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心教育论》读后(1 / 1)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几十年。长期以来人们以工具理性来认识教育,重视教育的功能性,忽视了教育的本体性。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重视教育本体性的研究,因此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其实教育的本体性和功能性是不可分的。教育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础,但个体不可能单独生存。自从猿猴转变为人类以后,人们就结成了集群。集群为了生存,就要利用自然,改变自然,还要与其他集群争夺资源。教育要培养下一代适应这种环境,因而教育也就被赋予了社会的功能。当然,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是基础,没有个体的发展,也就谈不上教育的功能。由于阶级社会长期片面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性,忽视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本体性,因此今天提出生命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对个体来说,提高生命的质量,就是使个体能够生活得有尊严和幸福;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使个体能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有价值的贡献。青年人都在讲要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什么?一个人总是要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做出一点贡献的。人的价值总是体现在与他人、他事的关系中的。在人类社会中孤立的自我价值是不存在的。这就又回到功能性问题了。所以教育的本体性与功能性是无法分开的。

为什么说今天提倡生命教育有重要意义呢?因为我们长期只把教育当作工具。学校把学生的升学率作为争当名校的工具,地方长官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展示政绩的工具,家长把教育作为孩子进入名校的敲门砖。有的学校甚至把学校变成军营,仿似监狱,摧残生命,抹灭人性,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全面的,既要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人才,又提出要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把教育的本体性和功能性统一起来。但应试教育背离了教育方针。生命教育要还原教育的本质,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

李金初校长是教育改革家、教育实践家。他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把一所连区重点都算不上的普通学校办成中国知名的学校,靠的是他对教育深深的情怀,靠的是他改革创新的精神,靠的是他攻坚克难的勇气,靠的是他的勤奋努力。从事教育五十多年来,他不断学习,不断探索。退休以后,退而不休,又办起民办学校——建华学校,而且短短几年,又使之成为家长争相选择的学校。李校长长期担任中学教师、中学校长,本来就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现在办起幼儿园、小学,听到小朋友一声“爷爷,您好”,唤起他对人生的顿悟(这是他自己提到的)。教育不就是为了人生吗?为了使人生更美好吗?这种顿悟不是偶然的,是几十年从事教育并不断探索的思想积淀,是教育思想的升华。李校长近几年周游世界,更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于是提出“人生中心教育”理念。由此出发,在古稀之年,他居然读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史等著作来,寻求“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基础。李校长的“人生中心教育”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付之于实践。李校长在高中开设了人生教育的课程,和学生一起讨论人生、讨论生命、规划生涯。在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终于完成了《人生中心教育论》这部巨著。

我无意评论“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体系,我只想说,读了这部著作,感觉像读了一部活的教育学教科书。该书论述了“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基础,梳理了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历代教育家、思想家关于教育的理念,并且构建了“人生中心教育”课程框架,论述了“人生中心教育”课程理论和实施方案,并汇集了建华学校的教学案例,形成了《人生中心教育课程论》这部姊妹巨著。两部巨著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而且语言生动活泼,从身边的事件、自己的感受到亲身的教育实践,娓娓道来,具有可读性。这是李金初校长五十多年来服务于教育事业的结晶,我祝贺它的出版!

2017年10月20日