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我是北师大的毕业生,又是北师大的教师,在北师大已有63年的历史,今天在这里隆重庆祝母校110周年华诞,我无比激动,同时也感慨万分。还记得1949年北平刚解放,我来到北师大学习,从上海坐了56个钟头的火车抵达北京,车站上已经有老同学拉着平板车等着接我们。老同学帮我们拉行李,一路上介绍北师大的情况。我还记得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在风雨操场为我们全体师生上社会发展史、胡明先生上政治经济学、董渭川先生讲教育方针。那时北师大只有一千多名学生,校舍在和平门外,只有一百多亩地。1951年母校把我送到苏联学习,1956年回来,学校已经搬到现在的地方,六十多年来校舍扩大了几十倍,学生规模也扩大了几十倍。
北师大是一所有着革命传统的学校。北师大和北大一样,都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北师大和师大附中的学生首先走上街头,反对帝国主义。之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北师大师生总是走在学生运动的前列,许多校友参加了革命,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北师大又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在北师大任教,早期有黎锦熙、钱玄同、鲁迅、林励儒等名家学者;新中国成立以后,与辅仁大学合并和经过院系调整,调出去了一批教师,又聚集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如陈垣老校长、钟敬文、启功、周廷儒、汪堃仁等名家。他们为北师大树立起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风和严谨求实的学风。
110年来,北师大走过风风雨雨的曲折道路,取得了巨大成绩,有了很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师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由一所仅有千把人的单纯培育中学教师的学校发展成综合性的、有教师教育特色的、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学。可以说,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师大发展的见证人。看到北师大的发展,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作为一名学生,又是一名教师,我就是在这样一所既有革命传统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里成长起来的。今天是母校校庆,过两天又是第28个教师节,在这个双重节日里,我首先要感谢母校、母校老师对我们的培养,祝愿母校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时作为一名教师,我又感到责任之重大。我们如何继承北师大的优秀传统、如何改革创新、如何办出特色、如何达到世界一流?这是北师大人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作为一名老教师,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老一辈学者的水平,只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我希望年轻老师和同学们,抓住今天的大好时机,继承传统,严谨治学,改革创新,大胆超越,为把北师大建成一个人才高地、未来教育家的摇篮而努力。
谢谢大家!
2012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