典型有北京市的社会大课堂建设、雏鹰计划、翱翔计划;上海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推进改革试点项目“创新区域教育内涵机制”的过程中,着力打造“新优质学校”,提出建好“家门口”学校,努力实现“减负增效”,率先推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绿色指标”体系,改变了过去用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评价学生的做法;甘肃省开展阳光体育试点,我们参观了兰州市和天水市的几所学校,每所学校都保证上好体育课、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南京市开展了小班化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高淳县实行普教和职教联通制,学生可以互相选课,有一所民办学校实行班主任团队制度,每个老师都到一个班上做班主任。我们觉得这些经验都可以推广。

第二,试点项目提高了地方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在某些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例如,山东省严格规定全省不得在假日补课,山东潍坊市建立了以退休老师组成的监督队伍监督学校行为等。学校教改的积极性也很高,特别是小学,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学校呈现生气勃勃的景象。

第三,政府主导,基层推进。这次试点项目都是以省厅为单位申报的,行政领导大力支持,试点工作进行得就比较顺利。

第四,基层单位、学校的创造值得重视。我们考察的学校都很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都想方设法办出特色。有一批好的校长,他们很有思想,很有干劲。例如,宁波市有一所小学的许多孩子建立了家庭实验室,在家里做起科学小实验;北京十一学校实行选课走班制;上海市虹口区数字化教学、农村地区有效课堂等改革创新。这些都是新生事物,值得重视。

二、落实纲要的困难,特别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困难,主要是社会上的一些矛盾没有解决,教育观念没有根本转变。社会上的矛盾,如分配不公、就业困难等,有人都归结于教育问题。另外许多家长对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认识有许多误区,例如:

误区之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希望他们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完全是合理的。但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是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儿童生来是有差异的,用一种模式去塑造他,必然会扼杀他的特长。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讲道:“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他们的学习,否则就不会成功。同时,儿童成长有一定的阶段性。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会阻碍他的成长。

误区之二,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增长,忽视人格的培养。现在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十分严重,许多家长都要求幼儿园教识字,教数学,不注意儿童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养成。其实,幼儿时期儿童的可塑性最大,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可以受用一辈子。基础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的,除了学好最基础的知识,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创造学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开朗的性格。有了这些品质,他们的学习和将来的事业就会成功。

误区之三,高学历就是人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革日益激烈,只有学历没有能力的人很难适应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现在社会中许多企业招聘员工时都看重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包括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还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取得高学历文凭并不难,难在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发展的潜能。

误区之四,学习越多越好,练习越多越好。家长买许多课外辅导材料,上各种补习班,恨不得把天下所有题目都让孩子做,把孩子的所有时间都占用了。其实,学习是有规律的,有方法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能够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那种死记硬背、机械练习,不仅会抹杀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抑制他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提出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思结合,要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误区之五,对学生越严厉越好。最近大家都在议论“虎妈”“狼爸”,似乎他们都是用严厉的方法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我无意评论他们的教育方法。因为,进入名牌大学并非最终的结果,人生还要靠他们自己去设计、去发展,父母是无法包办到底的,现在还难以判断这种教育是否成功。社会学家马斯洛说,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儿童也有这些需要。如果一味地要求儿童学习,其他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会郁闷,就会自暴自弃,或者心理扭曲,反过来用暴力对待父母。

误区之六,素质教育就是在课外参加各种体育艺术活动。学校流传一种说法:“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排斥在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之外,从而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

三、择校问题在大城市难以解决是因为,大城市中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优质学校太少,再加上单位与优质学校共建、“条子生”占去了许多优质资源。二线城市有些经验在一线城市难以推广。

四、17所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值得肯定。将来统考科目应减少,把专业考试的权放给学校。学生报什么专业考什么,考试也要个性化,才能指挥学生在中学里就能个性化学习。

五、目前高等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同质化,各校没有特色。另外是严进宽出。许多学生由于高中准备高考十分紧张,考上大学以后就松懈下来,只求考试及格过关毕业,不求在学业上精益求精;有的学生晚上玩游戏,早上不起床,随便旷课;有的学生平时不学习,临考抱佛脚,甚至找人代考。种种现象说明高等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亟须来一次彻底改革。我已经给中央建议实行淘汰制。

六、教育部要转变职能,把许多评审工作交给第三方,交给专家。对第三方、专家要严格要求,规范管理。

七、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的反映,要全社会努力。例如,增加投入就要财政部门的支持;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要靠媒体舆论的引导。特别是各级政府要负起责任,不要瞎指挥,下升学指标。

八、在校生参加社会实践,全社会要支持,要有一些政策性支持,如设立社会实践专项资金、给企业一些免税补贴政策。

九、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和注册制度,并定期考核,意义重大。这不应叫打破终身制。希望国家严格落实,切忌走过场。我也给中央提出了建议。

十、我也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问题、观念问题。大城市就业难,农村、西部边远地区缺乏人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高级技师人才缺乏。我曾多次建议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要提高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吸引优秀学生读高职。这样既能解决高级技工的短缺问题,又能减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